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等到建文四年开始,正户和贴户的壮丁轮流从军,已经不再是作为备选补充了,而是成为了一个常规的兵源。这一项制度在山西平阳府、杭州等地广泛实施,其中,山西军伍的主体就是由垛集军构成。】

【作为军户自然也有相关的待遇,其中包括免除一部分男丁的差徭,住在卫所的时候分发房子田地和粮食等,并且不受地方官府管辖,直属五军都督府。顺带一提,如果是垛集的话,那贴户就只能免除一个男丁的差徭,也是建文四年开始的规定。】

有些百姓觉得脑子都是乱的:“这就是说,咱不是军户,但是也有可能变成军户?”

其实军户就已经让一些朝代的百姓觉得难以接受了,那么,这个垛集,直接把民户变成军户的情况,就更加让他们无法接受。

“好像确实是这样……好端端的,就莫名其妙可能变成军户,得送儿子充军……”其他人也喃喃道。

而且,这垛集如果说最开始还是一个偶尔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事急从权的情况的话,那从这什么建文四年开始,从那山西军队的情况来看,这显然就不是什么应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办法,而是变成了常态!

换言之,如果成为了什么垛集,那实质上也就是直接变成了军户,从此以后,世世代代,子孙都得去从军,世代都无法解脱!

这,这如何能让他们接受?

军户这个制度,对于这些朝代的百姓们来说,就已经非常不道德了,怎么还能来这么一个制度?

“我听说那明朝是有科举的,但是有了这军户的情况,那不就是说,军户的子嗣,如果运气不好,那么家中即便没有那么穷困,也是不可能走上科举一途的?”有宋朝的百姓震惊不已。

虽然惨烈的北宋南宋情况,确实稍微影响了大宋的风气,但是大宋的根本还在那里,科举、读书,依旧是每一个人心里面男儿家最应该走的正道——家中穷困不已没有条件也就罢了,但是只要有条件,只要有机会,那当然还是要读书识字甚至去考科举为上。

就算是大宋的那些军中士卒,其实也有相当多指望着儿子日后能够读书识字,继而改换门庭的。虽然儿子也可以从军,但是这绝非什么强制,而是自愿选择。

所以,明朝这样必须出男丁从军的军户制度,着实让宋朝百姓们非常难以接受。

——这要是运气不好,家中只有一个儿郎,那这个儿郎岂不是就只能去那军中?若是儿郎多几个,那也不能保证就一定不会需要自己从军啊!如果说之前去从军的过世了,而他还没有子嗣,或者说子嗣非常非常年幼,那不就是需要兄弟顶上?

这简直是毫无出头之日!

至于说什么从军中往上爬,也能够获得官爵……这也是说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军中多少人,能够出头的又有几个?其中有多少还得是有背景有家世的?

“这肯定有人要逃!”有人当即断言。

虽然这故事中还没有讲,但是这怎么可能没有人要逃呢?普通百姓们活不下去尚且不顾什么户籍限制要逃亡呢,军户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没有人想要逃亡?

其他人对这个结论也是赞成的,还有人到:“恐怕人数还不会少。”

军中,要是清明一点,那或许还能待得下去,但是要是混乱还缺少粮饷,那士卒们怎么活?军户们怎么活?不跑才怪了!

【而军户的义务,就是从军。】

【每一个军户都要出一个男丁前往卫所当兵,这个男丁被称作“正军”,其他的男丁被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前往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帮助照料正丁的生活——顺带一提,这同时正丁还要带着妻子同行,前往卫所,以生儿育女,更加安定。】

【但是军户的负担由此会非常沉重,因此,卫所给正丁提供房子、田地和口粮,并且免除正丁的差役,而在营的馀丁和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并且还要供给正军的生活所需。】

【而军户们分配的卫所地点,大多数都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同一地区的正丁通常会被分散分配,这样他们人生地不熟又没有熟人同伴,就可以更好防止出现逃兵的现象。但这种做法,却是给军户们带来痛苦,长途跋涉,水土不服……】

【总之,这就是明朝保证兵源的方式,军户制度。】

“保证没有逃兵,那就是有人逃了呗。”李世民皱眉,虽然说他不能随便评判明朝的制度,毕竟明朝的情况和大唐也不一样,且他也不甚清楚,但是他总觉得这个军户制度的问题相当大。

这样的军户制度,堪称是一潭死水,但是人怎么可能愿意一直死水下去?

哪怕是普通百姓,世世代代只是耕种为生的普通百姓,也绝对不会甘愿一直死水下去的!

这是李世民的真心观点。

普通百姓,固然世世代代一直都在埋头耕种,可能也没什么见识,甚至如果没有遭遇什么灾荒的话,祖祖辈辈也都在同一个地方,都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但这不等于他们的日子就是彻彻底底的一潭死水。

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打算,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今年要种什么,不种什么;今年的雨水情况怎么样,要不要提早做准备;自己家的儿女婚嫁之事,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做什么样的打算,能有什么样的好处;如果家中富裕,要不要买一些东西,买田的话买什么样的田,要不要做一点小买卖补贴家用……

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并且也是真的要去实践的!

或许在有见识的人眼中,很多这样的农人的想法非常愚蠢,非常短视,做法也非常的不当,但是这都不妨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行动。

——这是不能死死限制的,也不是能限制住的。相反,如果非要死死框住,让他们根本没有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