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瞳这次租了一辆车,她握着方向盘,后视镜里映出三位 “老祖宗” 截然不同的神情。

赵匡胤闭目养神;朱祁钰靠着车窗,手里捧着那本养生书,半天没翻过一页,眉头微蹙;

刘禅则把玩着手机,时不时发出 “哇” 的惊叹,显然还沉浸在昨天冰雪大世界的欢乐里。

“今天咱们先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然后再去农村大集,晚上还有惊喜。” 清瞳一边开车,一边调和一下氛围。

刘禅立刻凑过来:“清瞳,什么惊喜啊?是不是又有好吃的?”

赵匡胤抬眼:“先说说那‘特别的地方’是何处。”

清瞳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严肃:“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相信各位之前看直播间的时候也都了解到,这次带三位老祖宗去看一下,我们后世的和平来的有多么不容易!”

车厢里瞬间安静下来,连最活泼的刘禅都收起了笑容,他能感觉到清瞳语气里的沉重。

半个多小时后,车子抵达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

与前几日的热闹氛围截然不同。遗址门口的纪念碑庄严肃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八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清瞳领着三人走进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低矮的红砖房,墙面斑驳,窗户破碎,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阴霾。

走进陈列馆,昏暗的灯光、冰冷的展柜、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实物和图片,无声地控诉着那段反人类的罪行。细菌战、冻伤实验、活体解剖……一个个冰冷的词汇背后,是无数同胞惨绝人寰的痛苦。

讲解员穿着深色制服,声音低沉地介绍着 731 部队的罪行:“这里曾是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 731 防疫给水部队的本部,他们在这里进行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实验等一系列反人类罪行,无数无辜百姓惨死于此……”

赵匡胤的脸色逐渐凝重,他停下脚步,伸手触摸着冰冷的墙壁,指腹划过墙上的裂痕,眼神里满是震惊和愤怒。

赵匡胤看着那些锈迹斑斑的细菌培养箱和手术器械,拳头紧紧攥起,额角青筋暴露。他征战沙场,见过尸山血海,但这种以“科学”为名的、系统性的、针对平民的残酷,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他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嘶吼:“蛮夷!禽兽不如!若在朕之疆土,必将其碎尸万段!”

朱祁钰的脸色变得比纸还白,他看着那些受难者的照片,身体微微颤抖。他经历过战争,也体会过政治斗争的残酷,但眼前这种纯粹的、工业化的恶,让他从心底感到恐惧和窒息。

他想起明朝时瓦剌入侵,百姓流离失所,但至少还有军队守护,而这里的百姓,却在毫无反抗之力的情况下,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他捂住胸口,呼吸有些急促,清瞳见状,递给他一瓶温水,轻声安慰:“老朱,要是受不了,咱们可以先出去。”

朱祁钰摇摇头,深吸一口气:“我没事,我得看完,你等着咱回去,咱替你们这些娃娃先灭了他们。”

刘禅此刻也没了往日的嬉皮笑脸,他站在受害者名单墙前,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字。

走到 “特别移送” 展区时,讲解员提到当年被强行押送到这里的百姓,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

赵匡胤突然问:“后世之人,是如何对待这些罪人的?”

“二战结束后,部分战犯受到了审判,但也有一些战犯逃脱了制裁。不过,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会永远铭记这段伤痛,也会努力让世界知道真相。” 讲解员回答道。

赵匡胤沉默良久,缓缓说道:“犯我子民者,虽远必诛!后世能铭记此等仇恨,不辱先辈,甚好。”

天幕之上,一片死寂之后,是愤怒的骂声!

【朱元璋】:岂有此理!如此暴行,人神共愤!边关守将何在!给朕碾碎这些倭寇!】

【汴京百姓】:天杀的!这是魔鬼!

【于谦】:国仇家恨,永世不忘!练兵!强军!御辱于国门之外!

【军民群情激愤】:杀倭寇!保家卫国!

【诸葛亮】:如此酷烈,犹胜桀纣。若我在,必倾全国之力,以血还血!

【嬴政】:朕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欲开万世太平。竟有后世蛮夷,行此禽兽之举。若使朕遇之,必筑京观于东海之滨,以儆效尤!

离开 731 遗址时,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清瞳开车前往农村大集,试图用热闹的氛围缓解大家的情绪。

车子驶进乡村,道路两旁是整齐的农田,偶尔能看到几只鸡在路边踱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前面就是农村大集了,咱们先去逛逛,中午就在这儿吃农家菜。” 清瞳笑着说。

走进大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手工艺品、特色小吃,五颜六色,琳琅满目。

清瞳从包里拿出六百块钱,分给三人:“每人二百,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体验一下咱们现代的市井生活。”

赵匡胤接过钱,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疑惑地问:“这便是你们如今用的‘钱币’?轻飘飘的,既无铜锈,也无金银质感。”

“这是纸币,比金银方便携带,而且有国家信用做担保,能买到东西。” 清瞳解释道。

赵匡胤点点头,开始在集市上逛起来。

他不像刘禅那样被小吃吸引,而是重点观察着摊位上的商品质量、百姓的生活状态。走到一个卖工具的摊位前,他拿起一把军工铲,掂量了一下,手感不错,而且锋利耐用。摊主笑着说:“大哥,这军工铲好用得很,能挖地、能砍柴,还能防身,才五十块钱。”

赵匡胤觉得很划算,当即买下:“此物可防身,可农耕,实属实用。”

朱祁钰拿着钱,走到一个旧书摊前。摊主是个老爷爷,摊位上摆着各种旧书,有小说、历史书、养生书。

朱祁钰拿起一本养生书,翻了几页,里面的内容通俗易懂,还有很多实用的养生方法。

他又拿起一本心理学的书,虽然有些概念看不懂,但里面关于情绪调节的内容,让他很感兴趣。两本书加起来才三十块钱,他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包里。

“老朱,你怎么买两本书啊?不买点吃的吗?” 刘禅拿着一串糖葫芦,一边吃一边问。

朱祁钰笑了笑:“这些书里有很多有用的知识,比吃的更有价值。”

刘禅拿着一百块钱,直奔小吃区。烤肠、糖葫芦、、油炸糕…… 每样都想买。

他先买了一串烤肠,吃得满嘴流油。接着又买了糖葫芦,然后是,入口即化,甜丝丝的。不一会儿,手里就拿满了小吃,二百块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他看到赵匡胤手里提着军工铲,走过去把一串烤肠递过去:“老赵,你尝尝这个,可好吃了。”

赵匡胤本不想吃这些 “零嘴”,但看着刘禅期待的眼神,还是接过来咬了一口。没想到味道还不错,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嗯,味道尚可。”

刘禅立刻笑着说:“那你帮我提一下这些东西呗,我手都拿不下了。”

赵匡胤无奈地摇摇头,接过刘禅手里的袋子,谁让自己吃了人家的烤肠呢。

清瞳看着三人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她走到一个卖粘豆包的摊位前,买了几个粘豆包,递给三人:“尝尝这个,东北的特色小吃,软糯香甜。”

赵匡胤说:“此物口感细腻,甜而不腻,比宫廷糕点更有一番风味。”

朱祁钰点点头:“确实不错,很有农家气息。”

刘禅则直接说:“好吃!清瞳,再买几个呗!”

逛了一上午,大家都有些累了。清瞳领着三人来到一家农家菜馆,点了小鸡炖蘑菇、铁锅炖大鹅、地三鲜、拍黄瓜等东北特色菜。不一会儿,菜就端了上来,香气四溢。

“大家快尝尝,这都是地道的农家菜,用柴火灶做的,味道跟城里的不一样。” 清瞳热情地说。

赵匡胤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铁锅炖大鹅,肉质紧实,汤汁浓郁,满口留香。“不错,柴火灶做出来的菜,果然更有烟火气。”

朱祁钰夹了一口地三鲜,茄子软糯,土豆香甜,青椒爽口,味道很好。“这菜做法简单,却很美味,百姓能常吃到这样的菜,便是好日子了。”

刘禅则埋头苦吃,嘴里塞满了食物,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太好吃了,比宫里的菜还好吃!”

吃饭的时候,赵匡胤看着桌上的菜,感慨道:“如今百姓能安居乐业,自由交易,食物丰富,比我大宋时期不知好了多少。看来后世的‘轻徭薄赋’,做得比我们当年更好。”

朱祁钰放下筷子,看着窗外热闹的集市,说:“这里的基层管理也很好,百姓生活有序,没有战乱,没有苛捐杂税,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清瞳笑着说:“是啊,现在国家强大了,政策好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不过,这也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果。”

晚上,为了缓解白天压抑的气氛,也为了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清瞳硬拉着他们来到村广场。

广场上很热闹,有跳广场舞的大妈,有下棋的大爷。

几个大妈拿起彩绸,开始扭秧歌。

“走,咱们也去凑凑热闹,扭秧歌可是东北的特色。” 清瞳拉着三人走过去。

大妈们看到他们,热情地打招呼:“哎呀,来了几个小伙子啊,一起扭秧歌啊!”

赵匡胤有些犹豫,他从未做过这样的动作,觉得有些不雅。

但大妈们太热情了,不由分说就把彩绸塞到他手里。他只好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起来,可肢体实在不协调,同手同脚,表情严肃得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刘禅和朱祁钰简直天赋异禀,拿起彩绸,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得有模有样。

大妈们都夸他们:“这俩小伙子扭得真好,有天赋!”

一位大妈拿出手机,对朱祁钰说:“小伙子,加个微信呗,下次扭秧歌还叫你。”

朱祁钰略显尴尬,总不能告诉她,他马上要回大明了,还是清瞳及时救场。

拿出自己的微信,直接扫了大妈,“您下次可以喊我,我替你喊他们。”

大妈一脸笑意的看着清瞳和朱祁钰说:“行,下次一定叫你们。”

清瞳尴尬的看了朱祁钰一眼,反观朱祁钰倒是没什么,他还不至于跟一个小辈计较。

清瞳微微耸肩,行吧~

看来是她想多了。

但是这大妈是真热情啊,对了,刚刚大妈说什么来着?

这时刘禅悄悄的靠过来问道:“清瞳,刚刚大妈是不是说你和老朱是两口吗?两口子是夫妻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