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下午17.30。
今天中马涨停了,预计下个星期一中马传动继续张婷,然后炸板,收盘红一个点左右,然后星期二冲高5个点左右,收盘一个点左右,星期三开始大跌两天,星期五继续张婷,目标价30元左右。
许浩民第一次尝到烤肉拌饭是在大学后街的小摊上。那时他刚失恋,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外套,蹲在路灯下看着老板把滋滋冒油的烤肉片剁成小块,和黄瓜丝、米饭拌在一起,淋上琥珀色的酱汁。那口热乎的咸香里,藏着他对烟火气最朴素的向往。
毕业后他在写字楼做行政,每天对着报表和会议纪要,心里总惦记着那碗拌饭。三十岁生日那天,他路过曾经的小摊,发现老板换成了一对年轻夫妻,味道也变了——烤肉带着明显的冷冻味,酱汁甜得发腻。那晚他躺在床上,突然冒出个念头:“不如自己开家店?”
辞职那天,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他揣着攒下的十万块,跑到郊区找了个废弃的仓库改造成厨房,又托人联系到一位做了三十年韩式料理的老师傅。师傅起初不愿收徒,许浩民就每天拎着新鲜的五花肉上门,蹲在厨房外看师傅腌制、炙烤,一站就是五小时。半个月后,师傅递给他一把烤肉钳:“油温七成时翻肉,边缘焦脆才算成。”
光是选肉就耗了他两个月。他跑遍了全市的农贸市场,对比了二十多种五花肉,最终选定一家每天凌晨现杀的黑猪肉——肥瘦比例正好三比七,烤出来油脂香而不腻。腌制酱料更是费尽心机,他试过用梨汁、雪碧、米酒去腥,最后发现师傅说的“用隔夜米饭打成糊”才是秘诀,能让肉更加嫩滑。
第一次试营业,他烤坏了五十斤肉。有的烤得太老,咬起来像橡皮;有的酱汁调得太咸,顾客皱着眉放下筷子。收摊后他坐在空荡的店里,看着垃圾桶里堆积的失败品,突然想起老师傅的话:“做吃食,得对得起自己的舌头。”
他开始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料,黄瓜切得粗细均匀,米饭蒸得颗粒分明,酱汁要熬足两小时。有次为了赶早市买新鲜蔬菜,他骑着电动车在雨里摔了一跤,膝盖磕出淤青,却死死护着怀里的菜篮子。渐渐地,来吃的人多了起来,有附近工地的工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人专门绕远路来,就为了那口刚出炉的焦香。
半年后的一个傍晚,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走进店,点了份拌饭。吃到一半,老人红了眼眶:“这味道,像极了我老伴年轻时做的。”许浩民才知道,老人的妻子曾在韩国留过学,最擅长做这道菜,可惜三年前去世了。那天他没收老人的钱,又额外送了份烤年糕。
如今许浩民的店门口总排着长队,他依然每天守在烤炉前,额头上渗着汗珠,眼神却亮得很。有顾客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笑着指指锅里滋滋作响的烤肉:“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琢磨怎么把肉烤得更香罢了。”
夕阳透过玻璃窗,在他忙碌的身影上投下暖黄的光晕,烤肉的香气混着米饭的热气,在空气中酿成一首温柔的诗。那里面,藏着一个普通人对热爱最执着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