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皇界。
始皇帝嬴政:“朕,横扫华夏,虽灭六国而统一,但也没实如此断绝传承之事。”
“即使是六国贵族余后,朕也只是断其权柄,而非其血脉,夺其封邑,而非宗祠传承。”
“若朕,真要像这天道后世的胡族蛮夷一般行事作绝,恐六国遗民必怀怨怼,天下难安”
随后,始皇帝嬴政拿起,案桌上的竹简,道:“书同文,车同轨,量同一,这是大势。”
“朕的时代,结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势,也是为天下安定,而为之之举。”
“虽对诸子百家有所压制,但,朕也未断其传承。”
“朕自己的功过先是非,先且不论,但天道后世后金政权与努尔哈赤,其所行所作之事,实乃华夏文化传承之仇敌也。”
......
大汉高祖界。
汉高祖刘邦斜靠在龙椅上,并随手往口中,丢了一个水果,边嚼边言道:“真没有想到,在天道历史进程中,想要断我华夏中原文化传承者。”
“竟然,会出现在千百年后的一个胡族蛮夷的手上。”
......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若是咱在的这一世里,没有对这些女真人进行干净的清算,是不是就是整个华夏中原文化传承的不忠?与罪人?”
......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在这一世里,朕是有大多的理由,将这一个女真人给抹去了。”
......
大金太祖界,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皱眉道:“以站在后世,看前朝的经验而已,努尔哈赤与后金政权所行之事,无错。”
“但对于今世的我等前朝,得知后世历史而言,这是对朕大金真为不利之事。”
“在这一世里,大金想要实现南下灭掉大宋,一统华夏中原江山的夙愿,怕是要难上加难了。”
......
【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努尔哈赤下令禁止辽东汉民,学习儒家经典书籍,其目的是为了削弱汉民的“华夷之辨”意识与遏制辽东汉民的反抗动机与思想。】
【但是,努尔哈赤的禁令,对于那些早已降金的建州汉民,虽然有一定限制,但还是与辽东汉民,有着巨大的偏差与对待。】
【因为,建州汉民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深受女真人萨满教的影响,除了他人之间,除了民族族群有不同之外。】
【建州的汉民,早已对大明中原的汉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已经是非常稀薄的了。】
【因此,努尔哈赤的禁令,主要防的还是辽东地区的汉民。】
【因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术经历上千年的演变后,在其经典书籍中,早已形成了强大“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
【努尔哈赤认为,这是辽东汉民抵制后金政权统治的精神纽带,所以要严令禁止。】
【毕竟,儒家倡导的“君臣伦理”“宗法制度”与后金政权国教萨满教的八旗领主制,部落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
【后世人,通俗的言词来表述,就是此时的后金政的文明发展程度,很低。】
【在努尔哈赤出现之前,女真人在这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连属于他们女真人的文字都没有。】
【其同宗同源的大金文字,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因此,文明发展程度较低女真人,统治文明发展程度较高大明汉民,最好的手段,还是杀戮为主。】
【只要杀完了,灭了其种族,那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可惜后金政权的女真人,在此的人口数量,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突破百万之数。】
【因此,努尔哈赤在此时,就算有过这种想法,但短时间内也是做不到的。】
【这也是努尔哈赤,占据辽阳地区后,不得不实行这些政策与政令的主要原因。】
大清诸帝。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脸色极为难看,但并没有开口出言。
......
清乾隆帝弘历的脸色,也是极为的难看,双眼瞪的巨大,心中有太多的愤怒,但此时也选择了闭口不言。
但在心中,却疯狂的怒吼道:“什么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直接说我们大清满人,是野人不就好了?”
......
【因此,占据辽阳地区后,努尔哈赤需优先巩固八旗内部的“主仆从属”关系,毕竟在八旗的制度下,所有的八旗子弟,是必须要绝对服从旗主的。】
【若辽东汉民,在后金政治统治下的辽东地区,仍然广泛的学习儒家经典,其书籍中蕴含的平等,民本思想,就会加剧,后金政权的统治难度。】
【如儒家经典书籍中,以“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思想,若是一直传承下去。】
【必然会冲击后金政权的农奴制度的统治,并且削弱辽东汉民,对萨满教的文化认同,更会威胁政权根基。】
【所以在努尔哈赤在天命八年(1623)颁布的“禁书令”之后,又在天命十年(1625),将“诛绅衿令”加强涉及范围的原因。】
【因为此时的辽东汉民,即便大多数人,都已经“剃发易服”了,但反对后金政权统治的汉民,也隐藏在其中。
【这种在暗中,无形的对抗,才是努尔哈赤想要抹杀掉的。】
【或许,努尔哈赤根本就想不到,在天道历史进程,即便是大清入主中原,并建立了大清王朝之后。】
【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都存在着。】
【即使到了后世,大清王朝覆灭之后,反清复明的组织,也没有消散,并且还在后世,帮助新华夏的成立,有着巨大的贡献。(洪门)】
诸天万界大清时代。
民间:
有百姓诧异道:“这是不是说,反清复明,最终还是成功了?”
随后便疑惑道:“既然反清复明成功了,那为何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大明王朝,是我们华夏汉人最后的一个王朝政权?”
.......
大明思宗界。
明思宗朱由检:“反清复明,大明都亡了,他们还能坚持到大清的覆灭,由此可看,终是大明对不起他们,负了大明的百姓。”
......
【努尔哈赤禁止的第二类军事与战略类的典籍,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汉民掌握军事理论之加,增强了辽东汉民的反抗能力。】
【如《孙子兵法》《吴子》等兵家经典被列为首禁,其禁止的严苛程度,远在儒家经典书籍之上。】
【在天命十年(1625年),金州(大连)地区,一汉民因私藏《六韬》抄本,其全家被发配为奴,其家中所有藏书在沈阳城八门下,当众焚毁。】
......
【努尔哈赤将华夏传承千百年的史书类书籍,列第三类禁书,其目的也是为了,加大消除辽东汉民,对中原汉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传承的认同。】
【并且将辽,宋,金,元四史中涉及“华夷之辨”的内容,在后金政权统治下的辽东地区,强制删改掉。】
【例如,在《金史》中关于女真族源的记载被重新编纂,以淡化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历史冲突。】
【而这种情况,到了大清王朝建立,并且在修撰《四库全书》时,也变得更加的严苛。】
【因此,此时的大清,已经入主华夏中原成功,并且建立了大清王朝,统治着整个华夏中原大地。】
【同时,也把“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一句名言,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
【在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明令禁止翻译,民间汉书野史。】
【如《大宋宣和遗事》等带有神话色彩的抗金故事等类书籍,也被视为“妄诞”,易煽动民变的禁书。】
【并且对辽东地区的地方志,进行严苛的查抄。】
【如在辽阳,盖州等地的方志,因记载“明军抗倭”“女真劫掠”等内容,被后金官员收缴后焚毁。】
【幸存的《辽东志》残本中,也涉及后金的段落,在大清王朝朝代均被剜去。】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辽东民间:
有人怒道:“他老娘的,这努尔哈赤与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真是太可恶了,他们是要断了我们辽东汉民百姓的根啊~!”
.......
【对于,第四类民间叙事类的书籍(古代小说)的禁止,目的是为了压制,汉民百姓,通过阅读,这类书籍后,可能引发共鸣。】
【尤其是被努尔哈赤在女真各族大力推崇的《三国演义》,也成为这一类书籍的首禁。】
【禁止汉民之间阅读《三国演义》,与讨论,以及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与情节。】
【因为,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等人,从《三国演义》之中,领悟了太多东西,所以他们也越加的害怕,辽东汉民会和他们一样,熟读《三国演义》。】
【此外,还规定:“汉人演戏与唱戏,都不得涉及辽事”,因此,与岳飞抗金有关的书籍与戏曲,如《精忠记》等,全都被严厉禁止。】
【这也阻碍了,辽东地区,民间戏曲的发展。】
【如在天命九年(1624),海州生员李懋,因诗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诗句,被诬为“怀念明朝”,腰斩于市。】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辽东民间:
有百姓叫好道:“斩到好,大明王朝的腐败,就是这群自私自利的文官造就的。”
“没有他们的腐败贪污,天道后世的辽东地区,可至于落入一群蛮夷胡族的手里?”
有人却说道:“但这海州李懋,也仅仅是一个生员而已,离做官还差远呢?”
“况且,他也只是在诗句中,做了一句,明上去与大明有关的诗句而已。“
“并且他也是汉人,不至于将他说得如此啊~!”
然而,却有人冷言道:“大明的腐败文官,哪一个不是从生员里出来的?”
“那东林党的官员,在他们没有得势之前,还不是口口声声,都离不开以国家社稷为重?”
“结果呢?他们执掌大明朝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辽东地区给弄丢了,这难道是错的。”
“那袁应泰执政辽东后,推行东林党所谓的‘仁政’收留了一群蒙古人,结果呢?辽阳城与沈阳城,立即就没了,这也是假的吗?”
“老子,现在对这些只会空口白话,满嘴仁义道德,并且侃侃而谈的读书人,非常的厌恶。”
“在他们没有做到言行合一之前,老子是不会改变,老子对他们看法的。”
......
【而努尔哈赤禁止第五类,宗教与民间信仰文献的目的,就是想要切断辽东汉民,对大明中原汉文化传承中的精神依托。】
【如崂山道士的《黄庭经》抄本,被全数收缴,全真道“三教合一”教义,也被斥为“惑众”之教义,严令禁止传教。】
【天聪四年(1630)清太宗皇太极更是下谕令,“汉人不得私习符咒”,崂山道士被强制还俗者达数百人。】
【佛教的《楞严经》《法华经》等因强调“因果轮回”,被指责“涣散民心”,例为禁书。】
【如盖州报恩寺的《大藏经》,被充作马料垫,僧众发配宁古塔为奴。】
【辽东地区的民间宗教,如白莲教,罗教等教派的经卷,也被严令搜缴,不得传教。】
【在天命七年(1622),镇江堡中查获《龙华经》抄本,涉案者37人全部凌迟,其家族沦为“辛者库”奴隶。】
诸天万界民间:
有百姓喃道:“这天道,都还没有盘点到大清王朝,以及大清王朝,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发做种种耻辱事件。”
“光是,天道在盘点他们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政策与政令,就已经非常的愤怒了。”
有人回道:“所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从来就没有出过错。”
......
【由于辽东地区持续性的动荡,第六类书籍被禁止,有多种因素。】
【其中,农业类书籍,如《齐民要术》等农书虽未全禁,但涉及“屯田抗金”的注释被删除。】
【如,辽阳汉民因私印《农政全书》节本,被没收土地并杖责至死。】
【像医学典籍书籍,如《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也遭到了篡改,并删除“瘟疫源于胡地”等记载。】
【金州(大连)一家医者世家,因保留原版《本草纲目》想留于子孙传承,也被指控“诅咒金国”,全家流放苦寒之地。】
【此外,还有一些私藏天文历法书籍者,也遭遇了波及。】
【如沈阳城,有一儒生,因熟读《大统历》与天文历法书,自制浑天仪,被以“妖言惑众”论处,在沈阳城中被枭首示众。】
【至于像《大明武备志》,《大明神器谱》等,关于火器制造的书籍,更是禁书中的禁书。】
【并严令,但凡辽东汉民家中,有此类书籍相关的制造工具,都是重罪。】
【即便沈阳城是火器制造之地,就算是为后金政权,制造其所需要到火器的,工匠技人才,也被严控了起来。】
【就算,他们想要翻看《大明武备志》,《大明神器谱》等书籍,也需要申请,并且还需要有一个前提的条件。】
【这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效忠于后金政权。】
【同时,还严令禁止,私自钻研这类书籍,更不能私藏与带回家中,否则便是重罪。】
大汉武帝界。
汉武帝刘彻:“这难道就是天道之言,后世大清王朝,导致华夏火器与科技发展,落后西方洋人世界,三百多年的原因吗?”
.....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喃道:“若是在这一世里,大唐帝国,在火器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超过天道历史进程上的原来历史时。”
“那么,这一世里的大唐,以及在华夏文学传承与科技发展方面,是不是也要防止一手,会出现类似于天道后金政权与努尔哈赤这样人出现时的举措?”
......
【而努尔哈赤在《禁书令》的最后一项禁令与措施,便是针对辽东汉民的家族宗谱,以及地方文献类书籍的撰写与修撰的禁令。】
【而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瓦解辽东汉民的宗族凝聚力。】
【如,辽东汉民私修族谱需报官审查,并删除“抗金”“殉明”等记载。】
【天命九年(1624),复州孔氏因族谱中保留“曲阜衍圣公”世系,被后金强令改为“辽东孔氏”,违者抄家。】
【并且在乡约与族规中,凡是涉及“守望相助”“共御外侮”条款的乡约,严令废止,瓦解辽东汉民之间的纽带与联系。】
【如,盖州一汉民宗族,因私藏《吕氏乡约》的抄本,其族长被鞭笞致死,族产充公。】
【还有,严令:禁止立碑纪念抗金英烈。】
【如,辽阳“平辽将军碑”被砸毁,碑文拓片持有者被施以“黥面”之刑。】
......
【在“禁书令”下,还有设立“举报赏田”制度。】
【沈阳一汉民,因私藏《孟子》于家中,被其汉民邻居举报后,该汉民邻居不仅获田,还被授予“牛录章京”虚衔。】
【并且被当众授衔与表彰,并下达严令,若有敢于逼害举报者,必重置处罚,将全波及家族与村落。】
【努尔哈赤分布的“禁书令”,仅仅几年时间,就导致辽东地区“士无藏书,村无塾师,汉民孩童识字者,已是少之又少。】
【天聪三年(1629),清太宗皇太极承认:“汉人子弟能识字者,已十不存一”。】
【但是清太宗皇太极,并没有废除“禁书令”,而是强加了禁令的执行。】
【在《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三年十月,太宗令:“禁民私授汉文,违者族诛”。】
......
【后金政权与大清王朝,在统治华夏中原大地的政令手段,正如后世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定庵续集》所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直至,清太宗皇太极的晚年时期,发现辽东局势,依旧处在动荡不安时,才意识到反思。】
【并在《清实录》留下了:“昔太祖诛戮汉人过多,致人心离散,此为大失。”之言。】
【然而,让清太宗皇太极,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在他认为他们女真人的后金政权,无法做到攻破山海关,南下入主中原时。】
【大明王朝内部的崩溃,再次给后金政权,送上了一份,天大的大礼。】
......
【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晚年反思,以及大清政权入主中原,并建立大清王朝后,汉民的造反,以为“反清复明”的组织与势力,如野火燎原,灭之不尽时。】
【直至,拥有一半汉人血统的大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登基为大清皇帝,并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之后,才缓解了汉民百姓与大清王朝之间的民族与阶级的矛盾。】
【康熙帝玄烨,虽非大清的开国之君,但因其为大清王朝奠定了稳定的统治性,而被大清王朝赋予“圣祖”这一崇高的庙号。】
【即便当时,仍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存在。】
【但在各种情况的因素下,如小冰河天灾的结束,以及“汉人子弟能识字者,已十不存一”,还有“满汉一家”政策等,多种因素之下。】
【华夏中原的局势,最终,还是走向了安稳。】
【而这种安稳的代价,便是华夏中原汉文化的断层,而换来的结果。】
【因此,大清王朝的康熙帝玄烨,以“大清圣祖”的庙号,被大清王朝与满人贵族,并为与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并列的清朝“三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