抵达厅堂,张明远在等候,子午、余下、明红、月儿早已摆好饭菜,众人坐下来,喜笑颜开,吃起饭来。青城山弟子也在大灶吃饭,一个个有说有笑,都夸明红、月儿的菜做的好吃。
费无极赞不绝口,笑道:“这东坡肉,看上去不错。”用筷子夹菜,但见一碗东坡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喂到嘴里尝上一尝,顿觉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嚼起来,颇为地道。
张明远也夹了一块东坡肉笑道:“好吃不贵,东坡肉。”
阿长乐道:“苏东坡可对此津津乐道,没曾料想猪肉也被苏东坡做成了美食,苏东坡也是个吃货。”
普安笑道:“据说,东坡肉起先可不叫东坡肉,而叫做‘回赠肉’。相传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学士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学士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学士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了徐州传统名菜。”
武连道:“记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名,在大宋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天下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子午道:“哲宗元佑四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老百姓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上元佳节之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说话间娓娓道来。
余下感慨万千道:“追本穷源,苏东坡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在黄州时加以发扬光大,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可谓一波三折,步步高升。”
明红道:“关于东坡肉还有许多故事。传说,苏东坡当年曾云游四海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三伏天,苏东坡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作为农夫的父母,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想问苏先生的口味。恰巧,苏东坡正在赋诗填词,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楞,仔细琢磨,认为是让他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不知是何缘故,又不好意思开口。农夫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先生,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你的想法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苏东坡恍然大悟,也只好顺坡下驴。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夫妇出门去了。苏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日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日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东坡不辞而别。’农夫夫妇回来,看见条子大吃一惊,原来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在民间。”
月儿笑道:“还有一个故事,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世人皆知,也留下了东坡肉。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夸说东坡肉好,就和厨师商量,也把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东坡肉’的牌子。牌子一挂出来,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日杀十头大肥猪都不够卖。别的菜馆看得眼红,也都学着做了起来。一时间,大小食店家家都卖东坡肉。再说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朝廷中的一班奸臣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听说他受到杭州老百姓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个御史,乔装打扮到杭州,存心来找苏东坡的岔子。御史到了杭州,在一家饭馆吃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过来一看,头一样菜就是‘东坡肉’。于是他皱起眉头想了想,寻思,好家伙,苏东坡,你这下就倒霉了。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点这个菜,赶快上这道菜。’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真是不错,向店小二一打听,知道在杭州东坡肉每家菜馆都有。于是,就把杭州所有菜馆的菜单,统统收集来,急急忙忙回东京去了。这厮回到东京,马上就去见皇帝,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坏事做绝,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这可是微臣亲眼所见,不敢欺瞒皇上,还望陛下明察!’皇帝一听大惊失色,缓过神来,就感到蹊跷,马上追问:‘爱卿如何知道?有何证据?’这厮就把那一大沓油腻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也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一道圣旨,将苏东坡革掉官职,发配到琼州去。苏东坡革职充军之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像过去一样赞扬他,把他疏浚西湖筑的堤称为‘苏堤’,还把‘东坡肉’公推为杭州第一道名菜。 ”
明浩目瞪口呆,惊道:“苏东坡还会治病救人?”
怡乐吐了吐舌头,叹道:“糊涂皇帝是谁啊?是不是哲宗皇帝!”众人面面相觑,乐此不彼。
费无极笑道:“苏东坡真是天才,居然写了一篇文字,叫做《猪肉颂》 ,对猪肉歌功颂德起来,真是令人大跌眼睛了。我还记得这样几句话。”说话间随即吟诵道: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张明远笑道:“果然非比寻常,是大家风范了。”
费无极环顾四周,喜道:“明日,子午四人就要比武了,今日你们就吃好喝好。眼下如若岳飞将军按兵不动,我看你们就在青城山留些时日,一同修炼武艺,枕戈待旦,如若形势危急,再下山大显身手也未为不可。”
张明远点了点头,推心置腹开来:“不错,此番到青城山,也是同门之间走一遭。如若女真人不曾进犯,我们也不必蠢蠢欲动。可静观其变!眼下,我等就学苏东坡好了,做个吃货也不错!”
阿长捋了捋胡须,笑道:“这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苏东坡哪里是吃货,分明是大大的美食家。”此言一出,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饭后,子午见明红若有所思,就约她出去走一走,聊一聊,毕竟很久不见了。二人心心相印,自然有许多话要说。
青城山后山,郁郁葱葱,潺潺流水,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在一个小亭子里,二人面对青山绿水,对视而笑。
子午寻思,不知这明红如今心里如何想法,有没有想自己,就试探道:“明红,你在青城山还好吗?有没有想一个人活着两个人?”
明红愣了愣,微微一笑:“当然有!”
子午喜出望外,追问道:“那是何人?”目不转睛看向明红。
明红不紧不慢道:“想我那可怜的明哲哥哥,他当年死的好惨,惨遭毒手。我好想他,好不容易久别重逢,可他离我而去。”
子午听了这话,大失所望,愣了愣,回过神来,劝道:“你还在伤心难过?你别这样,毕竟事过境迁了。”
明红道:“虽说事过境迁了,可哥哥还是在终南山,他的死让我难以忘怀。”
子午不甘心道:“你心里只有他么?”
明红喃喃道:“当然还有别人了。”
子午惊道:“还有谁?”
明红转悲为喜道:“明哲哥哥走了,好在还有明远哥哥,就是你师父。”
子午笑道:“这个我知道,你有这样大的哥哥,你很幸运。”
明红不解道:“此话怎讲?”
子午一怔,马上解释道:“你有这样伟大的哥哥。他可是一代宗师了。”
明红破涕一笑,叹道:“你哪里知道,我爹爹年轻时候离开终南山后,明远哥哥是孤苦伶仃的,如若不是李长安,也就是你太师父收养,如何会有他的今日。”
子午嘘唏不已,不想再纠结过去的悲苦,就话锋一转微微一笑道:“来青城山,感觉如何?想必终南山也比不了此处了。青城山如今靠近成都府,富甲天下,香火旺盛。京兆府却是兵荒马乱,终南山自然无法相提并论,是也不是?”
明红道:“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远离了兵荒马乱,告别了悲欢离合,倒是一方乐土。不过青城山虽好,明浩哥哥的英灵却不在此,他长眠于终南山。明年清明时节要回终南山去踏春、扫墓,去看看明哲哥哥与道空哥哥!”
子午道:“那时我们一起去,好也不好?”目不转睛的盯着明红。
明红点了点头:“你可知清明节与寒食节的风俗习惯么?”
子午笑了笑,缓缓介绍道:“寒食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三日中随便那一日均可上坟祭祖,只是不设香火,将纸钱挂在坟墓周围的树上就可以了。寒食的最后一日为清明,听说当年东京还有龙舟竞渡,许多人都前往观看,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乡村百姓亦是成群结队,拜扫祖先坟茔。”
明红道:“我还知道不少节日也是异彩纷呈。比如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叫做端五、重五、菖蒲节、浴兰节、浴兰令节、天中节。相传屈原于这日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储米投水以祭之。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又称为小儿节、乞巧节,七夕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预,谓之小儿节。两浙路则将这一节日称为吃巧,浙人七夕,虽小家亦市鹅鸭食物,聚饮门首,谓之吃巧。”
子午谈笑风生,喜笑颜开道:“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还叫做落帽之辰。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夜,又称为岁除、除日、除夕。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倶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明红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朝廷在这些节日里都要放假,其中元日(春节)、上元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五个大节各休假七日,合计三十五日;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七个节日各休三日,合计二十一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二十一个节日各休假一日,合计二十一日;每个月还有三日旬休,一年合计三十六日,加起来,共有一百一十三日。”说话间微微一笑。
子午见状,不由乐个不住,目不转睛看向明红。明红不经意回头,见子午盯着自己,也害羞的低下头,乐个不住。
二人一言不发,一同看向这青山绿水,顿时会心一笑,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