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689章 太子,你这个当大哥的,总不能落后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9章 太子,你这个当大哥的,总不能落后吧

朱元璋忽然转头,目光如炬,看向站在一旁的朱标:

“标儿。”

朱标立刻出列:“儿臣在。”

老朱眯着眼,似笑非笑:“你弟弟们都这么出息,你这个当大哥的,总不能落后吧?”

“儿臣近日与广智侯、户部、工部诸臣反复商议,拟定了《灾政三疏》……”

朱标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三本装帧考究的奏章,每一本都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捆扎。

朱元璋眉头一挑,饶有兴致:“哦?”

“第一疏,《预警备灾制》。”朱标解开青色丝带的那本,

“请仿钦天监建制,在各府衙设‘观天所’,选拔通晓农事的生员学习气象测算之法,做好专档记录,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工部官员:“由熟悉地方水利、天象的致仕老河工,专职研判。”

老朱接过奏章,看到上面详细列着观测项目:

云形、风向、动物……

甚至还有“老农谚语考据”。

“第二疏,《粮政新规》。”朱标解开黄色丝带,“儿臣以为,可以放大镜辅助,严查各地常平仓粮食霉变情况。”

“仿周王府‘推陈储新’法,令各州县每年春借秋还时,必须轮换三成存粮。”

他指向附页的流程图:

“新粮入仓,陈粮则通过药局、酒坊等渠道折价出售。这样既防霉变,又能...”

“又能让百姓得实惠。”朱元璋突然接话,手指停在“以粮换药”的条款上,“好主意!”

朱标微微一笑,解开最后的红色丝带:“第三疏最紧要——《河工考成法》。”

殿中顿时一静。

“以往治河官员,溃堤问罪,安澜无赏。”朱标声音清朗,“儿臣提议,将堤防分段编号,每段立‘责任碑’刻主管姓名!每年汛后考评,但凡优良者...”

他从袖中掏出一块木牌,竟是一个小模型:

“可获‘金夯槌’一枚,考核时可以加分。”

模型精巧至极,连燕尾榫的凹槽都分毫不差。

朱元璋把玩着模型,突然发现上头刻着小小的一行字:

“洪武十七年黄河开封段第二十七号堤”

“这是......”

“陆侍郎给的灵感。”朱标轻笑,“他说治河如治军,要‘赏勇罚惰’。”

老朱越看,眼底的光越亮,最后大笑一声:

“好!这才像咱的儿子!”

殿中静了一瞬。

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声。

“妙啊!”户部尚书滕德懋,这一回第一个出列,“这‘粮政新规’若能施行,可解百年陈腐之弊!”

老实人的夸赞,听起来格外走心。

工部一位郎中看了看陆知白,出列说:

“殿下这‘责任碑’才是真绝!当年大禹治水尚要‘刊木定界’,如今一段堤一块碑,看谁还敢偷奸耍滑!”

一名御史捻着胡须连连点头:“《周礼》有云‘任土作贡’,殿下此法,实乃上古遗风啊!”

兵部尚书朗声道:“好一个‘金夯槌’!要是得了此物,倒是值得收藏传家!”

连平日最刻板的礼部尚书都忍不住赞叹:“观天所选拔生员...妙!妙!这不正是《尚书》所言‘明四目,达四聪’吗?”

殿角几个年轻翰林激动得交头接耳:“快记下来!太子殿下这奏疏,随便一条都够写三篇策论...”

在一片赞叹声中,陆知白也忍不住笑,注意到老朱眼底闪过的得意——

像极了市井老翁,听人夸自家儿子考中状元的模样。

突然,通政司的老臣颤巍巍出列:

“老臣斗胆...殿下,这观天所的生员...”

“自然要从州府县学选拔。”朱标不慌不忙接过话头,“每月予额外补贴,但需立各地的‘观天志’——”

他从袖中又抽出一本小册子,“这是儿臣拟的观测记录范本。”

众臣传阅时,但见册子上画着云图,用工整的小楷标注着“钩卷云主雨”“鱼鳞云兆旱”。

甚至还有“蚁封穴户”的节气观察法。

“这...”老翰林突然红了眼眶,“老臣幼时随祖父务农,这些谚语...殿下竟都记得......”

朱元璋突然重重咳嗽一声。

殿中瞬间安静下来。

只见老皇帝慢悠悠站起身,玄色龙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声音洪亮如钟:

“传旨!即日起,太子总领灾后赈济事宜,户部、工部全力配合!”

殿中众臣齐声应诺。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太子的章程,他觉得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但不管怎么说,考虑周详而大胆,也足够体现出才干和谋略了。

退朝时,晨间的空气如冷冽山泉。

百官纷纷散去。

朱元璋与朱标,也是从后门踱步而出。

老朱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沉声道:

“咱听说,北边颇有些民怨沸腾。”

他摇着头,语气沉重的说:

“好人比恶人难当!你让百姓修条活路,他们骂你劳民伤财;

等死到临头了,又要骂你见死不救!”

朱标沉吟片刻。

劝慰道:“北地条件比南边恶劣些,民生多艰,又遇上灾年,大家心中没有底……父皇倒也不要太当真了。”

“是啊……”朱元璋负手而立,仰天叹道,“咱也怜惜他们生活艰辛,可他们那般蠢,又让咱……”

说着无奈的摇了摇头。

朱标说:“儿臣觉着,应当多派些有才干的官员到北地,也好干出点实效来。”

朱元璋背负着手,往前走去,倒是点了点头:

“近来北边添了些新政,确实也该上一批新人了……”

……

户部值房里。

杨士奇拿着一块描金紫檀算盘,纳了闷儿的问道:

“这是哪里来的?有没有人看到?”

房间拥挤,一个个工位上,八九品的户部小官正在忙碌。

大家都是摇了摇头,有些羡慕的望着那算盘。

都记不清是第多少回了。

陆知白在户部的几个学生,总能发现一些“惊喜”,有些甚至不知从何而来。

杨士奇轻哼一声。

要查,肯定是能查到是谁送的。就是要费些功夫。

烦人。

到了中午用膳时候。

依照规矩,六部官员要按照部门,集体前往光禄寺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