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1022章 招抚·利莫大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就算他真的比较在意,他脑海中想到的情况,都还是虚假的,都还是和百姓们几乎是天差地别的……一个皇子,后来的皇帝,也没出过远门,他长到现在,能够见识到的最悲惨最穷苦的人,能是什么样子?

所以,说不定朱由检还真情实感的觉得,朝廷给出来的赈灾力度已经很够了,这么赈灾,起义就一定能够镇压下去……

刘启无奈:“那这还有什么可说的?除非他亲自见一见,不然的话,再怎么说也是徒劳。”

现在给皇帝说再多,说不定他还会以为别人在哄他——怎么可能呢?或者,就算不觉得别人在说瞎话,他也根本想象不到真实情况。

只能是亲眼所见。

但是他又怎么可能亲眼所见?

刘彻不由得道:“我以后养儿子,绝对不能让他这样……”

【顺带一提,明朝之前确立的以抚为主的政策已经破产了。】

【最开始认真执行这个方针的人是新任三边总督杨鹤,因为陕西地区起义频频,不少精兵还被抽调去了京畿,所以杨鹤发现,剿杀是剿杀不了的,所以,退而求其次,不如以抚为主。】

【他也在奏折上表示,这些“贼寇”的出现是因为民不聊生,只是剿灭的话总会死灰复燃,想要真正解决,必须朝廷进行赈济,让百姓们“糊口有资”,给他们耕牛粮种,让他们“归农复业”,换言之,要掏真金白银。】

【他还表示,反正剿和抚都要花钱,不如花在抚上,出一点钱就能活下来一个人,利莫大焉;而剿不同,出一点钱死一个人……】

【没错,是利莫大焉。因为如果出钱在“抚”上面,那么百姓们能够多活下来一个人,就多一个人回去继续从事耕种,这样一来,安定下来的同时,等到日后,朝廷依旧可以从这些人身上收取赋税,多好!花出去的钱总还有回来的一天。】

【可要是花在剿上面,那就是纯支出,没有回来的一天,毕竟人都死光光了,还安定不下来。】

【朱由检最开始是支持杨鹤的建议的,所以,他拿出了十万两金子,用于招抚百姓。】

【杨鹤得到批准,就开始大力推行自己的计划,结合带着十万两前来陕西进行赈济的御史,成功招降了神一魁——神一元的弟弟,神一元已死、满天星、王老虎……几乎所有陕西地区的起义军,都接受过这一回招降。】

【什么,你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王嘉胤等人?他们已经东渡山西了,不在陕西这边。】

“咱这脑子真的不如那些官员们,我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一点……”百姓中,不少人惊叹道。

他们当然是支持以抚为主的啦,这属于是屁股决定脑袋,他们是普通百姓,自己可能也会遭遇大灾大难,需要朝廷赈济救灾——如果不需要起义,朝廷非常清明廉洁,很快就自动开始赈灾,那当然最好不过;如果朝廷不是这样的完美朝廷,而是那种需要外力逼迫一下的朝廷,他们不得不选择起义……

那当然还是希望朝廷以抚为主,能够招降、安抚他们最好了。

虽然现在对于起义没有那么陌生,但是这依旧是最后的选择。

当然,除去屁股决定脑袋这个关键原因,还有其他的因素——他们本身也是觉得朝廷就应该赈济灾民,也觉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觉得能够多让一个人活下来就是大功德……

虽然见到的死人不算很少,但是这也不等于百姓们就愿意看见更多的人死去。

但,说句实在话,他们还真的没有从“利益”“划算”这个角度来思考过是剿是抚的问题。

“可不是,人家都想到把咱们安抚下来之后,等到以后再从我们身上收取赋税把本赚回来,甚至赚到更多的钱了……”有人唏嘘不已,“咱们还只是想着人能够活下去就好,不死人就是大好事儿……”

怎么和人家这样的当官的比呢?

人家的脑子里面转的东西,是他们根本都想不到的!

这甚至不是什么知识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官员们比起什么人命功德善莫大焉,更先想到的是利益好处利莫大焉……

他们能不能想到相关盗匪利益问题,能不能想到百姓们日后还是要继续给朝廷缴纳赋税,从而让朝廷回本的事情呢?倒也不是一定就想不到。

只是,他们要想到这一点,可能需要过去许久,可能需要等到他们日后再被征收赋税的时候……

“十万两金子!”有人大呼一声,眼睛都射出了金光,脑子里在尝试计算这十万两金子到底是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最终,他放弃了,他实在算不出来。只知道很多很多,非常多,特别多……

其他人也两眼冒光:“太好了!有了这么多钱,那是不是就能够把这一场灾荒度过去了?”

虽然希望起义军日渐壮大,觉得明朝朝廷不怎么样,但是如果能够让这边的人们度过这一场在灾荒,大家则更加高兴。

十万两金子啊!这么多钱!就算没有特别多,但是总也能够差不多渡过这一场灾难了吧?

却见有人摇头:“恐怕不够。别的不说,你们简单算一算,十万两金子,假设一人一两,那就是十万人,但是这边难道就只有十万人吗?”

至于说两人一两,他看“历代”中有人说了,明朝的时候一两金子差不多十两银子,两人分的话,好像不足以应对灾荒……

这个算数不难,众人一算,也都沉默了。

好像确实如此——十万个人,人数当然不少了,但是比起当地百姓的数量,那是真的远远不够。

所以,这十万两金子是不够的,如果明朝朝廷指望依靠这十万两金子就做到成功赈济灾荒,那这个目标大约也是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