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轨有两个儿子。

不过都先他一步离世。

王绥远乃是嫡子长孙,当下为户部右侍郎。

看到皇帝来得如此迅速,心下甚是感动。

恭敬地接过天子亲笔书写的挽联,张贴于灵堂之上。

先行到府的朝中大佬,及其他官员纷纷上前见礼。

对于陛下厚待老国公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颜之仪,乐运也来了。

作为皇帝倚重的近臣,三人私交甚笃。

虽说早已看淡生死,但真到生死离别之际,还是难抑神情哀伤。

皇帝亲自上香,以表哀思。

在此之前,只有郧公韦孝宽获此恩遇。

众人均以为皇帝上香后很快便会离去。

哪曾想,宇文衍却是没有离开的意思。

而是在王轨棺椁一侧的八仙桌旁坐了下来。

颜之仪,乐运,王绥远陪同。

下人奉上香茶,点心,瓜子花生等。

“绥远,关于举族迁往倭奴道,族中可有异议?”

“回陛下,一开始有不解,但没人驳斥祖父决定。”

“犬子和族中数名子弟已于九月离京,先行前往打点一切。”

“两三年内,应该可以完全迁徙过去……”

王绥远回禀,言语中似乎还有几分期待。

“朕已经传令荆王,以及总管张须陀,刺史尹东臣。”

“他们会为王家安排妥当,无须担心。”

覆灭倭国后。

在荆王宇文元,张须陀,尹东臣三人的总领下。

吏部任命的各郡县官员走马上任,确立地方官府行政架构。

前面几年。

主要政事便是迁徙倭国百姓,安置中原移民。

坚持均田制不动摇,给移民分配足量的永业田和口分田。

并在各级官府的支持下,进行开荒垦田,兴修水渠、围堰等水利设施。

同时。

大力开凿、修缮驿路,修建官民两用驿栈。

设官办学堂,推行中原科举应试制度。

经过考察,将倭奴道治所定在了本州岛东南的星汉平原。

几年时间,一座能够容纳二三十万人生活的城池拔地而起。

皇帝赐名——周城。

荆王宇文元的王府,总管府,刺史府均设在周城。

如今。

倭人已经尽数迁走,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被允许留下。

中原百姓已达三十万,后继还将移民数十万。

几十年后,有关倭国的痕迹就几近于无了。

倭国,将成为华夏历史上诸如夜郎,楼兰,哀牢这样的古国名。

“谢陛下!”

“不论在哪,王家子孙定当遵循祖父之志,为国为民,不负圣望。”

王绥远万万没想到。

日理万机的皇帝,竟然为了王家安顿这等琐事上心操劳。

作为户部右侍郎,如果一直留在京城的话。

以后擢升为尚书也不是没可能。

去了倭奴道,就相当于放弃眼前的所有权势地位。

显然,王轨对子孙的家教极好,家风也是浩然正气。

王家去往倭奴道后。

王绥远将出任刺史府长史,全力辅助尹东臣处理政务。

以后大有可能接任刺史一职。

“老哥哥有你这好大孙,可以笑着去了。”

“绥远是我们看着长大的,颇有乃翁之风。”

“戒骄戒躁,播洒文明,守护国土,功绩永传……”

“谢两位国公爷,后生晚辈谨记于心。”

颜之仪和乐运也对王绥远赞赏有加。

“你去接待宾客吧。”

“朕和两位老国公在此坐坐。”

宇文衍点头,让王绥远不必守着自己。

“陛下您请自便,臣告退!”

见皇帝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王绥远也是心中欢喜。

虽然王家要举族离京。

但陛下的每一个恩遇举动,都将给他们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

皇帝越看重,他们去往倭奴道后的地位也会更高。

“两位爱卿定要爱惜身体,朕希望你们长命百岁。”

“陛下,那样就真成老不死了。”

“嘿嘿,臣倒是想活。”

“看陛下横扫四夷,看我华夏登临绝巅。”

两人看着陛下真挚的眼神,内心无比欣慰,风趣地回道。

“陛下,外迁之事我们两家也已行动。”

“能活着看到事成更好。”

“若哪天睡着后醒不过来了,正好下去陪郯国公喝酒,想来也是不赖。”

“是啊,能活便活,活不成算球!”

……

君臣三人就这样坐在郯国公王轨棺椁一侧。

像以前在上善殿召开小朝会时一样。

皇帝和三位近臣畅所欲言。

聊军政事务,聊家长里短,聊未来远景。

一直到戌时。

皇帝这才离开国公府,返回皇宫。

翌日。

太子宇文弘上府悼唁。

王轨致仕后,做为太子太师,悉心教导了太子三年。

他的到来,大家一点都不奇怪。

第三天,二皇子宇文拓上府悼唁。

十一日。

三皇子宇文汉、四皇子宇文征一同出现,上香悼唁。

继太子之后。

年纪稍大的三位皇子先后前往国公府。

显示出皇帝对国佬的重视与恩遇。

对于王家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耀。

大家心中暗忖。

还是低估了王轨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

生前。

郯国公特意交待,丧事从简。

王绥远遵从祖父遗嘱,并未大操大办。

大周国佬,上柱国,镇国大将军,太子太师,郯国公、镇国公王轨停棂九天。

朝廷追赠使持节,太师,西牛贺洲南道总管。

谥号——“武宁”!

天元二十六年,腊月十七日,举行国葬,长眠于孝陵东侧。

本来,按照礼制。

早就该给当朝皇帝堪舆风水宝地,修建皇陵了。

因为修建帝陵工程浩大,动辄数年,十数年。

有的甚至耗时几十年。

追随皇帝的功勋臣子,均以陪葬帝陵为荣。

然而。

不论朝中官员以何种理由劝谏,都被宇文衍拒绝了。

自己的出现,充满了玄幻色彩。

如果冥冥之中天意如此。

不论是为了弥补华夏错失傲视天下良机的遗憾。

还是为了抚平武帝英年早逝,桃子被摘的意难平。

只要成为现实,自己出现的因果就算圆满了。

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功过是非自在人间。

功绩自会名扬青史,万古流芳。

过失亦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

根本无须留下一座冰冷的帝陵,来向世人证明自己曾经来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