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四人商议具体实施的时候,张阿难看见殿外有锦衣卫的身影,便悄悄走了出去。
“拜见指挥使。”
身为情报院的指挥使,张阿难蹙着眉问道:“是不是发生了何事?”
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这名锦衣卫道:“这是太子殿下快马加鞭让人给陛下送的信。”
张阿难一听,将信收入袖口之中,挥挥手便让锦衣卫退下了。
左右看了看无人,他便若无其事的走回了甘露殿。
天生的谍报头子模样。
“陛下,这是太子殿下刚派人送来的密信。”张阿难双手将袖口中的信递到了李世民面前。
一听,大家便停下了讨论的事情。
“既然陛下还有事,那臣等先告辞了。”房玄龄刚要拱手离开。
却被李世民给拦住了:“等等。”
嘴上说着,他已经打开了密信。
一摸到这纸张,李世民就知道事情非同小可。
这是锦衣卫专用的密信信纸,全天下独一无二,也是李承乾专门给锦衣卫印刷的。
纸张要比普通的纸张厚很多。
而且上面还有专属锦衣卫的印章,这印章不是自己盖上去的,而是生产纸张的时候用特殊工艺印上去的。
本来李承乾是打算用在未来纸钞上的。
可想到锦衣卫这个机构,便先用在这里了。
除了纸张不同外,还有一种传递密信的方式就是,透明的字。
遇热会显现那种。
不过李承乾觉得并未达到那种级别,那种级别的基本上都是关乎于战场上的探子使用。
看完信,李世民眉头一皱道:“你们看看吧。”
说着便把信递给了张阿难。
再由张阿难递给了房玄龄三人。
看完信,房玄龄和杜如晦、李靖也是眉头紧锁。
上面写的是最近李承乾实地了解的岭南情况。
想的要比他们复杂。
俚僚和冯盎之间的一些间隙。
李承乾主张是招安僚族,让岭南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这样朝廷更好控制。
还提议了将僚人安排去新开荒的地方,开辟出一个五十年的自治区。
算是对僚人的安排。
自治区内,所有的赋税将不上交朝廷。
“胡闹。”李世民蹙眉骂道,之前李承乾提议突厥为自治区的时候,那是因为稳定突厥人心。
现在给僚人提供地方成为自治区,这不是国中之国吗?
而房玄龄看完信件后,对李世民拱手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法看似胡闹,却有可取之处。”
“可取之处?”李世民蹙眉问道:“他是准备将大唐拆的四分五裂吗?有可取之处,朕看他是疯了。”
闻言,房玄龄也是叹息一声。
不过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道:“陛下,太子殿下说这是自治区,可也说是官员任命是有朝廷掌控,这不算是国中之国。无非就是没有赋税,五十年时间让僚人自行发展,这对于大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未必是坏事?”李世民蹙眉问道。
“没错。”
房玄龄之前找李承乾聊过,知道这位太子殿下的想法,虽然与大唐如今的政策背道而驰,可也有可取之处。
那就是解决大唐如今最大的麻烦:世家。
“陛下,不知太子殿下可有跟陛下提过商鞅变法?”房玄龄突然问道。
李世民有些迷茫的摇头:“未曾提过。”
反倒是李靖来了兴趣,因为李承乾要变革,改变如今的体系,他是知道的。
“陛下,臣之前找太子殿下私下聊过,当然仅仅只是探讨而已。”
生怕李世民怀疑,房玄龄提前打了预防针。
对于房玄龄的信任,李世民还是有的。
而且出入东宫哪些官员,他门清:“玄龄你直接说,朕对你是一万个放心。”
“谢过陛下。”
房玄龄紧接着道:“太子殿下认为如今的大唐,不止是要变法,更重要的是儒家学说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百姓。首先百姓们读不起书,什么儒家不儒家的百姓只能懂得粗浅的道理。”
“而太子殿下的理念是,以商强国,民富国强的理念。这完全和儒家背道而驰,可太子殿下所提的以商强国,民富国强的道理,也不是没道理,商、军、政完全分开,这样就会彻底的打压世家,不管是关陇贵族,亦或者是五姓七望,都会受到打压。”
“以商强国?民富国强?商、军、政分开?”李世民眉头紧蹙嘴里细细品味着这些话。
似乎李承乾现在搞得就是这种模式。
房玄龄颔首道:“没错,臣曾询问过太子殿下,何为商、军、政分开。太子殿下的回答是商不掺和政,一旦商政掺和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世家。也就是从商者不得参与军、政的事情,从政者不得参与从军、商一事,从军者不得参与商、政一事。”
“通俗的来说,以户为例。那就是这一户当中,商、政、军只能选择一样。要么从商、要么从政、要么从军。当然从商不代表不能做官,做的官只有提议权,没有决策权。”
“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如今大唐军政商太混乱,好比如今世家就有从商、从政、从军者,这三者如果都做到了一定的位置,就容易催生出世家。”
这么一听,李世民倒是觉得有些意思。
确实是这么回事。
五姓七望、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好像都参与了三者之中。
关于治国,李世民就非常有兴趣,询问道:“那么如何军政商分开呢?”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以军强国,以政强民,以商强军。”房玄龄摇头晃脑道。
以军强国,以政强民,以商强军?
“这是何意?”李世民一下子被绕进去了,有些不明白。
以军强国可以理解,以政强民,以商强军是什么意思?
李靖这个时候站出来道:“玄龄,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政就是法,以法治国?以政治改善百姓生活?”
“没错。”房玄龄颔首道,对李世民拱手道:“如今大唐贵族太多,想要以法治国很难。太子殿下曾经就提出过赎铜这条律法,太违背道德和人性。”
“为什么大家都想做官?因为做官有太多的优待,得到了这些优待却不想着为百姓办事。”
“太子殿下的设想是做官就要为百姓做官,多提出一些利于百姓民生的政治,而不是天天谈论的都是关乎自家好处的政治。”
“另外以商强军,那就是大力发展商业,多收赋税,充盈国库,有钱了自然可以发展军事。”
“臣以为太子殿下的想法虽然与如今的朝堂背道而驰,可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以政强民,首先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选择从商、从政、从军也就多了,有了选择性,从商的才能够多缴赋税,国库有钱了,军事自然就会增强。”
听了这么一解释,李世民好像明白了。
以政强民,如今大唐是在做,可和李承乾的想法不同。
如今大唐做的是发展农业,而李承乾做的是发展商业。
以军强国,如今的大唐也在做,军事几乎达到了顶峰,还在不断地增强军事。
至于以商强军,大唐确实没做到。
因为税收的限制,导致了大唐如今的国库已经很穷。
李世民想了想道:“此事,朕考虑考虑,可给僚族分封自治区又有何关系?”
“陛下,有关系也没关系。”房玄龄卖了一个关子道。
“哦?”李世民一头雾水。
什么叫有关系,又叫没关系?
房玄龄解释道:“陛下,有没有想过为何太子殿下所做之事,都喜欢被称之为自治区?比如突厥,还有未来的赌城。太子殿下想要的就是典型。这个自治区不代表国中国,而是代表着太子殿下发展的政策对与错,如今谁也不能说太子殿下的办法是好的,所以划分自治区,不改变大唐其它地方的政治,只改变自治区的政治。”
“成,则可以推广。不成,影响的范围也不大不是?”
“太子殿下把这称之为:测验区。”
李世民这下彻底明白了。
怪不得李承乾搞一样就是自治区,还搞出一大堆的道理来。
“那太子准备把僚人安置在哪片区域?”李世民问道。
张阿难眼疾手快的让内侍取来了大唐舆图。
在图上找了找,房玄龄指了两个地方道:“魏征之前在循州、潮州等地开荒,这也是太子殿下选好的地方,按照信中所说,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在循州、潮州这片区域划分为自治区。”
看着舆图,李世民大致清楚了位置。
想了想。
“既然太子想要测验,那朕自然是支持,同时也想看看太子的办法可行不可行。”李世民心动的是李承乾所说的道理,但实际却不知道,所以同意的说道:“只要太子能够招安僚人,这一片区域就按照太子的想法,将循州和潮州作为自治区,除了最高官员任免和军队驻守外,其它都可按照太子意思办。不过五十年太久了,朕看不到,就按照十年,这十年对测验去朝廷不收任何赋税。”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纷纷拱手道。
都知道秦朝的强大是从商君变法开始,如今大唐太子也想要变法,虽然不能大面积实施,可测验区能够成功,也是可以的。
如果成功了,那么能够能够说明大唐未来会越来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