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游泳队的小海豹 > 第309章 为新学期做准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夏末的阳光把舷梯晒得发烫。林芷琪背着双肩包走下飞机时,睫毛上还沾着点机舱里的冷气,一脚踏进热浪里,忍不住缩了缩脖子。身后传来潘展乐的笑:“小芷,你这刚从冰水里出来似的,成都的太阳都怕你。”

她回头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弯着——包里还揣着三枚金牌,绸布的绶带蹭着后背,冰凉的金属边缘硌得肩胛骨有点痒。大运会的喧嚣像被飞机甩在了云层下,此刻耳边只有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的“咕噜”声,还有队友们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张雨霏正拿着手机翻照片:“你看你哥在颁奖台底下举向日葵的样子,跟个粉丝似的。”

林芷琪凑过去看,照片里林祈安举着花,t恤上还印着她的卡通泳姿,傻气又认真。她笑着抢过手机存了图,指尖划过屏幕时,忽然想起决赛那天他在场边比划的手势——那是小时候两人学游泳时,他总在池边给她比的“加油”,胳膊弯成个不标准的圈。那时候她才六岁,在省体校的浅水区扑腾,他被妈妈拽着站在池边,奶声奶气喊“妹妹快游”,结果自己脚下一滑摔进水里,溅了她一脸水花。

“想什么呢?”覃海洋拍了拍她的肩膀,手里拎着给队里小队员带的成都特产,“发愣的样子跟你游200米蛙泳最后50米似的,眼神直勾勾的。”

“想我哥小时候掉水里的事。”林芷琪笑出声,接过机场工作人员递来的行李牌,在“目的地”一栏写下“北京”时,笔尖顿了顿——原来离开家已经半个月了。

机舱里的余温

飞回北京的航班是傍晚的。林芷琪靠窗坐着,看着成都的轮廓渐渐缩成地图上的一个小点,云层在机翼下铺成棉花似的白。她从包里摸出手机,相册里存着大运会最后一天的照片:混合接力队夺冠后在泳池里叠成的“人塔”,覃海洋被大家按进水里时瞪圆的眼睛,还有她自己站在领奖台上,低头看金牌时被阳光晒出的影子。

“还看呢?”旁边的杨畅凑过来,手里捏着包没拆封的坚果,“再看金牌都要被你盯出洞了。”她是这次女子100米蛙泳的季军,虽然没站上最高领奖台,却比谁都替林芷琪高兴,决赛那天在观众席喊得嗓子都哑了。

林芷琪把手机递过去,翻到一张两人在热身池的合影。照片里杨畅正帮她调整泳帽,两人的肩膀挤在一起,背景里的计时器显示着“59.45”——那是她预赛破纪录的成绩。“你看这张,当时你说‘小芷你要是决赛游进58秒,我请你吃成都最辣的火锅’。”

“哎,这账我可没忘。”杨畅笑得眼睛弯成缝,“等开学了去北京找你,咱不吃火锅,吃你爸开的那个中医馆旁边的炸酱面,听说你爸调的麻酱绝了。”

提到爸爸,林芷琪忽然想起出发前的早上。那天她五点就起床收拾行李,客厅的灯却亮着——爸爸正坐在桌边写东西,纸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穴位图,旁边标着“游泳肩防护”。见她出来,他把一个牛皮纸包塞进她包里:“里面是艾叶贴,训练累了就贴在膝盖上,比膏药舒服。”此刻那包艾叶贴正躺在行李箱的侧袋里,带着淡淡的草药香。

飞机餐送来时,林芷琪没什么胃口,只喝了半杯橙汁。她望着窗外的云,忽然想起央视解说罗雪娟在200米蛙泳决赛时说的话:“你们看林芷琪的转身,她不是用蛮力蹬壁,而是借着水的反作用力把身体送出去——这孩子懂水,水也懂她。”当时她在泳池里听不清解说,是后来看回放时才听见的,那一刻突然鼻子发酸——从十岁被胡教练选进省队,每天在泳池里泡八个小时,被水呛到咳不出声,被泳镜勒得眼眶发红,原来这些日子,水真的在悄悄陪着她。

“在想训练呢?”潘展乐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后排,探过身子递来一块巧克力,“别琢磨了,回去先睡一天,不然你那完美主义的毛病又要犯,连夜改训练计划。”

林芷琪接过巧克力,指尖碰到他的手,才发现他的虎口处有道疤——那是去年世锦赛前练接力时被出发台划破的。“你不也一样?”她剥开糖纸塞进嘴里,甜腻的味道漫开来,“上次你100米自破纪录,回去不也对着技术录像看了三遍?”

潘展乐笑了,没再说话。机舱里渐渐安静下来,有人靠在椅背上打盹,有人戴着耳机看电影。林芷琪把毛毯拉到胸口,闭上眼睛时,耳边仿佛还能听见东安湖游泳馆的欢呼声,像潮水似的一波波涌来。

公寓里的时光褶皱

运动员公寓的电梯“叮”地停下,林芷琪掏出钥匙开门时,玄关的感应灯亮了。半个月没回来,阳台上的绿萝垂下来的叶子有点蔫,叶尖卷成了小筒。她放下包就去接水,花洒的水流过叶片,溅起的水珠在地板上晕开小圈,像极了泳池里荡开的涟漪。

房间不大,却收拾得利落。书桌上堆着几本专业书,《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封面上,她用荧光笔标着“赛事解说的情绪把控”,旁边写着一行小字:“解说时要克制兴奋,让观众听见细节而非嘶吼”——这是李修文副教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墙上贴着张东京奥运会的海报,旁边是她和省队胡教练的合照,照片里的她才15岁,穿着不合身的训练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胡教练正用手比划着她的划臂角度,背景里的泳池水蓝得像块玻璃。

她把金牌轻轻放在书架最上层,和之前的奖牌摆在一起。从2015年全国少儿锦标赛的铜牌,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金牌,再到如今这三枚印着“FISU”标志的金牌,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串凝固的时光。阳光透过纱窗照进来,金牌上的纹路泛着柔和的光,200米蛙泳那枚的边缘,还沾着点东安湖泳池的水痕——她特意没擦,总觉得那是水给她的勋章。

书桌上的日历停留在8月18日,正是大运会开幕那天。她翻到8月24日,在上面画了个小小的泳池,旁边写着“早训”。手机在这时响了,是妈妈李媛打来的视频电话,背景里能看到配音工作室的录音棚,墙上贴满了动画海报。

“到家了?”妈妈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里的她刚摘下耳机,头发有点乱,“你爸刚还问呢,说他给你带的艾叶贴用了没。”

“刚进门,还没来得及。”林芷琪把手机架在书架上,转身给妈妈看她的奖牌,“您看,三枚呢,没给您丢人。”

“傻孩子,跟谁比呢。”妈妈笑着擦了擦眼角,“对了,你哥说他明天上午的课请假,要过来给你送点吃的,说是外婆寄来的扬州酱菜。”

挂了电话,林芷琪去厨房翻冰箱。冷冻层里果然冻着荔枝,是她临走前妈妈塞进去的,现在还硬邦邦的。她拿了几颗放在水里解冻,转身看到橱柜上的马克杯,杯身上印着“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徽——那是去年入学时姜语桐送的,说“以后咱就是体大播音系的人了,得有仪式感”。

她捧着杯子坐在沙发上,忽然想起大学室友们。姜语桐肯定又在图书馆占了座,桌上摆着她俩一起买的“赛事解说速记本”;王梦婷大概在琢磨新的解说创意,上次视频时她说想做个“运动员视角解说”系列,让林芷琪出镜当嘉宾;哈斯木·阿依努尔·阿里木亚提应该在练俄语解说,她总说要和林芷琪一起解说下届冬奥会,一个说中文,一个说俄语。

荔枝在水里泡软了,林芷琪剥了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漫过舌尖。窗外的天渐渐暗下来,公寓楼的灯光一盏盏亮了,像撒在地上的星星。她忽然觉得很踏实——泳池里的速度与荣光很耀眼,但此刻手里的荔枝、书架上的书、冰箱里的烟火气,才是让她能一直游下去的底气。

书桌前的新计划

晚上八点,林芷琪抱着笔记本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落在键盘上,映出她脸上的专注。屏幕上是她列的新学期计划,分了两栏:训练和学业,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着重点。

训练栏里写得密密麻麻:

- 每日早训加练转身技术(针对200米蛙泳后半程掉速问题),参考郑教练给的技术录像,重点练“蹬壁后水下滑行1.5秒再划臂”

- 每周三次核心力量,借鉴覃海洋的训练方案,加入“负重侧平板支撑”,每次4组,每组45秒

- 每周安排一次长距离有氧,保持1500米自由泳耐力,避免蛙泳专项导致的肌肉僵化

- 找队医调整康复计划,重点放松肩部和膝盖,每周两次针灸(按爸爸给的穴位图)

她想起大运会决赛后,郑教练在混合采访区拉着她看技术回放:“你看这200米的最后50米,划臂频率降了0.2次\/秒,不是体力问题,是节奏乱了。回去练转身时多留0.5秒的力气,把节奏咬住,就能稳得住。”当时她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节奏曲线,现在那条曲线就存在手机备忘录里,标注着“9月重点攻克”。

学业栏的字里行间透着播音系学生的严谨:

- 9月10日前完成《国际体育报道》的双语解说稿,选100米蛙泳决赛片段,要加入“技术动作解析”,参考mark williams外教给的范例

- 每周三下午和姜语桐约体育馆的模拟解说台,练临场反应,王梦婷当观众提问题,重点练“突发状况应对”(比如选手抢跳、设备故障)

- 补看上周的《新闻评论》网课,笔记要整理,尤其是“体育赛事中的舆论引导”章节,罗峥副教授说这对解说员很重要

- 准备“体育节目主持”课的期末作业,想做个关于“游泳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专题,采访胡教练和队里的老队员

她点开和姜语桐的聊天框,对方刚发来一张照片:图书馆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旁边放着杯奶茶,配文“给你留的,回来速来图书馆取”。林芷琪笑着回了个“收到”,转身从行李箱里翻出几本新书——是外公特意从扬州寄来的《中国体育史》,扉页上有老人用钢笔写的字:“体育不止于赢,更在于传承。”

她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老人总拿着放大镜给她讲奥运会的故事,说1984年许海峰拿第一块金牌时,他在大学里组织学生守着黑白电视看直播,整个教学楼都在喊“中国万岁”。那时候她不懂什么是传承,只觉得外公眼里的光很亮,现在站在泳池里,站在解说台旁,忽然就懂了——那些奖牌不是终点,是让更多人爱上体育的起点。

手机在这时震动了一下,是胡教练发来的消息:“听说你回来了,明天上午十点来训练馆,带你看省队小孩的蛙泳训练,给他们当个榜样。”

林芷琪笑着回:“好嘞,保证准时到,顺便请您指导下我的转身。”

她合上笔记本,起身去收拾书包。明天要带的东西不少:训练服、泳帽、《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课本,还有给胡教练带的成都特产——是出发前特意去文殊院买的点心,据说对缓解疲劳有好处。

路过镜子时,她停了停。镜子里的女孩个子很高,肩膀因为常年划水有点宽,锁骨处还留着训练时蹭出的淡褐色疤痕。这和妈妈工作室里那些光鲜的配音演员不一样,也和哥哥舞台上旋转跳跃的身影不同,但她摸了摸疤痕,忽然觉得很安心——这是属于她的印记,是水和时间刻下的勋章。

夜色里的启程

晚上十点,林芷琪换上运动服,打算去楼下的健身房练会儿核心。电梯里遇到同队的唐钱婷,对方手里拿着个冰袋敷膝盖,笑着问:“刚回来就练?不歇歇?”

“歇不住啊,”林芷琪晃晃手机,屏幕上是她标着“大二目标”的备忘录,“你看,新学期要学体育节目主持,还要备战明年的世锦赛,哪敢歇。”

健身房的跑步机嗡鸣着,林芷琪踩着节奏快走,望着窗外的夜空。远处的写字楼亮着灯,像片星星点点的海,其中一栋的顶层亮着“北京体育大学”的字样,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她想起央视解说罗雪娟在大运会最后说的话:“泳池里的速度是给观众看的,泳池外的坚持,才是给自己的。”

她掏出手机,给胡教练发了条消息:“教练,明天看完小孩训练,能留半小时给我抠转身细节吗?我把大运会的技术录像剪好了。”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跑步机的显示屏跳了一下,里程刚好到1公里。林芷琪深吸一口气,加快了速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胸前的运动衣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这感觉很熟悉,像每次比赛最后50米时,胸腔里燃烧的力量。

回到公寓时,已经十一点了。林芷琪洗了个澡,贴了片爸爸给的艾叶贴在膝盖上,淡淡的草药香漫开来。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星星灯——那是林祈安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说“训练累了就看看星星,跟看泳池里的水波纹似的,能让人静下来”。

手机在床头柜上亮了一下,是哈斯木发来的消息,用维吾尔语写着“欢迎回家,明天见”,后面跟着个游泳的表情包。林芷琪笑着回了句“明天见”,把手机调成静音。

黑暗中,她摸了摸枕头下的金牌,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像握着一块凝固的月光。明天早上要去训练馆,上午指导省队小孩,下午和胡教练抠技术细节,晚上还要去图书馆找室友——新的一天,新的学期,新的征程,好像和泳池里的每一次出发一样,都藏在这平稳而坚定的节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