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变得凝重。
诺亚(Noah)适时地接过话头,将一份厚重的商业计划书,稳稳地推到对方代表面前。
“我们提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出让20%的股权,换取一笔足以支撑我们独立运营两年的资金。”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对方。
“我们保留技术的所有权和最终决策权。作为诚意,我们会与贵方共享部分非核心专利,共同建立一个开放的技术生态。”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提案,更像一份精心设计的博弈蓝图。它巧妙地划出了边界,又打开了合作的窗口,在利益与信任之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对方代表低下头,认真翻阅。纸张摩擦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会议室里被无限放大。良久,他抬起头,嘴角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你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挑战。”他缓缓说道,“我们需要时间来评估。”
这句“需要时间”,在资本市场的语境里,既是审慎,也是一种姿态。
他们心知肚明,李娜和诺亚,以及他们身后的财团,从不缺投资。他们真正考量的,是这份方案背后隐藏的格局与野心——风险共担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未来的生态中占据一个无法被替代的位置。
“当然。”诺亚站起身,伸出手,姿态从容,“我们相信,一个基于互信和共赢的合作,才是最稳定、最长远的。”
两双手在空中握在一起,力道恰到好处。
走出摩天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玻璃幕墙反射的光芒,让刚才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显得有些不真实。
“你刚才在会上的表现,很棒。”诺亚侧过头,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夸赞,“我夫人……成长了。”
李娜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有疲惫,也有锋芒。
“人总是要成长的。”她轻声说,“匹夫之勇,在这个战场上毫无意义。”
她停下脚步,望向不远处林立的钢铁丛林,眼神深邃。
“我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更了解人心。所以我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她顿了顿,转头看向诺亚,“利益,我要。但安全,我更要。”
诺亚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与骄傲。他知道,眼前这个女人,已经不再仅仅是那个在实验室里与代码和机器为伴的科学家了。她成长为了一个能在资本棋盘上与高手对弈的战略家。
他们相视一笑,并肩走回实验室。
回到实验室,三条技术路线的“心跳”依旧清晰,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如同三条奔涌的河流,昭示着生命的活力。
李娜站在控制台前,眼神重新变得纯粹而坚定。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全球计算机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她在心中默念,“不是你能开发,或者你有资金开发,就能全部吃掉的。”
她必须在喧嚣中保持冷静,继续打磨那个稳定可靠、可以日夜不停工作的通用计算机的梦想。
“要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她的思路愈发清晰,“而且,有顶级财团在背后支持,推广和销售都会顺畅得多。”
想到这里,她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她想起了刚才在会议上的博弈,也想起了那些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
我们来继续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三天后,协议正式达成。对方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李娜和诺亚以前难以触及的顶尖人才与资源。
这些新加入的专家,其水准远超李娜原有的团队。他们不是简单地更聪明或更勤奋,而是代表着一种李娜团队尚未达到的“力量级”——一种在最前沿领域长时间浸泡后,形成的直觉、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即便是这些顶尖人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李娜提出的技术路线太过超前,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需要探索和试错,这无疑推高了研发的成本与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愈发确认:李娜的观点和技术,确实具有颠覆性的突破。
财团掌权人在收到最准确的评估报告后,不仅表示满意,更决定加大支持力度。
虽然李娜提出的三条技术路线都已成功落地并实现盈利,但她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星期六下午,李娜带着孩子们正与顾熙熙母子在庄园野餐,助手的电话打破了宁静——郁从文的二夫人已十六次请求见面。
“娜娜?就这郁从文的二夫人还真挺有意思的,已经十六次提出要见你了…”
“就说郁从文,把她贬妻为妾,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李娜确实很忙,但此刻,她正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顾熙熙一边喂着儿子喝葡萄汁,一边好奇地问:“如今郁从文家事可是华人圈子里最热的谈资了。”
李娜无奈地笑了笑:“我对别人的家务事没兴趣。但这位二夫人越是锲而不舍,我越是不想见。”
正说着,管家匆匆走来,递上一封精致的信笺:“夫人,那位郁二夫人的亲笔信,她说是最后一次尝试。”
李娜拆开信,上面只有短短几行字:
“李博士,我知道您不愿插手他人私事,此次是我最后一次打扰。我不求您为我伸张,只求您听我讲一个故事。若听完您仍无动于衷,我此生不再烦扰。”
顾熙熙看着李娜:“这封信写得很有分寸,不像一般的豪门怨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