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浙两军在浑河南岸扎营之地,距离沈阳城,仅有七里。】
【而川浙两军在浑河南岸扎营之后,沈阳城中的努尔哈赤了得知了消息,由于,此时都片在深夜,天色将明时间中,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在双方都没有对方准确的情报之下,也都只能互派哨兵,斥候,直接监视与摸清河对岸的真实情况。】
【天启二年(1621)3月13日,川浙两军,由一直主动请战的川军副总兵秦邦屏与川军游击将军周敦吉两人,率领三千白杆兵率先渡河。】
【其任务是,在北岸建立桥头堡,并构筑起临时营寨防御,为后续部队渡河,提供帮助。】
......
【后金方面,当努尔哈赤得知浑河西段的明军,皆是步兵,没有骑兵时,心中便起了轻敌之意。】
【长期以骑兵作战的努尔哈赤,认为后金骑之所以能屡次击败大明军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金八旗骑兵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后金八旗骑兵对大明步兵,几乎没有失利的可能。】
【因此,在一开始,努尔哈赤认为,这股身穿奇异军装的明军南兵,不敢渡河,天一明就会像李秉诚与朱万良一样退走。】
【于是,努尔哈赤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沈阳城中大明贫民百姓的身上。】
【当得知,已经有三千明军率先渡河之后,努尔哈赤仍然没有太把这支明军放在眼里,同时也有了,想要拿这支大明南兵,再次立威的想法。】
【因此,努尔哈赤下令,让后金大军,在沈阳城外,列阵以待。】
【对于此时的努尔哈赤来说,他们后金大军,正是兵锋锐利,士气旺盛之时。】
【浑河西段的这一支不知进群的明军,刚好可以成为他们,再次杀鸡儆猴与震慑沈阳城中大明军民用的目标。】
【于是,努尔哈赤下令,让四贝勒皇太极,率领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四旗精锐骑兵,为右翼。】
【大贝勒代善率领正黄,镶黄,正红,镶红四旗为左翼。】
【自己率领步兵,炮兵居中,列阵于沈阳城外。】
【在《满文老档》的记载中,为后金斥候报告渡河明军:\"皆系步兵,无骑兵\",\"帝见之,令城外布阵,又令右固山兵取绵甲战车,徐进击之\"。】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有人诧异的说道:“不是说好,半渡而击之的吗?”
“这大明的白眼狼,居然让四川的三千白杆兵安全的渡过了浑河,并让他们开始在浑河北岸,开始扎营,建立临时阵地了。”
“他努尔哈赤就这么自信?”
有人回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有天道历史进程中的结果上来看,川浙两军最后还不是失败了吗?”
“估计,在此时的那白眼狼建奴努尔哈赤的眼里,川浙两军敢渡河,就已经成为他想要立威案板上,待宰的羔羊了。”
“毕竟川浙两军,没有骑兵大队,都是以步兵为主,而后金叛贼都是以骑兵为主。”
“骑兵打步兵,不就有着天然的优势吗?”
“所以,当那建奴努尔哈赤,在知道浑河西段的明军是步兵后,估计就已经不把川浙两军给放在眼里了。”
一旁,也有人接着说道:“老兄说的没错,再说了,对于一场,被努尔哈赤认为,他们战必胜的战斗。”
“同时,也是为了在战斗中,能够占据更多的优势,先让一部分明军过了浑河之后,再发起进攻,这样打出来了效果,不更好吗?”
“在他们看来,过了浑河的明军,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也都认为,当他们的后金八旗骑,对过了河的明军步兵,展开冲锋时,就会一触即溃的情况下。”
“那么,大明军队士兵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就只能一头扎进浑河之中去了?”
“先锋军队,一触即溃,将会影响到整个明军兵士的士气,以及阵型。”
“到那时,不管是在渡河的明军,还是急着逃回河对岸的明军,都会遭遇到巨大的打击。”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不能让后金骑兵,利用机动优势,对溃的明兵展开追击了?”
“这样,还能就激起后金以后更加高涨的士气与战斗毅志了吗?同时,还可以让后金骑兵,强力与维持,后金军的斗志与士气了?”
........
【川浙两军方面,三千白杆兵顺利渡过浑河,并且快速的建立起简单的营地时,便得知后金大军,已在沈阳城下集结布阵。】
【于是,由酉阳土司冉天胤,率领的四千酉阳土司兵,进行第二波渡河。】
【由于,川浙两军没有骑兵大队,渡河的速度并不快。】
【因此浙军方面,在戚金的带领下,也在浑河西段南岸建立起了简易阵地,并且将火炮的炮口,对准了浑河北岸方向,防止后金兵,趁明军半渡而击之。】
【当四千酉阳土司兵渡过一半,并且在四川参将吴文杰率领的一千五名川兵,准备进行第三波渡河时。】
【努尔哈赤下令,让四贝勒皇太极率,率领右翼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的四旗骑兵出击。】
【四贝勒皇太极得令后,率领右翼四旗八千后金骑兵,采取\"三叠冲击\"战术,展开冲锋。】
【所谓的\"三叠冲击\"战术,便是以三千精锐“巴牙喇骑兵”做为前锋,进行最强的一冲锋。】
【“巴牙喇骑兵”是后金八旗军中的精锐之兵,在\"三叠冲击\"的战术中,四贝勒皇太极,将其称为“死战不退之兵”。】
【前锋以3千骑巴牙喇骑兵,中军则是以中手持长矛的骑兵为主,负责跟进并扩大前锋造成的冲锋缺口。】
【而后军,则是以灵动性较强的骑兵,进行最后一波冲击。】
【最后一波冲击,可以视情况而定,或是跟进猛冲,或是迂回包抄,对被冲击的目标进行围杀。】
......
【大战,一触即发,八千后金精锐骑兵,直冲浑河北岸三千白杆兵所搭建的临时营地而去。】
【只是让八千后金精锐骑兵,没有预料的是,大明的三千白杆兵,在面对他们声势浩大的冲锋之下,并没有露出任何慌张,而是刚毅。】
【因为,三千白杆兵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已经临时营地前,已经挖掘了三重壕沟,并且搭建不少的临时拒马。】
【在《明史记事本末》记载中:\"川兵营外掘壕三重,深丈余,以大木为栅。\"】
【此外,还有在《明实录·熹宗实录》的记载中:白杆兵“于壕内布枪阵,盾手前排障矢石,枪兵继后,枪尖外向。”】
【在《国榷》中提到:白杆兵“携腰弩,三眼铳,伏于壕后。”他们在枪阵与壕沟之间不断穿插与布置弩手与三眼火铳手。】
【当后金三千先锋“巴牙喇骑兵”,接近前50步至80步的距离时,三千白杆兵率先,以腰弩进行射击。】
【在华夏南西地区的高山丛林中,弩箭是众多猎户最熟悉与常用的狩猎兵器。】
【而在华夏的东北地区,估计是很少看到弩箭出现在战场上的。】
【因此,冲锋最前的三千后金先锋“巴牙喇骑兵”被白杆兵手中的弩箭打一个措手不及。】
【众多巴牙喇骑兵,在冲锋之中,未见箭羽射来,只听到破空之声时,就已经纷纷中箭,从战马上坠地。】
【但是骑兵冲锋之势已经展开,即便是突然弩箭打击,也是不可能就些停止。】
【当后金骑兵冲至20至30步时时,手持三眼铳的白杆兵,立即站起,并进行突忽齐射,冲杀最前的巴牙喇骑兵,遭遇到了猛然的打击。】
【冲锋最前的三千巴牙喇骑兵,尚未冲进三千白杆兵临时打造起来的阵地,就已经损失巨大的,这是他们之前从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因此,在双方人马,在即将要短兵接触的瞬间,双方都被体内的情绪,爆发出了最为强烈的血性。】
【杀!】
【两股强烈的喊杀声,也如同两股无形的洪流一样,在无形的空间之中,爆发了最为剧烈的冲撞。】
【冲锋在前的巴牙喇骑兵,将手中的战刀,挥出了他们体内最为强大的力量砍击。】
【然而,在明军临时营地的阵中,壕沟之中,突然就伸出了,一杆杆带着钩刺的长枪,不是刺身战马,就是钩向马腿,或者是直接钩向战马上的后金骑兵。】
【顿时间,杀声,马嘶声,惨叫声,混成一片。】
【鲜血横飞,战马的马脚,就如竹支木棍般,在白杆枪的勾镰下削掉。】
【后金战马一头头的发出噗!噗!噗声,撞倒在明军的阵地上,接着就是一杆杆白杆枪,在后金骑兵的瞳孔中,瞬间放大。】
【和战马一同撞进明军阵地的后金骑兵,不是被一枪直接刺穿身体,就是被镰刀勾落马上,再扑一刀。】
【四川白杆兵在浑河西段北岸,快速抢建起来的那是什么临时营地,简直就是针对后金骑兵的修罗场。】
【在后金的《满文老档》中,记载并承认:\"我军骑兵遇川兵,如虎入荆棘,不能逞其勇\"。】
【在《明熹宗实录》中记载:“川兵未及结营,后金右翼四旗已掩杀而至”。白杆兵以“五人为伍,铁钩枪连环拒马,坠马者无数。”】
【在《国榷》《明史记事本末》等记载中:“川军以密集枪阵迎击,“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连破八旗三阵,后金参将雅巴海等将领阵亡。”】
【在《清太祖实录》指出:“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川兵营甚坚”。】
【在后金骑兵的第一轮冲击,折损巨大,先锋3千名巴牙喇骑兵损失最为惨重,2千中军骑兵也陷入阵中,艰难脱身。】
【唯有后军轻骑,没有冲进川兵阵中,得以幸免。】
【这是努尔哈赤自统兵以来,第一次在骑兵对战步兵的战斗中,遭受到的最大损失与战亏。】
【立威不成,反遭打脸,努尔哈赤暴怒不已,并下令,立即让大贝勒代善率领正黄,镶黄,正红,镶红四旗左翼精锐,前去支援。】
【与此同时,由酉阳土司冉天胤率领的四千酉阳土司兵,在三千白杆兵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顺利渡过浑河,并加入到战场中。】
【当四贝勒率领的后金四旗右翼骑兵,撤出第一波交战的战斗时,川军的地阵上,已经留了无数后金骑兵尸体与战马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