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辽阳失陷后,袁应泰成为辽东战败失利的主要被追责之人。】
【因此,大明文官集团与东林党,将其定性为“战略冒进”“用人失察”之罪。】
【并通过剥夺“忠节”谥号,并削夺世袭官职等处罚,将不利于他们的舆论压,转移出去。】
【但是,此时的袁应泰已经自杀殉国,并且许多相关的文件,就已丢失,或在辽阳城中被烧毁,无法追查。】
【因此,大明文官集团与东林党,为了能将舆论压力与战败失利之罪,摘得更加的干净,便将矛头转移至熊廷弼的身上。】
【他们将熊廷弼之前提出的防御策略,进行重新的解读,并从中找到,能利用于“误国”根源的内容,称:“廷弼前以守御为名,实坐耗钱粮,致敌长驱而入。”】
【并弹劾熊廷弼在任时,尽撤辽阳,沈阳精锐,以老弱充数,致袁应泰接任时,已无可用之兵。】
【弹劾熊廷弼:“弃守宽奠,叆阳等要害,将兵力集中于辽阳,使沈阳孤立无援,仍是沈阳与辽阳战事失陷的首罪。”】
【御史张修德在奏疏中称熊廷弼所行之事,乃“破坏辽阳,罪不容诛”,并指出熊廷弼,有焚毁军器、马匹,使袁应泰接手时‘器械尽毁,士卒无甲’之罪。】
【他们将熊廷弼,裁撤与惩治的辽东本土腐败将门之事,称其为“裁撤辽东本地兵丁,导致‘辽人离心,精锐尽失’”】
【其中御史冯三元,更是进一步强调与弹劾熊廷弼:“廷弼在任,尽撤沈阳,辽阳精锐,徙屯广宁,致二城空虚,贼得长驱而入,当为首罪。】
【御史魏应嘉弹劾熊廷弼:在其被摆官离开辽阳之前,因心生怨怼,才有了,“廷弼去时,尽焚军器、马匹,仅留疲卒数千,袁应泰虽欲守,不可得也”。】
【大明文官集团与东林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掩盖自身失误而进行的责任转嫁到他们的身上。】
【因此,他们便选择先下手为强。】
【然而,他们在弹劾熊廷弼时,却只字不提,熊廷弼在离任辽东经略前,所有反驳东林党“速胜论”的秦疏内容。】
【也不提,熊廷弼在离开辽东前留下“蒙古人不可轻言”的谏言。】
【即便是有人提了,熊廷弼留下的谏言,但也是指责熊廷弼的不作为,气量狭小,才导致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失陷,这是熊廷弼犯下的不作为之罪。】
......
【当熊廷弼在家中得知,沈阳城与辽阳城,仅仅在自己被摆官的几个月后就丢失时,并且丢失的过程与情况,几乎与自己判断的相差无几后。】
【熊廷弼既是震惊的,又是气愤的。】
【然而,还没有等熊廷弼抒发心中之情时,朝廷文官对自己的弹劾与追责之言语,就已经充满了整个大明朝廷。】
【这让熊廷弼更加的震惊,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然而,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失败,就已经证明了东林党人的错误主张,但是,东林党信念不承认,这让熊廷弼气得暴跳如雷。】
【更让熊廷弼气愤的,他们居然还把罪责,推到自己的头上。】
【于是,熊廷弼连忙起笔上《再疏自明》奏,并一一反驳了大明文官集团对自己的所有指挥。】
【并称:“臣在任时,辽阳、沈阳驻军共八万,其中精锐三万分布要害。”】
【“袁应泰接任后,尽遣辽兵驻守无用之地,导致防务空虚。若谓臣撤兵,何不以辽东兵册为证?】
【并时袁应泰指出,自己在离开辽东之前,就已劝诫过袁应泰“蒙古人反复无常,不可信”的谏言。】
......
【熊廷弼的上的《再疏自明》奏中,要查兵册,这不得把许多人的天都给捅破了?】
【然而,大明文官集团的高明与狡猾之处,就是在等着熊廷弼的上疏。】
【当熊廷弼为自己的自明的奏疏,出现在大明朝党时,并且又指出自己劝诫过袁应泰“蒙古人反复无常,不可信”后。】
【大明文官集团,也顺势而为,将沈阳与辽阳失陷的大罪,自然全都指向了袁应泰。】
【同时,内阁次辅刘一燝等东林党人,也在恰好的时机下站出来,为熊廷弼发言,并称:“熊廷弼此前守辽未失一城。”】
【东林六君子之首的杨涟,更称“廷弼守辽二年,虽未复寸土,然保障危疆,乃是功不可没。”】
【杨涟更是率先站出来,批评同为东林党人的兵部尚书张鹤鸣,称其对熊廷弼的压制,强调“熊廷弼之守御策略,实乃辽东唯一可行之策。”】
【同样是东林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也上奏指出,冯三元、魏应嘉等人,对熊廷弼的弹劾多为不实之词,并求朝廷“停止对熊廷弼的污名化攻击”】
【内阁大学士之一的韩爌,也上奏《请起用熊廷弼疏》中称“辽事败坏至此,非熊廷弼不能收拾”】
......
【此时的年少的大明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看着大明朝廷上文官,对辽东失利之罪的各种争论,以及反复的推诿与指责的行为时。】
【可能在这个时候,因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失陷,让明熹宗朱由校看清楚了什么,与意识到了什么。】
【在沈阳城与辽阳城没有失陷之前,这些辅佐于他,并经通达移宫案”,助他登基为帝,自己并且深信他们,会帮助自己成就一番帝业的满腹经纶的大臣。】
【在真正遇到大事之时,没有一人敢勇于担任战事失利之罪的。】
【当初,明熹宗朱由校也是力挺东林党的“速胜论”。】
【因为年少登基为大明天子皇帝的他,也有着一个建立功绩之心,若是能在登基不久,就能即拥有一番功绩,那是最好不过的。】
【结果东林党的“速胜论”,不仅成为了一个笑话,更是让眼前这一群满腹经纶,以道德示人的大臣,只字不敢再提的“速胜论”三字。】
【此时的明熹宗朱由校,虽是年少,但不是傻,也不蠢。】
【由其朝中的这些文官集团的争斗,以及争论,每一段内容听见上去,似乎是句句都离不开他这个大明天子帝皇,句句都像是要等自己下旨裁夺的事件。】
【看上去,自己像是拥有无上皇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登基即位不久之后,明熹宗朱由校就已经隐隐发觉。】
【许多由颁布与下达旨意,其实都是由朝廷中的文官集团经过争斗与商议之下,再呈给明熹宗朱由校,盖印后在下达的。】
【虽说这一种再正常不过流程,但让此时才十七岁的明熹宗朱由校,总是觉得自己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束缚。】
【因为在这个年纪里,对于这种无形力量的束缚,是最为敏感的,同时也是最想摆脱的,更何况自己还是大明王朝的天子皇帝。】
【直至,辽东战事的失利,沈阳城与辽阳城丢失,之前那些高谈“速胜论”的人员,此时却在推卸责任,没有负起他们应有的担当时。】
【年少的明熹宗朱由校,似乎想明白了一东西,又意识到了些什么。】
【在这大明朝廷之中,他明熹宗朱由校虽是大明王朝的天子帝皇,但手上,并没有实权。】
【自己所行之事,几乎都要事事征得大臣们的同意之后,才能行之。】
【就连辽东战败,治所辽阳丢失的大事,朝廷中的大臣,第一时间,想的却不是如何挽回危局,而是想着,怎么把属于自己的责任,给摘除掉。】
【若是这种情况,再长期以往下去的话,那么他明熹宗朱由校是大明的天子帝皇,还是一个大明的傀儡皇帝?】
【如何与朝廷的这群大臣抗衡,并行使自己天子皇帝的权力?】
【当此时在年仅十七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在思考到这个问题时,脑子里面,很快就出现了一些身影。】
【而这些身影,便是在“移宫案”中,敢将朝廷文官大臣阻挡在乾清宫外的一群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