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于那什么窦融归汉、吴越归地的事情兴趣不大,反而对朱元璋画出来的这个大饼谈兴很高。
“这,这不就是先给个饵料然后让人上钩嘛,虽然张士诚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死了也好,但是朱元璋说的这些……”有人摇头,还露出了一副牙疼的表情。
这个表情十分的生动,不少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露出了类似的神情。
牙疼——他们也深有体会啊!所以,一看见这种表情,就能够迅速联系起来。
而想想朱元璋给张士诚的这封信,其中内容,也确实能够起到让人牙疼的效果。
什么窦融归汉,什么吴越归地,这两个看起来情况都不错,窦融也好,钱俶也罢,这两人在当时面对将要一统天下的天子的时候,都非常聪明非常果断,站到了正确的队伍里面,不需要刘秀或者赵匡胤赵光义花费太多心思,而且还很可能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所以,刘秀和赵匡胤赵光义非常高兴。
而同时,鉴于这两人的识时务的决定,他们也获得了一个不错的结果,有爵位,有地位,有身份,还有钱……这个爵位,八成还是能够往下传一传的,保证了一部分子孙后代的前程。
所以,后来才会诞生这两个成语,因为这简直就是君明臣贤、君臣相得、明君逢忠义的典范。
但是朱元璋他这边……
“我也不是说朱元璋就怎么样,他现在给张士诚写这封信的时候肯定是真心实意的,他肯定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候拿这些事情来骗张士诚,没那个必要!”一个人牙疼了一瞬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没这个必要,专门写一封这样的信来糊弄张士诚,反正张士诚现在也已经在包围之中一直不得脱身了。”
要说朱元璋现在这封信就是纯粹的糊弄人了事儿,是想要哄骗张士诚,让张士诚觉得自己可以投降、投降后可以还有一个不错的待遇,从而主动打开城门,然后等到打开城门就要立刻转头杀了张士诚……
这肯定是不至于的。
朱元璋没必要这么做,也没有这么做的太大的意义。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骗人的话,那效果也就是让徐达等人不需要继续消耗下去,减少军中的阵亡,也减少粮草钱财的消耗等等。
这——如果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话,那还真不是完全不能算作是理由,但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现在是真的不觉得朱元璋有这么做的必要。
没有啊!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
“但问题是,等到张士诚投降之后,等到这边都平定了以后,张士诚还能像是那窦融和钱俶那样,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吗?”这人转而感慨,“别的不说,咱可是知道的,那等到明朝建立之后,那动荡的,完全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避开的……”
迄今为止,明朝开国时期的那一系列因为大案而起的、绵延数十年的大动荡,他们就没见过目前出现过的哪个在朝堂上混的人能够躲过去的!
没有被卷进去的,没有被牵连的,只有两个情况:要么,死的早,早在大案爆发之前,这人就已经没了,虽然说是死的有点早吧,但是从后续来看,那真真是保全了名声尊荣体面,保全了自己的富贵和家人的富贵……
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在朝廷里面混,就像是那个叶兑,人家干脆是从一开始就只是给朱元璋献计献策,但是坚决不接受官职任命也不接受爵位,而且连京城也不去,就待在自己的家乡过日子,然后呢,就没有被这各种大案大动荡给牵连到,安安稳稳终老了。
可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剩下的那些人——那些既在朝廷里面混,有官职或者有爵位,或者二者兼有,同时,还没有死在大案开始之前的那些人,目前登场的,他们已知的,那是真的没有一个成功避开的!
这样一来,那张士诚又能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朱元璋在这个时候真的有心效仿一下窦融归汉、吴越归地的情况,也来上一个千古流传的美名,那么,如果张士诚真的听了这封信里面的说法选择了投降的话,那朱元璋确实不可能杀了张士诚,不仅不会杀了他,还会厚待他。
除了不能给他实际权力,剩下的富贵荣华,爵位待遇之类的,那肯定是都要给的。
比如明玉珍的儿子,陈友谅的儿子,就都有爵位。
可是等到以后呢?等到以后明朝建立,然后大案开始一个接一个爆发的时候呢?
到那个时候,张士诚能是个什么情况?
他必然是有爵位的,所以,他不可能通过不在朝廷混来避开——而且他这个人身份特殊,乃是之前和朱元璋打生打死的仇人,等到这种一片混乱的时候,难保不会被趁机给坑死。
换言之,等到明朝的大动荡开始的时候,张士诚只要还活着,那八成就是要被卷进去的。
那卷进去之后呢?能有什么结果?很可能逃不过一死!更有甚者,死掉的还不是他张士诚一个人,还会有他的妻子儿女各种近亲……
而就算没有这个大动荡的事情,他也未必能够落得了好——像是明玉珍的儿子和陈友谅的儿子,那也是被封了爵位,结果呢?
等到明朝建立没两年,这两人就因为什么“心怀怨气”之类的原因,被直接扔到高丽去了。
这又能是个什么好地方?!
“是极是极,我也就是这么觉得的……”这个分析和想法,听得周围一众人全都在连连点头,并且出言表示赞同。
可不就是这个情况么!
他们都是这么想的——朱元璋这个时候画这个饼,那或许真的是真心诚意的,觉得如果张士诚能够识时务投降,那给他一个空头爵位也不算什么;可是这个饼……这个饼,放在日后,那真的就是完全虚的啊!
虽然有不少人觉得,自己确实考虑的也没有非常周全,比如,他们之前根本没想起来明玉珍儿子和陈友谅儿子的事情,只记得明朝初期的那一堆动荡了……
但是不管如何,这结果都是类似的——没什么好结果!
什么窦融归汉,什么吴越归地……等到明朝开始大动荡的时候,朱元璋真的能够做到这一切,那才是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