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以后也没有雨水,除了早晨的露水大地没有接受一点的水分,春天里有几次风起云涌,但最终也没降下一个雨点。
虽然对粮食安全还有担忧,但随着商队带回来更多的禽畜和各种肉干,粮价降下来后担忧也就少了些,我都有些听天由命了!
天气不可掌控,但部队可以,年后为了增强远程攻击能力,最终我还是决定给郡兵配备更多的弩,倒不是增加更多的弩兵,而是给各部队的辅兵配备弩,并给他们以足够的射击训练。这样我就能多出两三百的弩兵,火力输出就要高许多,无论是把他们放在主战场上,还是放在后方守卫粮草辎重,都是有益处的。
弩的优点很多,射程远、精度高、训练简单、不需要天赋,缺点只有一个就是射速慢,但射速慢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那就是增加弩的数量,只要数量足够,火力也就足够,足够的数量加上三段射击就能媲美同等数量的弓箭手,当然了,增加弩手的数量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也是在历史上大规模弩兵上场次数不多的原因,弩的制作不容易,成本也高,这就是新问题。
我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还好我有蒲元和大型工坊,他们会陆续提供足够的弩和弩箭,相对于弩的制作,训练就是小儿科了,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至少三年,训练一个合格的弩手连三个月都用不了,其实如果不要求精准命中,只要求范围攒射,一个月的弩弓射击训练就足够了。我特别要求他们除了基础的射击训练,还要加强三段射和在改装过的辎重车上的适应性射击,一个有坚固防护的弩兵可以发挥出大的多的效能,他们能更好的保护辎重,也能在战场上提供稳定的输出和更安全的营地守卫!
床子弩的训练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熟练度的提高,越熟练精确度和射击频率都能提高一点。
我们一直在训练和整备部队,刘备也是,不过他们的效率明显的要低一些, 他们的部队规模比我们要大许多许多倍,而且刘备占领蜀地时间还短,掌控力度还太低,导致效率不高,主要还是蜀地本地势力的不配合。所以虽然曹操在扫平了汉中后,只留了从雍州和凉州调过来的部队和少量关中精锐老兵外,剩余都是优选出来的张鲁降兵转化成的屯田兵了。屯田兵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农民,在地里干活,有战事时才会配给他们武器和甲胄,作为二线部队或者后卫部队,是成本最低的兵种,曹操在他的地盘上有许多的屯田兵,在汉中他也如此做的,他也必须如此做,因为他把汉中的人口和资源都给挪到关中了,汉中没有百姓就很难坚守,转运粮食则耗费巨大,是曹操也无法承担的成本,而把辛苦打下来的汉中拱手让给刘备,也是曹操万万舍不得的,他就把整个汉中作为一个巨大的关隘使用,防止刘备北出,也能在刘备虚弱的时候从北方给予刘备致命一击。
就在刘备进展缓慢的时候,曹操动手了,他的掌控力要高的多,效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