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华娱,辉煌璀璨 > 第14章 座山雕退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奥斯卡后台。

李元青很想安慰张叔平不要在意,但他毕竟是拿过奥斯卡的人,说这话不太妥。

只能鼓励他,以后还有机会。

张叔平本来就没太在意。

“在哪儿都一样,后台喝酒抽烟。

李导,来一根?”

李元青摆摆手。

“不了,不会抽,酒能陪你喝两杯。

接下来有啥安排?”

“在美利坚玩两天,回去继续上班呗,姜导《一步之遥》还没拍完呢。”

“那是有的够磨。”

李元青本想在美利坚多待几天,看看有没有好项目带回国。

但韩三屏的一通电话直接让他改了主意。

韩三屏确定退了。

借这个机会,召集大伙吃一顿,以后在想吃他请的客,身份就就不会是中影董事长。

李元青特意打电话给韩家女,问问韩董最近心情咋样。

“还行,我老爸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其实他在中影已经有几个月不管事了。

到年龄退,这是规矩。

我爸接下来就有时间好好休息,种种花养养鸟儿什么的。”

有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至于到年龄退休这种事,若真按规矩来,他去年十月份满六十岁,十一月开始领退休金,岂能还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多待五个月?

“你有空帮我问问韩叔,他还有想法拍电影吗?要是他还愿意拍,要不我给他写本子,他练练手?”

韩家女笑道。

“师兄,你压榨我给你们公司创造价值还不够,连我爸这种退休老年人也不肯放过?”

“这不是怕韩叔退休生活无聊嘛,有空帮我提一嘴,能成最好,要是不能成也不强求。”

挂了电话后,韩家女看向自己老爸。

电话开了免提,韩三屏就在身边听清了女儿和李元青的所有对话。

韩三屏都被李元青气笑了。

“他们公司那么多青年导演还不够?我多少年没拍过电影了,再拍也拍不动了。”

“你之前《建国大业》不就拍挺好,票房也高。”

“那是政治任务片,脱离了组织,哪还会取得那么好的成绩?”

“那就让师兄给你写本子呗,或者给个点子创意,我来编剧,你来执导。”

韩三屏还是摇头。

“闺女,让你爸歇会吧,华国电影市场已经不是我掌舵了。”

3月5日。

就在韩三屏的家里,一群身价不菲的影视大佬吃了一顿再平常不过的家常饭。

余东还是像下属一样,为老上司和在座大伙一一斟酒。

王忠军也不提恩怨,只聊这些年走过的风风雨雨。

李元青还是喊着“韩叔”,感谢他当年对自己的帮助。

出了这门,大家各凭本事,搅风搅雨。

两百多亿的电影市场,每个人都能撕下至少十个亿。

可没出这门,大家端起酒杯与韩三屏碰杯时都会自动低半寸,这是下意识的尊敬,感激他为华国电影市场扩大做出的杰出贡献,蛋糕大了,每个人能咬下的肉也就更多了些。

韩三屏聊了过去、说了现在、展望了未来,十年来电影市场的桩桩件件都有他的身影,未来十年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划也会有参考他当年的时候。

他接手华语电影市场时,全年总票房不足十个亿。

他交给别人时,2013年全年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是238亿!

二十三倍!

有时代的东风,因为我们加入了wto。

有个人的努力,两岸三地有名有姓的导演投身其中,为名、为利。

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也有对未来的局限性。

他能助力《英雄》完成2.5亿,开天辟地,也有押宝《无极》,一场血案,中影赔的血本无归。

他有给予从好莱坞失败归国的吴白鸽以鼎力支持,也有对李元青、宁昊等青年导演的扶持帮助。

这一段十年之路是坎坷的、曲折的、充满戏剧性的,但结局是好的。

百花齐放、万物竞发!

将这个繁荣的电影市场交给下一任,韩三屏对华国电影是有大功的!

这顿酒喝到深夜,李元青才让刘奕菲来接自己。

临走时,韩家女把李元青送到门口。

李元青还是多说了几句。

“我看得出来,韩叔的精气神依然旺盛,不能让他闲在家里,就是有再多雄心也得消磨干净了。

他不当导演没关系,片场其他重要岗位交给他,我也是放心的。

咱们公司开发了《鬼吹灯》系列,这部小说很多内容估计要和上面打交道。

韩叔如果愿意,我高价聘请他来当监制,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把把关。”

“师兄,我理解你的好意,但你等我过几天再提,我爸不能真一天安生日子都没过,那边刚卸任,这边就上岗,他也是六十岁的老头了,得容他缓缓。”

“行,只要你记挂在心上就行,韩叔的人情得给我机会慢慢还。”

回去的路上,刘奕菲也是感慨。

“张伟平以前说韩董是‘座山雕’,虽不贴切但也有几分道理,可真看着韩董退下去,还真是有些不舍。”

李元青靠在副驾驶,闭目养神。

“都会有些不习惯的,等以后接触喇董次数多了,会慢慢习惯的。”

“喇董去年接触那一次,给人的感觉挺好的,文人儒雅,在他手下做事,面对的压力应该不会有面对韩董大,曦姐也能轻松些。”

“凡事有利有弊吧,韩董这些年魄力很足,不知道喇董有没有这份担当。”

对李元青而言,不管谁在掌舵华国电影市场,都会想办法拉近与他的关系,他是市场的开拓者,依仗的政绩报告,因为重要且无法替代,所以才能如鱼得水!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不在国内办首映吗?”

“不办了,都拿咱俩结婚纪念日来炒作了一番,再办首映也没啥意思,七号公映,八号妇女节正值周六,首周末三天能把成本收回来就足够了。

对了,你真跟李玉导演打电话了?”

“打了,我还给范兵兵打去了电话,要是她俩有正在进行的合作,那我就去找许安华。”

“李玉说有,但话没说死,等下周我把《八二年生的柳一菲》大纲写好,再去找她一趟,显得咱俩有诚意些。”

刘奕菲啧了一声。

“电影的名字咋就那么别扭呢。”

“那你想给女主取什么名字?”

刘奕菲一时也想不到好名字,而且她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着整个故事就是为了她量身定制,改了就丧失了这一层含义。

“先这么着吧,等我多念几遍说不定就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