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苏黎世国际机场。程曦和李明渊并未直接返回亚洲,他们的下一站是瑞士——李明渊心中早已计划好的一个惊喜。
取完行李,走向接机大厅时,程曦才想起询问接下来的具体行程:“我们是在苏黎世住一晚,还是直接转机?”
李明渊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不急。我们在瑞士会待几天。我有一个朋友很想见见你。”
“见我?”程曦有些惊讶,“你在瑞士的朋友怎么会知道我?”
“因为我对他说,我认识了一位将星辰装进画布里的艺术家,”李明渊温柔地回答,接过程曦手中的行李车,“马提亚·荣格,听说过吗?”
程曦猛地停下脚步,眼睛睁得大大的:“马提亚·荣格?那位被称为‘光影诗人’的马提亚·荣格?你认识他?”
李明渊点头,显然很享受程曦的反应:“我们是老朋友了。在日内瓦读博时,通过一个科学与艺术的跨界项目认识的。他当时就对天文学很着迷,而我则被他的艺术观念深深吸引。我给他看了你的‘星轨系列’作品照片,他非常欣赏,坚持要邀请我们去做客。”
程曦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马提亚·荣格是当代欧洲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对光、空间和感知的探索而闻名全球。他的作品被世界顶级美术馆收藏,艺术评论家称他为“21世纪的透纳”。能见到这位大师本人,对她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荣誉。
“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她半是兴奋半是责怪地问。
“想给你一个惊喜,”李明渊笑着解释,“而且我知道,如果你提前得知,可能会紧张好几个星期。”
程曦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即使是现在,她的心跳已经开始加速,手心微微出汗。
一辆低调但舒适的奔驰旅行车来接他们。车子驶出机场,不是朝苏黎世市中心,而是沿着苏黎世湖向东南方向行驶。湖光山色逐渐展开,瑞士特有的整洁与宁静扑面而来。
约一小时后,车子开始爬坡,驶入一个名为“埃伯里根”的小镇。这里仿佛明信片中的风景——传统的木结构房屋点缀在山坡上,远处阿尔卑斯山雪峰隐约可见,湖光在阳光下闪烁如钻石。
车子最终在一扇不起眼的木门前停下。门外看起来朴素无华,但当司机按下门铃后,木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景象让程曦屏住了呼吸。
门内是一个极简风格的现代庭院,一栋玻璃和钢材结构的房子巧妙地建在坡地上,几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最令人惊叹的是,从这里的视野可以俯瞰整个苏黎世湖和对岸的雪山,风景如画卷般展开。
一位身着舒适亚麻衬衫和长裤的老人从屋内走出。他满头银发,留着精心修剪的短须,眼神锐利而充满活力,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至少十岁。
“明渊!”老人张开双臂,用带德语口音的英语热情招呼,“好久不见!”
“马提亚!”李明渊上前与老人拥抱,“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然后荣格转向程曦,握住她的双手,深邃的眼睛仔细端详着她的脸:“这就是那位捕捉星光的女士。程曦,我终于见到你了。明渊在邮件中对你的作品赞不绝口,现在看来他丝毫没有夸张。”
程曦感到脸颊发热:“荣格先生,这是莫大的荣誉。我是您作品的忠实仰慕者。”
“请叫我马提亚,”老人微笑道,“艺术家之间没有‘先生’,只有同行之间的对话。来吧,进来吧,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听你们在法国的经历了。”
荣格的住宅内部与外部的简约风格一脉相承,但处处透露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高挑的客厅几乎完全由玻璃构成,将湖光山色引入室内。家具设计现代而舒适,墙上挂着几幅大型抽象画作,程曦认出那是荣格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最吸引程曦注意的是空间中光线的变化。荣格显然精心设计了天窗和反射面,让自然光在不同时间以不同角度洒入室内,创造出不断变化的光影效果。
“你的家简直是一件活的艺术品,”程曦情不自禁地赞叹。
荣格满意地微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光线是它的节奏和旋律。我一直认为,建筑师应该是光的诗人。喝点茶?我有上好的大吉岭。”
他们坐在面向湖泊的露台上,李明渊讲述了尚蒂伊之行的经历。荣格听得十分专注,特别是对路易十六天文笔记的部分表现出极大兴趣。
“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荣格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人们总是将它们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源于同一种人类冲动——对世界的惊奇与探索。”
程曦点头赞同:“我在创作时也感受到这一点。科学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艺术则提供了另一种。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正是!”荣格兴奋地拍了一下膝盖,“告诉我,程曦,你如何看待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在你的星轨系列中,我注意到你使用了大量蓝紫色调,但又不乏温暖的金色点缀。”
这个问题开启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对话。他们从色彩理论谈到宇宙射线,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谈到现代天体物理学,从水墨画的留白谈到宇宙暗物质。李明渊时而加入讨论,提供科学视角,时而安静地倾听两位艺术家的思想交流。
程曦发现自己前所未有地畅所欲言。荣格不仅是一位大师,更是一位难得的知音,能够理解她作品中最细微的意图和尝试。
傍晚时分,荣格带他们参观他的工作室。那是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位于主宅下方,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入北向光线。墙上挂满了正在进行中的作品,桌上摆放着各种颜料和工具。
最令程曦惊讶的是工作室一角的天文望远镜和一堆科学书籍。
“我每晚都会观星,”荣格解释道,“这些遥远的光点总是给我带来新的灵感。你知道吗,我们看到的星光很多是数百万年前发出的,当我们凝视星空,实际上是在仰望过去。”
程曦走到一幅几乎完成的大幅画作前。画面主体是深蓝色的宇宙背景,上面有无数光点和旋涡,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央一道金色的光芒,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这是...”她轻声问。
“灵感来自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传回的第一批照片,”荣格站到她身边,“但我试图表现的不仅仅是星云的外观,更是那种...时空的深度和神秘。我称之为‘光之记忆’。”
程曦被深深震撼了。画面中既有科学的精确性,又有诗意的表达,完美诠释了荣格所说的“光的记忆”。
晚餐时,荣格亲自下厨准备了简单的瑞士传统菜肴。餐桌上继续着白天的对话,但更多了几分轻松和亲密。
“你们知道吗,”荣格品尝着白葡萄酒,眼神变得深远,“我最欣赏你们‘微光计划’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或科学教育,更是关于希望。每个孩子都需要知道,他们内心都有一束光,可以照亮自己的道路,也可能照亮他人的。”
程曦感到眼眶湿润:“这正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天文学家或艺术家,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独特光芒。”
李明渊补充道:“而且在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跨文化的理解。星空是人类共同遗产,艺术是人类共同语言。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搭建桥梁而非高墙。”
荣格点头赞许:“说得太好了。告诉我,你们需要什么帮助?不仅仅是资金上的。”
程曦和李明渊交换了一个眼神。后者谨慎地回答:“我们需要更多国际性的关注和支持。如果‘微光计划’只局限于一个国家,就失去了它的一部分意义。”
荣格思考片刻,然后眼睛亮了起来:“这样吧,明年春天,我在柏林的画廊有个展。我可以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展示‘微光计划’和参与项目的孩子们的作品。开幕式上会有全球各地的收藏家、评论家和媒体。”
程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马提亚·荣格的个展是国际艺术界的盛事,能在这样的展览中有一席之地,对任何艺术家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更不用说对一个教育项目了。
“这...这太慷慨了,”她最终说道,“但我们怎么能占用您的个展空间呢?”
荣格挥手表示不在意:“首先,你们的作品值得被看到。其次,这完全符合展览主题——‘边界与连接’。最后,”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这也是个自私的决定。我相信你们的项目会给展览增添深度和意义,让评论家有更多可写的内容。”
晚餐后,荣格带他们到室外观星。山区的夜空清澈如洗,银河横跨天际,繁星密布,几乎令人窒息。
荣格调整着他的望远镜:“来看土星吧,今晚它的环特别清晰。”
程曦通过目镜望去,那颗带着优雅光环的星球清晰可见,美得令人窒息。她感到李明渊站到她身后,温暖的手轻轻放在她肩上。
“无论看多少次,都如此震撼,”她轻声说。
“因为它是真实的,”荣格说,“不是想象,不是描绘,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在太空中运行了数十亿年。这种真实感与美感的结合,正是科学和艺术共同追求的目标。”
那一晚,程曦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月光透过精心设计的天窗洒入客房,在墙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她回想这一天的对话和经历,感到自己的艺术观念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第二天早晨,程曦早早起床,发现荣格已经在露台上素描。她犹豫是否要打扰,但荣格已经看到了她,热情地招手邀请她加入。
“我每天早晨都会画一些速写,”荣格解释道,“不为了完成作品,只是为了保持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就像音乐家的每日练习一样。”
程曦回房间取来自己的素描本。两人并肩坐着,各自描绘眼前的湖光山色,偶尔交流几句对光线或构图的看法。这种无声的默契让程曦感到自己真正被当作同行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位访客或学生。
上午,荣格提出要看程曦更多的作品。她有些紧张地展示了自己素描本中的内容和一些手机中存储的作品照片。荣格看得非常仔细,时而提问,时而点头。
“你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他最终评价道,“但我最欣赏的是你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很多艺术家只注重技巧或概念,但你两者兼具,而且还有一颗敏感的心。”
他指着一幅程曦以星座为主题的水彩画:“看这里,你不仅描绘了星星的位置,还捕捉到了那种...宇宙的孤独与壮美并存的感觉。这是很难得的。”
程曦感到这些认可的话语直抵心灵深处。作为一个相对不知名的艺术家,她常常怀疑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价值。来自马提亚·荣格这样的肯定,对她而言意味着整个世界。
下午,荣格意外地提出一个建议:“程曦,你想不想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我们可以共同创作一件作品,在柏林展览中展出,销售收入全部捐赠给‘微光计划’。”
程曦震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与马提亚·荣格合作?这是无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机会。
“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她最终诚实地说,“我当然愿意,但担心自己不足以与您合作。”
荣格朗声大笑:“艺术没有‘足以’或‘不足’。只有真诚的表达和对话。我相信我们的对话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于是,他们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度过,讨论可能的合作形式。最终决定以“对话”为主题——两人将分别创作一幅作品,然后交换,每人在对方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话。
程曦开始创作一幅以宇宙为背景的作品,使用深蓝和紫色调,点缀银箔以代表星辰。而荣格则创作了一幅以光线为主题的作品,金色和白色在画布上交织流动。
然后他们交换画作。程曦在荣格的光线作品中添加了微小的星座图案,仿佛光线中隐藏着宇宙密码。荣格则在程曦的宇宙背景上添加了一道金色的光弧,如同穿越时空的彗星。
最终的作品出乎意料地和谐而有力,既有程曦的细腻诗意,又有荣格的磅礴大气,完美融合了两种风格和视角。
“看,”荣格满意地站在完成的作品前,“这就是对话的力量。它超越了单个人的视角,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李明渊一直在旁边安静观察,此时走上前来:“这就像科学合作。每个研究者带来自己的专长,共同发现一个人无法达到的真理。”
傍晚时分,他们不得不告别了。荣格拥抱程曦时在她耳边轻声说:“继续创作,程曦。你有着独特的声音,世界需要听到它。”
回苏黎世的路上,程曦一直沉默着,消化着这段经历的深度和意义。李明渊体贴地没有打扰她的沉思。
直到飞机起飞,穿越云层,程曦才开口:“谢谢你,明渊。这个惊喜...改变了一切。”
李明渊握住她的手:“不,谢谢你自己。是你的才华和热情赢得了马提亚的尊重。我只是搭建了桥梁,但走过它的是你。”
程曦望向舷窗外,夕阳将云海染成金红色。她想起荣格的话——“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她意识到,通过这些经历和对话,她正在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家,也是作为一个人。
“回中国后,我想立即开始‘微光计划’的准备工作,”她说,眼中闪烁着新的决心,“不仅仅是组织活动,还要创作一系列新作品,真正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李明渊微笑:“我会全力支持你。记得吗?微光汇聚...”
“爱是核心,”程曦接上,回报以微笑。
飞机在云层上方平稳飞行,下方是逐渐暗去的欧洲大陆,而上方的星空开始显现。程曦感到自己内心某种新的东西正在苏醒——一种更加自信、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她取出素描本,开始勾勒新的构思。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星空,而是试图表现光与时间的关系,表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表现连接与孤独的悖论。
笔在纸上滑动,思路如泉水般涌出。程曦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她的艺术之旅的新开始,她与李明渊关系的新开始,“微光计划”的新开始。
而前方,还有整片星空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