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五十二章 窦士则持重上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十二章 窦士则持重上禀

李渊的祖父,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李虎,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李延伯早卒,次子李真在从李虎作战时战死。李渊的父亲李昞是李虎三子,李虎最小的儿子名叫李亮。李神通即李亮长子,李亮有两子,次子名叫李神符。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神通兄弟两个皆在长安。

长安朝廷捕捉,李神符没能逃掉,被抓住了,不过也没被杀,李渊入长安后,他得救出狱;而李神通得以逃走,逃到了鄠县山南,他年轻时有轻侠之气,与长安豪杰多有交往,便与京师大侠史万宝、河东裴积、柳崇礼等举兵以应李渊,——史万宝是隋名将史万岁之弟,随后又与平阳公主合兵,攻下了鄠县,众逾一万,遂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史万宝为副,裴积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令狐德棻为记室。李渊闻之大悦,授光禄大夫;从平京师,拜宗正卿。武德元年,李渊称帝,李神通转任右翊卫大将军,爵位从郑国公晋为永康郡王,不久改封淮南王。他因起兵响应之功,却是而下李唐宗室中,得李渊倚重,领兵为大将的几人之一。

当下堂上,正在议事的这三人,论以关系,与李渊、李世民父子,特别李世民皆是亲戚。

李神通不必多说了,是李渊的从弟、李世民的从父。窦轨是李渊原配窦氏的从兄,李世民的从舅。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氏的嫡兄,李世民的大舅子。但再往近一点论,窦轨、长孙无忌则又显然都不如李神通,他俩都是“外戚”,李神通是正儿八经的李家子孙。

故虽现下离石唐军的代理主将,李世民任给的是窦轨,李神通的意见,窦轨却也不能不重视。

便听了李神通此话之后,窦轨面色微微一凝,摸了摸胡须,然后这才问道:“公此话怎讲?”

李神通叉着腰,顾盼两人,说道:“徐世绩,年不过二十余,起自草莽,本群盗之属,既不闻有关张之勇,亦不闻有白韩之略,所以先得贵重於李密,复得宠信於李善道,无非依其宿贼,而仗裙带罢了!此等竖子,何足道哉!

“秦王正欲择四路汉贼,先歼一路。我王师今据地利,精兵两万余,其若真敢来攻,便是自寻死路!岂不秦王‘先歼其一路’的战机,就在我等眼前?本王以为,辅机所谓,只‘稳守关隘’,未免过於持重,将失此良机。以我之地利、兵强,又何须闭门自守?

“宜当寻机出击,必可一战而歼之也。如此,上可成秦王庙算,广下一步进取之机,转守为攻,终覆汉贼於河东;下可奋我将士志气,使李善道知天兵之威,非若刘武周辈可轻侮也!”

一番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窦轨、长孙无忌不自禁地对视了眼。

长孙无忌问道:“如果要歼灭徐世绩部汉贼,敢问大王,策从何出,如何歼之?”

李神通左手仍叉着腰,右手抬起,再次指向地图,说道:“本王筹思已熟,以我之地利、兵精,欲待将之歼灭,不费吹灰之力。一如辅机所言,自龙泉北上,犯我离石,两条道路可供行军。一则过黄芦岭,进向修化;一则过高唐镇,进向平夷。无论这两条路,徐世绩选择何条,又如辅机所言,我皆有精兵扼守,彼若攻之,以卵击石。

“这样,我等便可先以两关,挫其兵锋,候其久攻无力,我以精卒出袭,歼之反掌之易也!”

长孙无忌忖思了下,说道:“敢问大王,精卒从何出袭?从关内么?若从关内出,恐有三忧。一则关前地狭,不利进战,我精卒无法尽数投入;二则汉贼纵失利,借地狭,我军难以追击之便,亦可设阻撤军;三则,若开关门,进战竟不利,闻报单雄信、常何诸贼,皆从在徐世绩军中,此辈俱李密旧部之悍将也,却亦有汉贼趁机反攻,反将我关卡夺下之忧。”

“黄芦岭、高唐镇,本王亲自去察看过。辅机,你此担忧,本王焉会未料?却自不宜从关内进击。”李神通点了点地图上黄芦岭、高唐镇的位置,说道,“辅机、窦公,你俩可能不知,此两关侧边山间,皆有小路可以通行。待汉贼久攻疲惫之时,我以精卒抄小路迂回至其侧翼,然后待其攻关,无暇他顾,即袭之,我关中之守卒趁机亦出精骑,两面夹攻,彼必大溃!”

长孙无忌抚须默然。

窦轨皱着眉头,说道:“公此策听来可行,用之却险。此两关侧边山间的小路,俺亦知之,皆崎岖险仄,仅容单人可过,且多断崖深谷,绝非择精卒攀袭之所宜。”

“窦公,用兵如搏虎,岂有不涉险而得胜之理?只要将士用命,攀绝壁、越幽谷,何不可为!况刘三儿、刘蒲奴等胡率,皆已从附王师,彼等更熟路经,令他们前为引导,我精卒足可通行。而徐世绩初至,必不知地形之利害,此乃天亡之也!我军出其不意,自可制其死命!”

李神通倒也不是“想当然耳”,原来他此前巡视黄芦岭、高唐镇时,就已问过降附的刘三儿、刘蒲奴等刘季真的旧部酋率,他们都说两关侧边的小路可行,故他这时才有此意,见窦轨、长孙无忌还是面露疑虑,他便大手一挥,又说道,“窦公、辅机,柴绍以两千骑,奔袭数百里,能斩王须达,我离石大军两万余,占据地利,岂能落后!二公反竟怯惧乎?”

窦轨思之再三,终究认为李神通此策不够妥当,便说道:“非是怯惧。殿下令我等守好离石,护好我军粮道、后路即可。设若用公此策,倘能克捷,当然最好,万一有失,殿下之令,我等违矣事小,势必危及我军粮道、后路,致使三军动摇,有害於我军此复河东事大!”

“辅机,你何意也?”窦轨性情严峻,决事果断有威,治兵刚强,不是优柔寡断之人,李神通本来以为他会赞成自己的建议,没想到他会不同意,便转问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三人中,既不及窦轨、李神通与李渊的关系亲近,年龄也最小,面对窦轨、李神通两人的意见分歧,他犹豫了会儿,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道:“兹事体大。大王此谋,若能得成,我王师确可振威,然窦公所虑亦甚是。仆之愚见,不若禀呈元帅,请元帅决策。”

对李世民,长孙无忌在公众场合,可用的称呼非只一个,可称“秦王”,也可称“殿下”,但他现在却用了“元帅”的称呼。意思很明白,是在提醒李神通,李世民才是河东唐军的主将。

李神通自是听出了他的话里的含义,心中不快,可也不好发作,便在原地站了片刻,倒想出了个折中的主意,他就又说道:“辅机此议正是。此等大事,自当由元帅定夺。”顿了下,他接着说道,“唯徐世绩已率兵至,不知他何时进兵。其若进兵颇速,而元帅回令未下,恐怕战机稍纵即逝。不如这样,我等即刻修书呈报元帅,同时俺择选精卒,一面整装待发,一面遣人再探小路虚实,并召刘三儿、刘蒲奴等亦选其部中以悍勇称者,待为先导。若元帅回令,此策可用,便即刻行之;若元帅不许,亦不过止於整装,无他失也,何如?”

窦公、长孙无忌对此皆未反对。

将给李世民奏报写就,遣吏送出之后,李神通、长孙无忌便各自去。

回到城中住处,李神通召来史万宝等,说道:“长史多疑,无忌亦无胆色。歼灭徐世绩部汉贼此谋,我三人联名,已报呈元帅。”

却此谋,是李神通与是史万宝等人商定的。

史万宝问道:“却也不知元帅何时会有回令?”

“我等不能坐等,万宝,你今日就引精卒两团去高唐,将高唐关侧的小路自走一遭;俺也今日启程,去黄芦岭,亦使精卒走上一遍小路。刘蒲奴随你通往,刘三儿跟俺共去。你我先做好进战之备。待元帅回令下,如是允可,便就着手!”李神通三言两语,布置完毕。

史万宝应诺。

李神通遣从吏去给窦轨、长孙无忌打了个招呼,当日就与史万宝两人分赴两关。

却行一日,过了修化,到了黄芦岭关上,李神通才与守将见过,尚未随行的两团精卒试走小路,关外早有斥候疾驰还回。进了关中,斥候汗水淋漓,禀报说道:“昨日下午,汉贼已出隰川。小人等远远观之,汉贼诸将旗帜皆在军中,前骑后步,不下万人!”

李神通又惊又喜,说道:“徐世绩才到隰川两三日,便就倾巢而出?汉贼军容何如?”

“禀大王,小人等远观之,旗鼓甚盛,旌旗如林,民夫数千从军,辎重迤逦道上。”

李神通令道:“再往去探。等汉贼到我郡界,务必探明,其进兵方向。”

这几个斥候领命,稍事休息,即出关,仍南下往探。

李神通出关中将府,登上关头,摸着肚子,眺望远近。关前道路蜿蜒,两侧山峦峭壁,时当盛夏,草木葱茏,望如绿海。山风拂面,蝉鸣阵阵,燥热气中,李神通意气昂然。他下令从将:“使刘三儿前导,你引精卒,入夜后,行关侧小路,为本王探明险易、所耗时辰!”

从将接令,入夜后便引精卒,在刘三儿等的前导下,上到小路,踏石扪藤、艰难而行不提。

……

只说出了隰川,行军两日,汉军到了离石郡南界。

徐世绩与陈敬儿、王行本等於此分兵。徐世绩向黄芦岭进兵、陈敬儿与王行本向高唐镇进兵。三人别后,各仍率部前进。穿行山中,徐世绩部又行一日多,斥候还报,前已是黄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