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王凌在明末 > 第456章 占领好望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武七年二月,印度洋,赤道无风带以南

庞大的帝国舰队劈开深蓝色的海水,如同一群移动的钢铁山脉,向着西南方向沉默而坚定地航行。旗舰“洪武号”的舰桥上,光武帝王锦繁凭栏远眺,海风拂动他金色的龙纹披风,猎猎作响。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浩瀚的印度洋,落在了遥远大陆最南端那个岌岌可危的尖角上。

几个月前,德里红堡孔雀御座上那睥睨天下的触感犹在指尖。莫卧尔帝国的庞大遗产,如同熟透的果实,已被他稳稳摘取。王锦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皇族兄弟,已带着从本土调拨的精干文臣武将——既有精通律法与财税的能吏,也有深谙印度诸邦事务、擅长怀柔与威慑的宿将——坐镇德里,开始梳理这片刚刚臣服的次大陆。他们的任务繁重:消化莫卧尔帝国的遗产,弹压残余势力,整合归附土邦,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同时为帝国西征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而光武帝的目光,早已越过了次大陆的喧嚣,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在彻底清算荷兰之前,他对其他欧洲列强展现了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宽容”。葡萄牙人在孟买的惊恐、法国人在本地治里的谦卑、英国人在加尔各答的焦虑,他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动他们的据点,甚至默许了他们在新秩序下进行有限度的贸易。这一举动,让这些欧洲国家长舒了一口气,紧接着便是争先恐后的谄媚。他们纷纷遣使至德里或通过舰队联络,向光武帝表达最“诚挚”的敬意,献上珍贵的礼物,并迫不及待地与“不识时务”的荷兰划清界限。为荷兰申冤?那简直是自寻死路。保存自身,在东方巨龙新建立的秩序下分得一杯残羹冷炙,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他们极尽巴结之能事,唯恐触怒这位手握毁天灭地力量的年轻帝王。

然而,光武帝的心意从未改变。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这个在爪哇海点燃他复仇与征服怒火的旧日霸主,必须被彻底碾碎!清算的时刻到了,而清算的第一刀,就落在荷兰帝国在非洲最重要的基石——开普敦,扼守着东西方海上生命线咽喉的**好望角**!

开普敦:风暴眼中的孤岛

开普敦总督府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扬·范德斯塔尔总督(Governor Jan van der Stael)站在面向桌湾(table bay)的窗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冰冷的石质窗台。他年约五十,身材高大但已略显佝偻,金发夹杂着灰白,一张典型的荷兰人方脸上刻满了焦虑和深深的疲惫。窗外,桌山(table mountain)巨大的平顶被低垂的云雾笼罩,仿佛一块沉重的铅板压在他的心头。

坏消息如同瘟疫般接踵而至。莫卧尔帝国的轰然倒塌,其速度之快、结局之惨烈,彻底击碎了范德斯塔尔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庞大的帝国舰队在印度洋上肆无忌惮地游弋,目标直指好望角的情报,更是让整个开普殖民地陷入了末日降临般的恐慌。

“为什么?”范德斯塔尔喃喃自语,声音沙哑,“为什么偏偏是我们?难道仅仅因为荷兰帝国江河日下了吗?”

这个理由,连他自己都无法说服。诚然,荷兰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海上霸权被英法取代,东印度公司也日薄西山。但自爪哇海那场毁灭性的惨败之后,巴达维亚当局,乃至阿姆斯特丹的十七绅士,对大明帝国几乎是言听计从,战战兢兢,唯恐再起争端。荷兰商船在明军控制的港口都夹着尾巴做人,哪里还敢有半分忤逆?

“至于那个侮辱教皇的借口……”范德斯塔尔嘴角扯出一丝苦涩的冷笑,“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除了被明国宣传机器蒙蔽的本国百姓,这世界上还有谁会相信这种鬼话?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想不明白,大明皇帝那深不可测的意志里,究竟藏着对荷兰怎样刻骨的仇恨。爪哇海的旧怨?似乎不足以支撑如此赶尽杀绝的决心。地缘战略?拔掉荷兰这颗钉子确实能彻底掌控好望角,但其他欧洲列强同样在此有利益,为何只针对荷兰?

虽然想破头也想不通其中关窍,但冰冷的现实如同浊湾的海水般拍打着他的理智:明国的舰队正在逼近,开普敦就是下一个科伦坡!抵抗是徒劳的,结局早已注定。范德斯塔尔比任何人都清楚双方实力的鸿沟。科伦坡坚固的棱堡在明军毁天灭地的炮火下支撑了多久?答案令人绝望。

“但是……”范德斯塔尔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不抵抗便投降?像德里那些软骨头贵族一样匍匐在征服者的脚下?不!这太丢人了!这侮辱了尼德兰的旗帜,侮辱了‘海上乞丐’(Sea beggars)先辈的勇气!即使注定失败,也要让明国人知道,荷兰的军人,有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骨气!”

**磐石之堡:扼守风暴角的双拳**

开普敦的防御,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非洲经营百年的心血结晶,其核心便是扼守好望角航线咽喉的两座互为犄角的**棱堡**——这是17世纪欧洲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设计最为精妙、建造最为坚固的堡垒之一。

1. 开普敦城堡(castle of Good hope):

位置:位于开普敦区核心,紧邻桌湾海岸线。它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总督府所在地和殖民地的行政中心。

结构: 典型的五角星形棱堡设计。由厚重无比的夯土和砖石构筑,外墙倾斜以增加炮弹跳弹概率。五个巨大的棱角凸出,每个棱角上都布置有炮位,形成无死角的交叉火力网,能覆盖城堡前方及侧翼的广阔区域。城堡外围挖有宽阔的护城壕沟(此时已紧急加深加宽),只有通过吊桥才能进入厚重的橡木包铁大门。城堡内部结构复杂,仓库、兵营、水井、教堂一应俱全,足以支撑长期围困。

防御:装备有大小火炮约**60门**,包括24磅、18磅的重炮和大量用于近距离防御的臼炮、回旋炮。守军主要由约**800名**欧洲裔正规军(荷兰东印度公司士兵)和经过一定训练的**1500名**殖民地民兵(包括布尔人农场主和释放的契约奴)组成。范德斯塔尔总督坐镇于此。

2. 好望堡(Fort Knokke,或称Signal hill Fort):

位置:位于开普敦城西侧、桌山北麓延伸出的信号山(Signal hill)制高点上,与开普敦城堡直线距离约2公里,俯瞰整个桌湾和通往好望角的海路。

作用:这是开普敦防御体系的“眼睛”和“重拳”。地势险要,视野极佳,可以提前发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通过旗语或烽火与城堡联系。更重要的是,它强大的火力可以覆盖整个海湾入口和靠近海岸的航道,任何试图直接进攻开普敦城堡或登陆的船队,都将暴露在其炮口之下。

结构:同样采用棱堡设计,规模略小于开普敦城堡,但依山势而建,更加险峻。墙体同样厚重坚固,有多层炮台。堡内储备有大量弹药和补给。

防御:装备火炮约40门,以远程重炮为主。守军约400名正规军和600名民兵。由经验丰富的要塞司令官指挥。

这两座棱堡,如同两只巨大的石拳,紧紧扼守着好望角航线。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抵御当时欧洲列强的舰队炮击和登陆进攻。在范德斯塔尔看来,它们是开普敦能在明军铁蹄下挣扎片刻的唯一倚仗。他下令加固工事,囤积粮弹,将周边所有能调动的武装力量都收缩进堡垒,并进行了悲壮的战前动员:为了尼德兰的荣誉,血战到底!

帝国的利刃:指向风暴角

德里和印度次大陆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光武帝在“洪武号”上主持的军事会议已经将目光锁定了开普敦。关于这两座棱堡的情报,通过商人、俘虏以及那些急于向新主子表功的欧洲“朋友”们,早已详尽地摆在了光武帝和将领们的案头。

“五角星棱堡,交叉火力,厚墙深壕……”海军元帅卢象升(接替卢师准指挥舰队)指着沙盘上开普敦和好望堡的模型,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轻蔑,“确实是欧罗巴匠人倾尽心血的杰作。若是对上同等火力,没有数倍兵力,旷日持久,确实难啃。”

“可惜,他们面对的是帝国舰队。”陆军元帅李定国(已从北印度前线调回,负责此次登陆作战)接口道,手指重重地点在代表“洪武号”的模型上,“陛下的‘洪武’,一炮之威,可抵他半堡之炮!更遑论硝化棉爆破弹,专为摧毁这等砖石之物而生!”

光武帝端坐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锐利如鹰:“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荷兰人经营百年,困兽犹斗之心不可轻视。卢卿,舰队首要任务,拔掉‘好望堡’这颗钉子!将其从山顶抹平,确保登陆场和舰队安全。李卿,登陆部队务必迅猛,以雷霆之势碾碎‘开普敦城堡’的抵抗。朕,要在一个月内,让日月龙旗插上桌山之巅!”

“臣等遵旨!”卢象升与李定国肃然领命,眼中燃烧着必胜的火焰。

舰队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和针对性演练。登陆部队反复推演着在舰炮掩护下快速突击棱堡的战术。庞大的运输舰上,满载着用于攻坚的重型野战炮、喷火器以及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精锐。

**光武七年二月初八,帝国远征舰队抵达好望角外海。**

那一天,晴空万里,但桌湾却笼罩在无形的肃杀之中。当帝国舰队那遮天蔽日的帆影(主力战舰已部分蒸汽化,但仍有大量风帆辅助)和标志性的钢铁巨舰轮廓出现在海平线上时,信号山上的好望堡第一时间升起了最高级别的警报烽烟!凄厉的号角声响彻开普敦。

范德斯塔尔总督站在开普敦城堡最高的了望塔上,举着沉重的黄铜望远镜,手心里全是冷汗。他看到了那支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力量,看到了“洪武号”那如同海上城堡般的巍峨身躯和黑洞洞的、令人胆寒的巨炮炮口。恐惧如同冰冷的毒蛇缠绕上他的心脏,但军人的荣誉感又让他挺直了脊梁。

“准备战斗!”他嘶哑着声音下达了最后的命令,“为了尼德兰!为了荣誉!”

**钢铁风暴:碾压时代的堡垒**

战斗在帝国舰队完成对好望堡的合围后骤然爆发。

卢象升元帅没有给荷兰人任何喘息或谈判的机会。旗舰“洪武号”巨大的主炮塔缓缓转动,粗壮的炮管如同死神的权杖,稳稳地指向了信号山顶那座在阳光下反射着灰白色光芒的棱堡。

“目标,好望堡主堡体!高爆弹!齐射准备!”命令通过传声筒和旗语迅速下达。

“开火!”

“洪武号”舰体猛地一震!震耳欲聋的轰鸣甚至压过了海涛声!数道刺目的火光从炮口喷薄而出,瞬间撕裂了空气!肉眼可见的冲击波在海面上荡开巨大的涟漪。几秒钟后,信号山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大的橘红色火球腾空而起,浓烟翻滚,碎石如同暴雨般四散飞溅!整个山头都在颤抖!

这仅仅是开始!

帝国舰队其他主力战舰,如“永乐号”、“洪熙号”等,以及专门调拨来的重型炮击舰,纷纷加入这场毁灭的合唱。数百门大口径舰炮发出震天的怒吼,将裹挟着毁灭性能量的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好望堡及其周边的防御工事。

荷兰守军惊恐地看着眼前如同末日般的景象。他们引以为傲的厚重石墙,在威力远超他们想象的爆炸面前,如同脆弱的饼干般被轻易撕裂、崩塌!精心设计的棱角炮位连同上面的火炮和炮手,被爆炸的气浪直接掀飞、撕碎!硝化棉爆破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在堡垒内部狭窄的空间里肆虐,引发恐怖的二次爆炸(弹药殉爆)和熊熊烈火。坚固的棱堡结构,此刻成了守军的死亡陷阱,交叉火力网在覆盖性的炮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仅仅两轮齐射,好望堡的主体结构已经面目全非。浓烟烈火吞噬了山头,幸存的守军在废墟中绝望地哀嚎奔逃,抵抗意志瞬间瓦解。

“登陆艇!出击!占领山头,肃清残敌!”卢象升果断下令。

就在舰炮压制好望堡的同时,李定国指挥的登陆行动在桌湾选定的滩头(避开了城堡主炮射界)开始了。无数登陆艇如同离弦之箭冲向海滩。训练有素的明军士兵顶着城堡方向零星射来的、因恐慌而准头全失的炮弹,迅速抢滩成功,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

失去了好望堡的火力支援和预警,开普敦城堡彻底暴露在帝国舰队的炮口和登陆部队的兵锋之下。

李定国没有急于强攻主堡。他指挥部队迅速展开,利用野战工事和临时构筑的炮兵阵地,将缴获自好望堡和自身携带的轻重火炮,对准了开普敦城堡。同时,舰队也调整了部分火力,开始对城堡进行精准的压制射击。

“猛虎”坦克喷吐着火舌,掩护着步兵抵近城堡外围,用直射火炮和机枪清扫着壕沟和外围工事里的残敌。喷火兵紧随其后,将致命的火焰喷射进每一个可能藏匿抵抗者的角落和射击孔。

坚固的棱堡在跨时代的火力面前,其防御优势被彻底抵消。厚重的墙体在持续不断的轰击下大面积坍塌,城门被重炮直接轰碎。交叉火力点被逐一拔除。守军的伤亡急剧上升,士气跌入谷底。

范德斯塔尔总督浑身浴血(被飞溅的石块所伤),站在摇摇欲坠的主堡上,看着下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士兵,看着他们手中闪烁着寒光的刺刀和那喷吐着死亡火焰的钢铁怪兽(坦克),听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己方士兵越来越稀疏的枪声,他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所谓的荣誉,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继续抵抗,只是让更多的士兵白白送死。

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一丝解脱。他扯下沾满灰尘和血污的总督绶带,对身边仅存的几个军官嘶声道:“……举白旗吧。为了……还能活着的人。”

一面巨大的、用临时撕扯的白色床单做成的旗帜,颤颤巍巍地从开普敦城堡最高的残破塔楼上竖了起来。

枪炮声渐渐稀疏,最终停歇。只有烈火焚烧木料和尸体发出的噼啪声,以及伤者痛苦的呻吟,在桌湾的硝烟中回荡。

光武帝在“洪武号”上,通过望远镜目睹了白旗的升起。年轻的帝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冰封的威严。他放下望远镜,声音清晰地传遍舰桥:

“传令李定国,受降。清点战果,接管城堡及所有殖民地资产。”

“通告舰队及全军:好望角,已入帝国版图!自今日起,凡绕行此角之舟楫,皆需仰望日月龙旗!”

“卢卿,舰队稍作休整补给。下一步,目标——西非黄金海岸!荷兰在非洲的最后一缕余烬,该熄灭了!”

他的目光投向西方那无垠的大西洋,仿佛已经看到了黄金海岸的堡垒,看到了更遥远的欧陆海岸线。帝国的巨轮,碾碎了开普敦的顽石,继续向着太阳永不坠落的方向,轰鸣前行。海风猎猎,吹动龙旗,也吹动着光武帝心中那永不满足的征服之火。好望角的陷落,不仅意味着荷兰非洲帝国的终结,更标志着帝国真正掌控了连接东西方的海上命脉,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户,已然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