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70章 尸易无限(17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叔叔,云南的小朋友寄来的银饰手链,我能戴一天吗?”阿依古丽攥着玻璃展柜里的银手链,眼里满是期待。那是云南“小小守护者”寄来的礼物,手链上刻着傣族图腾,还附了张纸条:“这是奶奶教我做的,希望我们像手链一样,把文化紧紧连在一起。”

吴贤打开展柜,小心地取出手链,帮阿依古丽戴上:“记得晚上放回展柜,还要给云南的小朋友写回信,告诉她你很喜欢。”阿依古丽用力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去给小伙伴们看,手链上的银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像一串清脆的文化密码。

这段时间,“小小守护者”之间的书信和礼物往来越来越频繁。新疆的孩子寄来艾德莱斯绸做的小荷包,陕西的孩子寄来兵马俑纹样的剪纸,内蒙古的孩子寄来羊毛毡做的小骆驼……博物馆专门开辟了“守护者交换站”展区,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每一件都附带着孩子们的手写纸条,记录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故事。

有一天,交换站里来了位特殊的访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碎瓷片。“我是当年跟着考古队来罗布泊的,这些瓷片是从九层妖楼附近捡的,”老人抚摸着瓷片,眼里满是回忆,“那时候条件苦,没能力保护这些宝贝,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用心,我也想为文物保护出份力。”

吴贤接过瓷片,发现上面有精美的青花图案,像是明代的瓷器。他赶紧请文物专家来鉴定,果然是明代的青花瓷碎片,可能是当年丝绸之路商队留下的。“这些瓷片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说,“我们会把它们放进博物馆,还会请您给孩子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老人欣然同意。周末的“小小守护者培训班”上,老人给孩子们讲起了几十年前的考古经历:“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我们靠手挖、靠眼辨,在戈壁滩上走了几十天,才找到九层妖楼的踪迹。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文物,把它们的故事传下去。”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着老人提问,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

老人的来访,让吴贤有了新的想法——在博物馆开设“老故事讲堂”,邀请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当地的老牧民、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这个想法很快就落实了,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老人来讲堂分享,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文物和文化的热爱。

就在“老故事讲堂”办得有声有色时,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园的入口处,建起了一座用青灰色砖石砌成的大门,上面刻着“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几个大字,旁边还有一幅巨大的丝绸之路浮雕,展现了古代商队穿梭戈壁的场景。公园内部,修好了通往妖楼的步行道,路边设置了观景台和解说牌,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远眺妖楼,通过解说牌了解妖楼的历史和文化。

公园试运营那天,来了很多游客。有带着孩子来的家庭,有专门来拍照的摄影爱好者,还有研究西域历史的学者。在“小小守护者”的带领下,游客们参观了博物馆,听了文物故事,还体验了简单的西域手工艺品制作。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九层妖楼,现在亲眼看到,还能了解这么多背后的故事,太有意义了!”

试运营的成功,让吴贤和李建国更有信心了。他们开始筹划公园的正式开园仪式,还想邀请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来参加,举办一场“全国小小守护者文化节”,让孩子们在格尔木汇聚,交流文化,分享故事。

消息传出去后,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都积极响应,有的孩子还主动报名,想在文化节上表演节目——新疆的孩子想跳民族舞,陕西的孩子想唱秦腔,云南的孩子想展示傣族孔雀舞……吴贤和孩子们一起,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文化节的节目。

正式开园那天,格尔木阳光明媚,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人声鼎沸。开园仪式上,李建国发表了讲话:“九层妖楼不仅是一座文物遗址,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开园仪式和文化节,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西域文化,参与文物保护,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随后的文化节上,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新疆孩子的舞蹈热情奔放,陕西孩子的秦腔高亢激昂,云南孩子的孔雀舞灵动优美……最后,所有“小小守护者”一起上台,合唱了一首《文物守护者之歌》,歌声悠扬,回荡在戈壁滩上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文化节结束后,很多游客都留下来,继续参观公园和博物馆。有个家庭专门从北京赶来,父母带着孩子,跟着“小小守护者”一起体验了刺绣和地毯编织。“孩子以前对历史不感兴趣,这次来格尔木,不仅喜欢上了文物,还立志要当一名文物保护者,”孩子的妈妈笑着说,“以后我们会经常带他来,让他多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遗址公园的正式开放,九层妖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保护站招募了更多的志愿者,其中有很多是大学生和退休老人。志愿者们经过培训后,有的在博物馆当讲解员,有的在公园引导游客,有的还加入了“生态保护小组”,定期在公园周围植树、清理垃圾。

有一次,一位志愿者在清理垃圾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翅膀被风沙刮伤了,无法飞翔。志愿者赶紧把小鸟带回保护站,吴贤和孩子们一起,给小鸟包扎伤口,喂它食物和水。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小鸟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孩子们还特意在公园的树上,为小鸟搭建了一个小窝,希望它能在这里安家。

这件事让吴贤意识到,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他和李建国商量后,在公园开展了“文物+生态”保护教育活动,向游客和孩子们宣传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还组织大家参与植树、喂鸟、清理垃圾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公园周围的植被越来越茂盛,偶尔还能看到野兔、黄羊等动物在戈壁滩上奔跑。

这天,吴贤正在公园的观景台上,给游客讲解九层妖楼的历史,突然看到远处的戈壁滩上,来了一支车队,上面写着“中国考古队”的字样。原来,这支考古队是来罗布泊进行其他遗址勘探的,特意来九层妖楼参观交流。

考古队的队长看到九层妖楼的保护情况,忍不住称赞:“你们做得太好了!不仅保护了文物,还传承了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了西域历史。我们以后要多向你们学习,把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吴贤笑着说:“我们也有很多需要向你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多交流合作,共同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交流了考古经验和文物保护技术,还一起对九层妖楼的周边区域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几处可能存在的古代遗址。“这些遗址可能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驿站或商队停留点,”考古队的队长说,“以后我们会专门来勘探,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考古队的来访,让吴贤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开始计划和其他考古机构、博物馆开展合作,共同研究西域历史和文化,还想组织“小小守护者”去其他考古遗址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地域的文物和文化。

有一天,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的邮件,是之前合作举办“西域文明展”的英国博物馆发来的。邮件里说,他们想和保护站合作,开展“跨越国界的文化守护”项目,邀请中国和英国的“小小守护者”,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分享各自国家的文物故事和文化传承经验,还计划在未来组织两国孩子互访。

吴贤非常高兴,立刻回复邮件,同意了合作提议。很快,“跨越国界的文化守护”项目就启动了。中国的孩子通过视频,给英国的孩子讲九层妖楼的故事、展示西域手工艺品;英国的孩子则给中国的孩子讲英国城堡的历史、展示英国传统的手工编织。两国孩子还一起做了一个“文化拼图”活动,每个人画一幅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拼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世界文化地图”。

项目开展得非常顺利,两国孩子不仅成了好朋友,还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个英国孩子在视频里说:“以前我觉得中国很远,现在通过你们,我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多有趣的文物和文化,以后我一定要去中国,亲眼看看九层妖楼!”

中国的孩子也纷纷表示,以后想去英国看看,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吴贤看着孩子们热情交流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文化没有国界,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还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层妖楼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国家文物局多次表扬保护站的工作,还把“小小守护者”项目作为全国文物保护的典范,在全国推广。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保护站和遗址公园的投入,改善了基础设施,增加了文化活动的举办频次。

这天,吴贤和爷爷、李建国一起,站在遗址公园的最高处,俯瞰着九层妖楼和周围的戈壁滩。夕阳的余晖洒在妖楼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远处的红柳和沙棘长势喜人,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寂静的戈壁滩增添了几分生机。

“爷爷,您当年想过九层妖楼会变成现在这样吗?”吴贤轻声问。

吴老狗摇摇头,眼里满是感慨:“当年我只是想守住它,不让它被破坏。现在看到这么多人来保护它、了解它,还有孩子们这么有热情,我比谁都高兴。”

李建国看着远方,笑着说:“未来还会更好。我们计划在遗址公园旁边建一个西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研究西域历史和文化;还想把‘小小守护者’项目推广到更多国家,让更多孩子参与到文化守护中来。”

吴贤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路没有尽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继续完善九层妖楼的数字档案,要培养更多的“小小守护者”,要和更多的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要让西域文化的魅力,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他也相信,只要有这份坚守和热爱,只要有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人们,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虽然环境艰苦,却能顽强地生长,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笼罩戈壁滩。遗址公园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串温暖的珍珠,点缀在寂静的戈壁滩上。远处的九层妖楼,静静地矗立着,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一切,也等待着更多故事的发生。而吴贤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关于传承、关于文化的美好故事,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世界。

西域文化研究中心奠基那天,戈壁滩上飘着细碎的雪花,却挡不住现场的热闹。国家文物局的代表、各地博物馆的专家、周边的牧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代表,都赶来见证这个时刻。吴贤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拿着一把金色的铁锹,和李建国、吴老狗一起,为研究中心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这座研究中心,不仅是研究西域文化的基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国家文物局的代表在奠基仪式上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里,让更多人了解西域历史,让西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阿依古丽和其他“小小守护者”代表,也拿着小铁锹,在基石旁边培了土。她看着眼前的奠基石,上面刻着“西域文化研究中心”几个大字,心里满是激动:“吴叔叔,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里听更多专家讲西域的故事,还能和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一起研究文物呀?”

吴贤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当然可以!以后这里会有很多珍贵的文献和文物资料,还有很多厉害的专家,我们可以跟着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西域文化的秘密。”

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主体完工了。建筑风格融合了西域传统和现代元素,外墙用了当地的红柳枝和青灰色砖石,屋顶则是模仿九层妖楼的造型,既美观又有文化特色。内部设有文献研究室、文物修复室、学术报告厅、还有专门为“小小守护者”准备的学习室,里面摆满了书籍、模型和手工艺品制作工具。

研究中心落成那天,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研究西域历史和文化的专家学者。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九层妖楼的历史价值”“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吴老狗作为特邀嘉宾,还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守护九层妖楼二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西域文化的理解,赢得了专家们的阵阵掌声。

研讨会结束后,研究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每天都有很多学者和学生来这里查阅资料、开展研究;“小小守护者”们也经常来这里学习,有时候还会跟着专家一起,参与简单的文物资料整理工作。有一次,阿依古丽在整理一份汉代西域商队的文献时,发现里面提到的一个驿站,和九层妖楼附近的一处遗址很像。她赶紧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研究中心的专家,专家们经过考证,确认那处遗址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驿站,这一发现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阿依古丽这次立了大功!”专家们高兴地说,“这说明只要用心观察,用心学习,每个人都能为文物研究做贡献。”阿依古丽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坚定了要当文物保护专家的决心。

随着研究中心的投入使用,九层妖楼的文物研究和文化传承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中心的专家们,通过对之前勘察发现的竹简、丝绸文献的整理和解读,还原了很多汉代西域的历史场景——比如西域各国与中原的贸易往来、西域都护府的管理模式、西域人民的生活习俗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西域历史研究的空白,还被编写成了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让更多人能了解西域历史。

有一天,研究中心的专家找到吴贤,兴奋地说:“我们在整理一份唐代的西域文献时,发现里面提到九层妖楼里藏着一件‘西域宝镜’,据说能映照出过去的景象,可能和之前发现的镇邪镜、镇妖镜是一套的!我们计划下个月,再对九层妖楼的六层和七层进行一次细致的勘察,说不定能找到这件宝镜!”

吴贤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期待。他赶紧和李建国、吴老狗商量,准备配合研究中心的专家,开展新的勘察工作。这次勘察,不仅配备了更先进的探测设备,还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确保一旦发现宝镜,能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

勘察工作开始后,吴贤和专家们一起,每天都进入九层妖楼,仔细搜索每一个角落。六层的文献存放区,之前已经清理过一遍,但专家们还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探测仪一点点扫描墙壁和地面,希望能找到隐藏的暗格或通道。在勘察到第七天的时候,一位专家在七层的图腾墙附近,发现了一块松动的石板,掀开石板后,里面竟然藏着一个青铜盒子,盒子上刻着精美的西域花纹,和之前发现的镇邪镜、镇妖镜上的花纹很像。

“快!小心打开!”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青铜盒子,里面果然放着一面铜镜,镜面光滑,边缘刻着龙纹和西域图腾,正是文献中提到的“西域宝镜”。大家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吴老狗看着这面宝镜,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这三面镜子聚在一起,真是太不容易了!”

宝镜被送到研究中心的文物修复室后,专家们对它进行了细致的修复和研究。发现宝镜的背面,除了花纹,还刻着一些西域文字,经过解读,这些文字记录了宝镜的来历——它是汉代西域都护府为了纪念与西域各国结盟,专门打造的,象征着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三面镜子分别代表“守护”“和平”“繁荣”,是西域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

宝镜修复完成后,在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西域三镜特展”。展览上,镇邪镜、镇妖镜、西域宝镜并排陈列在展柜里,镜面在灯光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参观。很多游客看着这三面镜子,听着它们背后的故事,都被古代西域与中原的友好情谊所感动。一位观众在留言本上写道:“这三面镜子,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象征。它们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创造繁荣的文明。”

特展的成功,让更多人了解了九层妖楼的历史价值,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西域文化的传承。有一家知名的文化创意公司,主动联系研究中心,希望能合作开发以“西域三镜”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把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文创产品传递给更多人。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有复刻的迷你三镜模型、印有三镜花纹的丝巾和笔记本、还有以三镜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短片,每一件产品都充满了文化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文创产品的热销,不仅为研究中心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反哺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还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产品,了解了“西域三镜”的故事,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魅力。有一位购买了三镜模型的顾客,在网上留言说:“看到这个模型,我特意去查了‘西域三镜’的故事,才知道古代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这么频繁,这么深厚。以后我会多关注西域文化,也会教育孩子,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这天,吴贤正在研究中心的学习室里,和“小小守护者”们一起,制作以“西域三镜”为主题的手工艺品。突然,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跑进来,兴奋地说:“吴老师,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听说了我们的西域文化传承工作,还有九层妖楼的文物保护成果,想把九层妖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还邀请我们去巴黎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分享我们的经验!”

吴贤和孩子们都激动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九层妖楼的故事,要被全世界更多人知道了!”吴贤高兴地说。

去巴黎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那天,吴贤带着吴老狗、阿依古丽,还有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起前往巴黎。大会上,吴贤用流利的英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介绍了九层妖楼的历史价值、文物保护工作,以及“小小守护者”项目的开展情况。阿依古丽还作为“小小守护者”代表,上台分享了自己参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经历,她拿着自己画的九层妖楼绘本,用稚嫩的声音说:“九层妖楼是我们的宝贝,也是世界的宝贝。我们会一直守护它,把它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人听。”

阿依古丽的分享,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大会结束后,很多国家的代表都过来和他们交流,有的还表示想和他们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和文物保护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还特意为“小小守护者”项目颁发了“世界文化传承创新奖”,肯定了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从巴黎回来后,吴贤和伙伴们更加忙碌了。他们不仅要继续推进九层妖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还要应对越来越多的合作邀请——有国外博物馆想合作举办西域文化展,有国际组织想推广“小小守护者”模式,还有国外的学校想和他们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吴贤和李建国、吴老狗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他们组织了“西域文化世界巡展”,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举办展览,让西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还和国外的学校合作,开展“跨国文化课堂”活动,让中国的“小小守护者”和国外的孩子,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各自的文化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他们还把“小小守护者”项目的经验,整理成手册,分享给其他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帮助更多地方开展青少年文物保护教育工作。

这天,吴贤正在研究中心整理“西域文化世界巡展”的照片和资料,阿依古丽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国外的信,是之前在英国认识的一个小女孩寄来的。信里说,她现在也加入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小组,经常去博物馆当志愿者,还把九层妖楼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伙伴听。信的最后,还附了一张小女孩画的画,画的是九层妖楼和英国的城堡,中间有一条小路连接着,上面写着“文化无国界,友谊永长存”。

吴贤接过画,看着上面充满童趣的图案,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西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开花;文物保护的理念,也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研究中心的窗户,洒在房间里,照亮了墙上挂着的“世界文化传承创新奖”奖牌,也照亮了孩子们画的一幅幅充满活力的作品。吴贤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九层妖楼,它静静地矗立在戈壁滩上,像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守护着不朽的文化。

他想起这几年的经历,从最初守护九层妖楼,到开展“小小守护者”项目,再到建立研究中心、推动西域文化走向世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收获。他知道,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这份坚守和热爱,只要有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人们,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戈壁滩上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沙棘的清香,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远处的星星,渐渐亮了起来,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注视着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们。而吴贤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关于传承、关于文化的美好故事,让西域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也照亮世界文化的星空。

“吴叔叔,你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寄来的邮件!”阿依古丽举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研究中心的学术报告厅。正在和专家们讨论西域三镜研究报告的吴贤立刻停下话头,接过平板——邮件标题清晰写着“九层妖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确认函”,正文里详细说明,经过多轮评审,九层妖楼正式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见证,展现了古代西域与中原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

整个报告厅瞬间沸腾起来。吴老狗拄着拐杖站起来,双手微微颤抖地抚摸着桌上的西域三镜复刻模型,眼眶通红:“没想到啊,我守了一辈子的妖楼,真的能被全世界认可……”研究中心的老专家们也激动地互相拥抱,一位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家说:“这不仅是九层妖楼的荣耀,更是所有为西域文化保护付出努力的人的荣耀!”

消息很快传遍了格尔木,甚至整个青海。当天下午,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门口就聚集了大批群众,有当地牧民、博物馆志愿者,还有专程从西宁赶来的学生。大家举着“恭喜九层妖楼申遗成功”的横幅,围着吴贤和“小小守护者”们欢呼,马奶奶还带着几个老艺人,现场织起了印有“世界遗产”字样的西域地毯,牧民老人们则唱起了欢快的祝酒歌,戈壁滩上满是喜庆的氛围。

申遗成功后,九层妖楼的国际关注度大幅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派专员来格尔木考察,实地了解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在参观研究中心时,专员看到“小小守护者”们正在制作西域三镜主题的剪纸,忍不住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阿依古丽拿起自己剪的宝镜图案,用英语介绍:“这是西域宝镜,象征着中原和西域的友谊,我们要把它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专员连连称赞,还拍下照片分享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社交平台,配文“文化传承的希望在孩子心中”,很快收获了数十万点赞。

随着国际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找上门来。法国卢浮宫提出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展”,计划将九层妖楼的文物数字模型与卢浮宫收藏的丝绸之路波斯银币、罗马玻璃器同台展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则希望邀请“小小守护者”赴日开展文化交流,让日本孩子感受西域文化的魅力;甚至有埃及考古机构主动联系,想借鉴“文物+生态+文旅”的保护模式,用于金字塔周边遗址的管理。

吴贤和李建国牵头成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合作工作组”,专门对接这些国际项目。在筹备卢浮宫联合展览时,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用数字化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西域与波斯、罗马的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开发出“沉浸式丝绸之路”VR系统:观众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汉代,跟随骆驼商队从长安出发,经九层妖楼所在的罗布泊,一路抵达波斯集市,途中能看到商人们交换丝绸与香料、工匠们制作西域铜镜与罗马玻璃的场景,甚至能“触摸”到虚拟的西域三镜与波斯银币。

开展那天,卢浮宫展厅里排起了长队。一位法国观众体验完VR后,兴奋地对吴贤说:“以前我只知道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道,今天才明白它更是文化桥梁!九层妖楼的文物太神奇了,让我看到了古代不同文明是如何友好相处的。”展览持续了三个月,吸引了超过百万观众,《费加罗报》还专门刊登报道,称其“为东西方文明对话搭建了新平台”。

与此同时,“小小守护者”赴日交流活动也顺利成行。阿依古丽和其他5个孩子带着自己制作的西域手工艺品、绘制的九层妖楼绘本,走进东京的小学。在课堂上,他们教日本孩子织简单的西域地毯纹样,唱改编版的西域民歌,还一起用彩泥捏出“九层妖楼与东京塔”的创意模型。有个日本小男孩拿着自己捏的模型,对阿依古丽说:“以后我也要去中国看九层妖楼,还要和你一起保护文物!”

交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带回了日本孩子的礼物——有绘着富士山的折扇,有写着“友谊”的书法作品,还有用和纸做的西域三镜剪纸。这些礼物被放进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展区”,和之前来自英国、法国的礼物放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友谊墙”。

就在国际合作如火如荼开展时,研究中心传来了新的考古发现。一支由中国、法国、意大利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九层妖楼周边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汉代西域商队驿站遗址。遗址里出土了大量中原风格的陶瓷器、西域特色的毛织品,还有几枚罗马金币,进一步证明了九层妖楼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考古队还在驿站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书写的西域文字,经过解读,记录的是商队往来的日期和货物清单,其中多次提到“妖楼守者”,推测当时有专门的人在九层妖楼周边守护商队安全。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联合考古队的法国专家激动地说,“它填补了丝绸之路中段驿站分布的空白,也让我们更清楚九层妖楼的历史功能——它不仅是祭祀遗址,还是商队的保护站和补给点!”吴贤立刻组织团队,对驿站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并计划在遗址旁建立“丝绸之路驿站博物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商队的生活。

驿站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一家来自深圳的科技公司捐赠了全套的智能展览设备,能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汉代商队在驿站休息、交易的场景;当地的牧民们则主动帮忙搬运建材,还提供了自家制作的奶制品,给施工人员补充营养。不到半年,驿站博物馆就建成开放了,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参观,听讲解员讲商队与九层妖楼的故事,体验古代商队的饮食和住宿。

有一天,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老人专程来到驿站博物馆,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家族日记。他激动地对吴贤说:“我的祖父是上世纪初的探险家,曾来过罗布泊,日记里写着他见过一座‘沙漠中的九层塔楼’,还提到了商队驿站。今天看到这些文物,我终于相信祖父的话是真的!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能见证这段历史被保护和传承。”老人还把日记捐赠给了研究中心,为研究九层妖楼的近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随着九层妖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一位着名的服装设计师,从西域地毯纹样和壁画中获取灵感,设计了一系列“西域风”高级时装,在巴黎时装周上惊艳亮相;有一支流行乐队,将西域民歌的旋律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了歌曲《九层妖楼的星空》,在各大音乐平台热播;甚至有游戏公司开发了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益智游戏,其中专门设计了“保护九层妖楼文物”的关卡,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文物保护知识。

吴贤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推动西域文化“活起来”的好机会。他和研究中心的团队一起,发起了“西域文化创新计划”,邀请设计师、音乐人、作家、游戏开发者等,围绕九层妖楼和西域文化进行创作,还设立了“西域文化创新基金”,资助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很快,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有以西域三镜为主题的动画电影,有记录“小小守护者”故事的纪录片,还有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九层妖楼模型拼图,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这天,吴贤正在研究中心审阅动画电影的剧本,阿依古丽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录取通知书——她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专门选择了西域考古方向。“吴叔叔,我以后要回格尔木,继续研究九层妖楼,培养更多的‘小小守护者’!”阿依古丽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吴贤欣慰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九层妖楼的未来,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守护者”们逐渐长大,有的考上了考古、历史专业的大学,有的成为了博物馆志愿者,有的回到家乡当老师,把西域文化和文物保护知识教给更多孩子。当年那个寄沙棘果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格尔木当地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在课堂上开设了“西域故事课”,每天给学生们讲九层妖楼的传说、丝绸之路的历史,还组织学生们制作文物保护手抄报,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吴老狗的身体虽然不如以前硬朗,但每天都会去博物馆转一圈,看看展柜里的文物,和孩子们聊聊天。有时候,他还会坐在“老故事讲堂”里,给游客们讲自己当年守护九层妖楼的经历,讲那些关于文物和传承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考古学者问他:“吴爷爷,您觉得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什么?”吴老狗想了想,笑着说:“是心。只要心里装着文物,装着文化,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成为守护者。”

这天傍晚,吴贤、李建国、吴老狗,还有阿依古丽等“小小守护者”代表,一起站在九层妖楼前,看着夕阳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妖楼的每一层,也洒在他们的身上,温暖而耀眼。远处的戈壁滩上,红柳和沙棘随风摇曳,几只候鸟悠闲地飞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你说,几十年后,九层妖楼会是什么样子?”李建国望着妖楼,轻声问道。

吴贤笑了笑,看向身边的阿依古丽和其他年轻人:“我想,它会被守护得更好,会有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会有更多孩子像阿依古丽一样,为它的传承努力。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它会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不断焕发生机。”

阿依古丽用力点点头:“对!我们会把九层妖楼的故事,把西域文化的魅力,一直传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传到更久的未来!”

风从戈壁滩上吹来,带着沙棘的清香,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九层妖楼静静地矗立着,像一位沉默而伟大的守护者,见证着过去,也守护着未来。而吴贤和他的伙伴们,还有无数的“小小守护者”,会继续在这条文化传承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关于友谊、关于文明的美好故事,让九层妖楼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丝绸之路的上空,也照耀在世界文化的星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