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 第1017章 地下天宫之中的隐藏的危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17章 地下天宫之中的隐藏的危险!

墓道,如今成了最危险的陷阱。爆炸的冲击波震松了岩层,撕裂了古老的支撑结构,导致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坍塌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挖掘的队伍常常是前脚刚清理出几尺深的碎石泥土,后脚就传来令人心悸的轰鸣,刚刚开拓的空间又被新的落石堵死,甚至因此伤亡的工匠和兵士也不在少数。

这种坍塌,并非简单的人力所能阻止。在这个工程技术尚且依赖于经验与血肉之躯的时代,面对如此活跃且范围巨大的山体内部失稳,工匠们所能想到的办法实在有限。他们清楚,眼前的碎石堆,看似是阻碍,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扮演着支撑物的角色。

如果一味地、快速地清空这些碎石,很可能导致上方失去承托的岩层彻底垮塌,形成毁灭性的连锁反应,届时不仅前功尽弃,甚至可能将整个挖掘队伍,连同这片区域一起彻底埋葬。

因此,工程的指挥者下达了极其严苛且看似矛盾的指令:在挖掘碎石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将相当一部分碎石回填到山体内部的关键位置,人为地构筑起一道道“支撑墙”或“缓冲带”。这是一个无比精细且耗时的过程。

工匠们需要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清理出来的碎石进行筛选,将大小合适的石块用撬杠、绳索,甚至徒手搬运到指定的、可能发生坍塌的穹顶或侧壁下方,小心翼翼地垒砌起来,有时还需要混合着就地取材的泥土和少量带来的石灰进行初步的固定。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怕用力过猛又引发新的塌方。

工程的进度,因此而变得异常缓慢。在初始阶段,由于靠近外围,结构相对稳定,加上众人的精力尚且充沛,每天还能勉强推进十几米的距离。这速度虽不理想,但至少能看到进展。

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情况急转直下。越往深处,爆炸造成的破坏效应就越明显,岩层越发松散,塌陷的频率和规模都在加剧。为了保障安全,支撑柱的架设变得愈发频繁。粗大的原木被源源不断地运入坑道,工匠们需要在危险的环境中,顶着可能被落石击中的风险,将这些支柱立在关键节点,并用榫卯结构或铁箍进行加固。

紧接着,是更为繁琐的填充和固定工作,用碎石和泥土填满支柱与岩壁之间的空隙,确保支撑体系的整体性。

这一切,都需要消耗巨量的人力与物力。运送木材、工具、饮水、食物的民夫队伍排成了长龙,日夜不休。坑道内,空气污浊,灯火摇曳,人们脸上混杂着汗水、泥浆和疲惫。

进度条像是被黏住了一般,每天能够向前推进的距离,锐减到了一两米,有时甚至因突发塌方而倒退。相较于初期的缓慢,现在的进度慢了何止一星半点,简直如同蜗牛爬行。一种焦躁、绝望的情绪开始在队伍中蔓延,但来自上峰的死命令,又让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在这黑暗的深渊中一寸一寸地掘进。

与外界那种紧张、危险、泥泞的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处地下天宫内部的高要。此刻的他,正经历着一种奇异而矛盾的悠闲。暂时不需要理会天下大事,也没有烦心的人,尽管身处绝地,但短时间内,他反而获得了一种难得的、被迫的宁静。

这座深藏于山腹之中的秦代天宫,其宏伟与精致远超常人想象。绝非仅仅是粗糙的洞穴或简单的墓室,而是近乎完美地复制了地上宫殿群的格局与奢华。巍峨的殿宇、精巧的楼阁、蜿蜒的回廊,甚至还有模拟日月星辰的穹顶壁画,无一不彰显着当年建造者倾注的心血与欲望。

雕梁画栋虽蒙尘,蟠龙石柱仍屹立。高要随意选择了一间看起来曾是偏殿的宫室作为落脚点,里面青铜器皿、漆案玉几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保存完好的锦缎帷帐。他完全不需要为基本的栖身之所发愁,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为他准备的、一座寂静而豪华的囚笼。

更让他有底气享受这一切的,是他脑海中的系统以及其附带的农场空间。食物短缺?不存在的。心念一动,新鲜水灵的瓜果蔬菜,甚至经过处理的、热气腾腾的烤肉面点,都能直接从系统空间中取出。

农场空间内似乎自成生态,不仅种植着各类作物,还圈养着可供食用的禽畜,随时可以提供新鲜的肉食来源。清洁的饮用水更是源源不断。可以说,在物质层面,高要几乎达到了吃喝不愁的境界,远比外面那些啃着干粮、喝着浑水的挖掘队伍要舒适得多。

他每日的工作,便是在这座空旷无人的地下宫殿群里漫步,试图寻找可能被忽略的、通往生路的密道或机关。其余的时间,他便是在休息和睡眠中度过。没有日升月落,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他只能通过自身的生物钟和疲惫感来大致判断过去了多久。这种近乎退休般的生活,若是忽略所处的环境,倒也算得上一种另类的“度假”。

不过高要内心深处清楚地知道,这种安逸是虚假的,是致命的温水中那点诱人的暖意。他绝不能在此长久停留。致命的威胁并非来自饥饿或干渴,而是弥漫在这座地下天宫空气中,无形无味,却又无孔不入的——水银之毒。

在天宫的最底层,设计者别具匠心地挖掘出了蜿蜒的沟渠,象征着人间的江河湖海。而在这“江河”中奔腾流淌的,并非清澈的泉水,而是沉重、银亮、在长明灯微弱光芒下反射着诡异光泽的液态金属——水银。其数量之多,足以用“吨”来计算,形成了一条环绕核心区域的、死亡的“地下冥河”。

水银,即汞,即使在常温下也会持续挥发,产生剧毒的汞蒸气。这座地下天宫历经千年封闭,空气流通本就极差,仅能依靠某些细微的缝隙与外界进行极其有限的交换,勉强维持着不至于让人立刻窒息的氧气浓度。然而,这也导致了内部挥发的汞蒸气无法有效排出,浓度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悄然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