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洪荒:截教女仙 > 第561章 人间光景,道入凡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1章 人间光景,道入凡尘

此时人间,自周武王伐纣立国,已过五百余载。

昔日镐京繁华,却因幽王烽火戏诸侯,致使犬戎破城,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而今诸侯并起,礼崩乐坏,五霸争雄,天下渐入春秋之末。

在这乱世之中,天下苍生如坠水火。

诸侯征战不休,黎民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景象随处可见。

就在这人间至暗时刻,道家三脉忽有钟声回荡,一位位身着青袍的道士负剑下山。

这些道人医术精湛,能治瘟疫;

道法高深,可退洪水。

道士行走于列国之间,救死扶伤,传道授业。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道士从不收取分文报酬,只要求受助者\"心存善念\"。

\"道长救了我全家性命,这恩情如何报答?\"

一个被治愈瘟疫的农夫跪在地上连连叩首。

青袍道人扶起他,温言道:\"行善即是修行,何须报答?\"

消息传开,百姓们自发聚集起来。

\"道长们如此慈悲,我等岂能没有表示?\"

有人提议道:\"不如为道长们修建道观!\"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响应。

奇怪的是,当道人们得知此事后大惊,只因教主曾降下法旨,不得立祠受供,于是纷纷劝阻:

\"清净修行,不需殿宇。\"

\"道法自然,何须雕梁画栋。\"

但百姓淳朴,执意要建。

道士无奈,只得定下规矩,道观供奉三清和各脉祖师,不塑金身,不受三牲之祭。

于是,从齐鲁到荆楚,从中原到巴蜀,一座座道观拔地而起。

有财力的富户捐钱捐物,贫苦人家就出力搬运砖石。

连年迈的老妪也颤巍巍地来添一块瓦,说这是\"积功德\"。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宋国。

一群难民刚刚安顿下来,就迫不及待要为救过他们的道长建观。

材料不够,他们就拆了自己的茅屋;

粮食不足,他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先把道观建好。

当道人闻讯赶来劝阻时,只见一座简朴却庄严的道观已然矗立,而建观的百姓们却露宿在残垣断壁之间。

\"这...这如何使得...\"

道人声音哽咽。

\"使得!使得!\"

百姓们却笑得很开心,

\"道长大恩,我们无以为报啊!\"

渐渐地,道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九州。

每逢朔望之日,百姓们便自发前往焚香礼拜。

而在大山深处,一位白发老道望着山下的景象,轻叹道:\"百姓如此虔诚,倒叫我等惭愧。\"

转身对弟子们说:\"既然道观已成,我们更当精进修行,方不负苍生厚望。\"

从此,道门在民间愈发兴盛。

——————

这日,函谷关的夜色深沉如墨,星河垂落,万籁俱寂。

关令尹喜独立城楼,仰观天象。

这尹喜来历不凡。

洛邑城中,有一贤士尹氏,其妻尹母,性行温良,素有善德。

一日,尹母白日小憩,恍惚间,见天际五色云霞翻涌,如仙袂飘飘,自九霄而降,于其身侧氤氲环绕,瑞彩千条,光辉夺目。

未几,尹母便觉有孕在身,腹中怀下尹喜。

待尹喜呱呱坠地之日,家中庭院仿若神来之笔,刹那间,莲花盛放,层层叠叠,清香四溢,观者皆称奇不已。

岁月悠悠,尹喜渐长,其双目炯炯,仿若蕴含日月精华,顾盼间,光芒流转;

身形修长挺拔,玉树临风,双手下垂,竟可过膝;

相貌堂堂,自带一股超凡脱俗之态,仿若天人下凡。

尹喜自幼聪慧,偶得上古经书,对天文占星之术,尤为精通,能洞察星象之变,知晓天地玄机。

且其善于服食炼化天地精气,每至夜深人静,便于庭院中,吸纳天地灵气,滋养自身。

尹喜为人,品德高洁,心怀仁义,行事洒脱,不拘泥于世俗繁礼。

常行舍己为人之事,视名利如浮云,心境淡泊,不为外物所扰。

周康王年间,尹喜出仕为官,于朝中任大夫之职。

后眼见天下将乱,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这夜,尹喜于府邸中仰观天象,只见天空中,一道紫气自东方而来,仿若游龙,蜿蜒西行,其势磅礴,祥瑞尽显。

尹喜见状,心中一动,掐指推算,知晓将有道德高深之圣人,欲出函谷关西去。

连忙唤来左右:\"速备香案,洒扫关道,明日必有圣贤降临!\"

侍从虽不解其意,但见尹喜神色肃穆,不敢怠慢,连夜清扫关道,焚香设案,静候圣仙。

翌日清晨,朝阳初升,函谷关外薄雾缭绕。

尹喜早已沐浴更衣,身着素袍,立于关前。

忽然,远处传来悠扬的牛铃声,清脆悦耳,似从九天而来。

其凝神望去,只见一位老者骑青牛而至。

那牛通体青碧,四蹄生烟,双眸如星,竟是一头先天灵兽!

而牛背上的老者,白发如雪,面容清矍,眉宇间道韵流转,周身紫气环绕,恍若与天地合一。

尹喜心头狂跳,连忙上前,伏地而拜:\"弟子尹喜,拜见圣贤!\"

青牛蹄声顿止。

片刻寂静后,一个苍老却清越的声音响起:\"老朽不过是一介贫贱老农,家在关东,田在关西,今欲过关,至田地里取些柴火,实无过人之处,不足为大人请教,还望大人放行。”

尹喜闻言,再次叩首,诚恳说道:“圣人何出此言?小人早经推算,知晓圣人将过函谷关西去,故而特意调任至此,已在此翘首以盼多日。望圣人能于关内小住几日,小人定当竭诚侍奉。”

老者缓缓开口,答道:“吾听闻有一自号古先生者,于天竺开宗立道。古先生深通清静无为、亘古长存之大道,吾亦欲过函谷关,前往天竺,向古先生求学问道。汝留吾这老朽在此,又有何益?”

尹喜连忙回应:“小人观圣人神姿超绝,定是天上至尊下凡。西方蛮夷之地,何须圣人亲往教化?望圣人垂怜小人向道之心,莫要再推辞。”

老者问道:“汝是如何推测出吾定会来函谷关?”

尹喜保持着跪姿,双手捧起两卷竹简,\"圣人有所不知,弟子自幼修习星象,去年冬日,十月之时,天理星西行,经过昴星。自本月朔日起,函谷关已刮过三次融风,每次融风过后,皆有状如龙蛇之东方真气,向西而去。昨夜子时,弟子见东方紫气浩荡如龙,绵延三万里,直指函谷。此乃《连山易》与《归藏易》所载'圣人西行'之兆,故而小人推测,必有圣人过函谷关西行。”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那目光让尹喜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看透了。

青牛忽然打了个响鼻,惊起路边几只麻雀。

\"不想关令竟通晓《连山易》《归藏易》。\"

此乃金灵上古间传授给人族的两部经书。

《连山易》以艮卦(象征山)为首,强调“如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注重阴阳卦的对峙与山势的起伏变化,上古时期,人族主要应用于观气、地理堪舆等领域。

《归藏易》?:以坤卦(象征地)为首,主张“万物归藏于地”,突出阴性能量的包容与收敛,其理论以“气”为核心(如天气为归、地气为藏),与历法、占卜关联紧密。 ?

?老者抚须轻笑,袖口滑落时露出的手腕竟如玉般莹润,\"此经失传久矣。\"

尹喜心头一震。

《连山》《归藏》乃上古遗篇,世间知者不过三五人。

老者哈哈大笑,赞道:“善哉!汝既能推算出吾之行程,吾亦能推算出汝之不凡。汝有通神之能,当得度世法门。”

尹喜再次行礼,恭敬问道:“敢问圣人尊姓大名?小人斗胆,欲闻其详。”

老者微笑答道:“吾之姓字,渺渺茫茫,难以计数。历经劫起劫灭,吾以不同身份,轮回无数。今生于此世,吾姓李,字伯阳,号老聃。”

尹喜正要答话,忽见老者身后紫气翻涌,隐约显出八卦之形。

眼前这位哪里是什么\"凡尘老翁\",分明是——

\"太极无量天尊!\"

他再次伏地,这次连指尖都在颤抖。

老者不置可否,只是望着西方绵延的群山。

晨光为他雪白的须发镀上金边,那身影既在眼前,又仿佛立在时光长河的彼岸。

\"起来吧。\"

随着这句话,尹喜觉得有股温和的力量将自己托起,

\"紫气东来,自有其理。你既窥得天机……\"

老者的话突然顿住。远处传来守关士卒的脚步声,那些玄异的景象瞬间消散,仿佛从未出现过。

方才的一切,恍若大梦。

尹喜眨了眨眼,只见老者依旧端坐青牛之上,面容慈祥如寻常老翁。

但方才那惊鸿一瞥的异象,却已深深烙印其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