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外,漫漫黄沙翻涌,仿若金涛澎湃,滚滚不息。
教主稳坐青牛之背,悠悠徐行,其身姿仿若与天地相融,自在洒脱。
教主袖间,一粒舍利若隐若现,沉浮不定,舍利之上,佛光与道韵相互缠绕,熠熠生辉,此物正是多宝道人本源所化,昔年玄门布局,今朝终成因果。
西方天竺之地,迦毗罗卫王宫静谧庄严。
摩耶夫人于夜阑人静之时,忽得一梦,梦中但见一头洁白如玉的大象,脚踏七宝莲台,周身祥光笼罩,缓缓而来。
那大象鼻卷明珠,光芒璀璨,而后轻轻投入夫人怀中。
夫人从梦中惊醒,刹那间,满室异香弥漫,馥郁芬芳,久久不散,祥云缭绕屋梁,竟达三日之久。
时光荏苒,十月转瞬即逝。
蓝毗尼园中,无忧树无风自动,枝叶摇曳间,似在欢庆一场盛大的降临。
王后摩耶夫人手扶树枝,诞下一位太子,此子生而不凡,天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落地之际,竟自行迈出七步,每一步皆踏出金莲,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朗朗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国王净饭王见此奇景,心中大喜,视太子为国家的无上祥瑞。
然而,国师阿私陀细细观瞧太子面相后,却不禁摇头叹息道:“此子若留于王宫,日后必能成为转轮圣王,统御四方,威德显赫;但若出家修行,必将证得无上正觉,成就非凡佛果。”
净饭王听闻此言,心中忧虑顿生,唯恐太子日后遁入空门,遂下令将太子幽居于深宫之中,给予其锦衣玉食,尽享世间荣华,绝不让他目睹人间的疾苦百态。
兜率宫中,太极真人端坐在莲台之上,周身仙气氤氲,缭绕不散。
目光穿透三界的重重壁垒,径直望向遥远的天竺之地。
“多宝已然转世,此局终成定数。”
太极真人袖袍轻轻一挥,虚空之中,天竺的景象逐渐清晰浮现——只见乔达摩·悉达多正在宫中刻苦习武,一招一式间,尽显英武之气,而其眉宇之间,隐隐约约透露出昔日多宝道人的独特神韵。
太极真人见状,微微沉吟片刻,忽而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既如此,贫道便再助其一臂之力。”
言罢,教主屈指轻轻一弹,一道璀璨的金光裹挟着磅礴的灵力,划破虚空,如同一道闪电,直朝着天竺的方向疾驰而去。
乔达摩·悉达多虽身处深宫,尽享荣华富贵,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愈发感到内心深处的空虚与迷茫。
终于,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对未知真理的渴望,毅然决然地决定“逃出宫门”。
他舍弃了身上华丽的锦衣,放下了宫中珍馐美馔,悄然离开王宫,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寻求真理之路。
此一去,恰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行至城外,眼前的景象让乔达摩·悉达多深受震撼。
老叟身形佝偻,形如枯木,在岁月的侵蚀下,尽显沧桑;
病者身躯孱弱,疮脓遍体,痛苦不堪;死者面色青紫,僵直在地,了无生气。
更有苦行者赤着双足,无畏地行走于炽热的炭火之上,口中高呼:“焚身可证涅盘!”
这些人间苦难的景象,如同一把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乔达摩·悉达多的心灵,让他深深意识到:人生恰似一场虚幻的梦境,世间的一切浮华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世间众生,皆难以逃脱衰老、病痛与死亡的命运。”
乔达摩·悉达多心中感慨万千,
“难道就真的没有一条能够超越苦难的道路吗?”
面对人生的无常与苦难,乔达摩·悉达多心意已决,毅然剃去满头青丝,换上苦行僧那简朴的衣袍,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道之旅。
悉达多踏遍天竺的每一寸土地,四处拜访修行高人,虚心学习各种禅定之法与苦行之道。
起初,悉达多一心尝试极端的苦修之法,每日仅食一麻一麦,以极其严苛的方式磨炼自己的意志与身体。
历经六年苦行,悉达多身形消瘦,瘦骨嶙峋如柴。
然而在一次偶然间,悉达多望见星河倒映于河中,璀璨夺目,刹那间,心中有一道灵光闪过,恍然明悟:“过度执着于皮囊之苦,反会陷入魔障的深渊!”
就在悉达多几乎陷入绝望之际,一位心地善良的牧羊女心怀悲悯,供养了其一碗乳糜。
悉达多食用乳糜后,恢复了些许体力,也因此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苦行,转而选择“中道”。
所谓“中道”,即既不沉迷于世俗的享乐,也不刻意以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而是以一种平衡、和谐的心态去探寻真理。
最终,悉达多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发下宏大誓言:“若不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誓不起身!”
随后,悉达多静静盘坐,闭目冥想,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内心魔障的激烈搏斗之中。
在这漫长的49天里,悉达多仿若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外界的喧嚣纷扰彻底隔绝,一心沉浸在对真理的追寻之中。
直到月圆之夜,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悉达多终于彻底洞悉了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本质充满了苦难,这些苦难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诸多方面。
而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执着。
若想灭除苦难,唯有依靠智慧与慈悲。
悉达多将这些深刻的真理总结为“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觉悟之后,悉达多并未独自享受解脱的无上快乐,而是心怀慈悲,毅然决定回到天竺,将其所领悟的道理传播给更多的人。
悉达多在鹿野苑首次说法,面对五位苦行者,深入浅出地宣讲四圣谛,其言语仿若春风化雨,滋润着众人的心田,五位苦行者听闻之后,深受启发,当即成为最早的佛弟子。
小乘佛教的种子,也由此在世间播撒开来,开始生根发芽。
此后,悉达多建立了比丘(男众)、比丘尼(女众)僧团,倡导众生平等,无论出身贵族还是平民,皆可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这种开放包容的理念,使得小乘教义迅速在世间传播开来,吸引了无数人投身于修行之路。
在随后的45年里,悉达多行走于恒河流域的广袤大地,四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悉达多所传播的教义,不仅关注个人的解脱之道,更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大力提倡慈悲、智慧与中道的修行理念。
时光匆匆,悉达多步入了80岁的高龄,此时的他,已然预知自己即将入灭。
在拘尸那罗的娑罗双树下,悉达多安然示寂,留下了最后的教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郑重地嘱咐弟子们:“应以法为师,精进修行,不可懈怠。”
随后,进入无余涅盘。
正所谓:
函谷紫气接灵山,
佛道原来共此天。
多宝轮回成释祖,
玄门妙法种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