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9下午16:22,黄河旋风明天绿两个点左右震荡,后天高开高走,冲高6个点左右,收盘红3个点左右。后天跌2个点左右,然后调整3天左右,目标价9元。
另外如果中马传动明天开盘价是红盘就是要涨停了,如果是绿色的开盘价就不建议看了。
张小凡发现那条红白相间的锦鲤总爱撞鱼缸时,刚把它从花鸟市场的塑料盆里捞出来三天。鱼缸摆在阳台的木架上,阳光斜斜照进来,能看见水里悬浮的细小尘埃,还有那条锦鲤甩着尾巴,一次次用脑袋磕向玻璃壁,发出闷钝的“咚咚”声。
“它是想出去吗?”张小凡蹲在木架前,手指轻轻敲了敲鱼缸。锦鲤猛地摆了摆尾,溅起的水花打在玻璃上,像在回应他的疑问。他忽然想起卖鱼的大叔说过,锦鲤通人性,或许能像小狗那样学着做些事。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按捺不住地抓住了——训练这条总爱“撞墙”的小鱼,似乎是件很有趣的事。
他的第一堂“课”从让鱼停在指定位置开始。张小凡找来一个红色的塑料小勺子,洗干净了放进水里。锦鲤起初很警惕,尾巴一摆就游到了鱼缸另一头,隔着半缸水打量那个陌生的物件。他耐着性子,每天放学回家就蹲在鱼缸前,握着勺子在水面画圈,嘴里还念叨着:“过来呀,到这儿来。”
第五天傍晚,奇迹发生了。当张小凡又一次把勺子停在鱼缸中央时,锦鲤犹豫着游了过来,尾鳍轻轻扫过勺子边缘,像在试探。他赶紧从兜里摸出提前准备好的鱼食,捏了一小撮撒在勺子旁边。鱼食在水里慢慢下沉,锦鲤甩着尾巴啄食时,水波把勺子推得轻轻摇晃,倒像是小鱼在点头道谢。
接下来的训练难多了。张小凡想让它学会“钻圈”——他用硬卡纸做了个直径五厘米的圆环,用棉线吊在鱼缸中间。第一次把圆环放进去时,锦鲤吓得直接蹿到了缸底,半天不敢动弹。他只好先把圆环放在水里泡着,让鱼慢慢熟悉这个新东西。等了三天,才敢试着用勺子引导锦鲤往圆环那边游。
最挫败的是第七次尝试。那天他握着勺子引着锦鲤靠近圆环,眼看鱼头就要钻进去了,不知怎么回事,锦鲤突然受惊般猛地后退,尾巴狠狠拍在圆环上,把硬卡纸圆环撞得歪向一边。棉线松了,圆环沉到缸底,被鱼鳍扫得团团转。张小凡看着水里乱作一团的景象,忽然有点泄气,把勺子往桌上一放,嘟囔道:“怎么这么笨啊。”
夜里他躺在床上,听见阳台传来“咚咚”的撞缸声。爬起来一看,锦鲤正对着沉在缸底的圆环撞来撞去,像是在跟那个塑料圈较劲。月光透过纱窗照在水面上,小鱼的影子在缸壁上忽大忽小,那股执拗的劲儿,倒和白天的自己有点像。张小凡心里一软,第二天一早就重新做了个更轻便的泡沫圆环,还在圈上涂了点红色。
转机出现在两周后。那天下午阳光正好,张小凡像往常一样用勺子引着锦鲤游向圆环。这一次,他没有急着往前送,而是停在离圆环还有两厘米的地方。锦鲤在勺子旁边转了两圈,忽然摆了摆尾,头一低,竟稳稳当当地从圆环中间穿了过去。“成功了!”张小凡高兴得差点蹦起来,赶紧又撒了些鱼食,看着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红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后来,这条锦鲤成了家里的小明星。每当有同学来做客,张小凡就会端出红色勺子,指挥着它钻圈、停在指定的角落,甚至能跟着勺子的移动在水里画出“S”形。大家都惊叹小鱼太聪明,只有张小凡知道,那些看似流畅的动作背后,是无数次的犹豫、退缩,还有重新鼓起勇气的尝试。
如今,鱼缸里的圆环还挂在那里,锦鲤偶尔会自己游进去转一圈。张小凡蹲在旁边看着,总觉得这条小鱼教会他的,比他教会小鱼的要多得多——就像水面下的努力,或许不常被看见,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游过圆环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