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执戟战红楼 > 第561章 各自出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月初十 酉时

一支由三百骑兵、七百步卒组成的一千人的步骑混合队伍在前,领头的两骑头戴黑盔身着黑甲,甲后披着黑色披风,

左边的那人看上去三十四五上下,留着短须,样貌普通,名叫谭骧,早年间拜入四象门,擅使一杆大刀,可开三石硬弓,谭骧祖籍太原,多年没回去了,因此,毛遂自荐。

右边的那骑较为年轻,约莫十九左右,模样不算多英俊,有一股子沉稳劲儿,右手倒提一柄陌刀,此人正是随贾芸前往太原的贾琮。

“谭大哥,太原什么样?”贾琮有点好奇。

谭骧陷入回忆,半晌后回了句,“太原很好,我也好多年没回去了!”

贾琮回头看了看后面的马车,发现没什么异常,又转过身看着前面,继续不紧不慢的驱马走着。

贾芸坐在缓缓前行的马车里,车内布置得颇为舒适,柔软的垫子让他能够惬意地靠坐。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的缝隙,洒落在车内,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他小心翼翼地将堂兄贾琏相赠的宋朝范宽《溪山行旅图》展开,这幅画如同一块磁石,瞬间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画卷之上,一座巍峨的高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那磅礴的气势仿佛要冲破画面扑面而来。

山峰的轮廓刚硬而清晰,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顶云雾缭绕,给这雄伟的山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贾芸不禁微微眯起眼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云雾之中,感受着山间的清新与空灵。

山腰间,几棵苍松翠柏傲立其中,它们的枝干粗壮而扭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松针如针般细密,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

贾芸伸出手,轻轻触碰着画面,仿佛能感受到那松树粗糙的树皮。

他的手指顺着树干的纹理慢慢移动,“真是好手法,竟能将这松树的神韵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贾芸震惊的感叹着。

只见那画中,山脚下,一条蜿蜒的小路曲折延伸,一队行旅之人正缓缓前行。他们挑着担子,牵着马匹,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坚定的神情。

贾芸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这些行旅之人,仿佛能听到他们沉重的脚步声和马匹的嘶鸣声。

他想象着自己也成为了这行旅队伍中的一员,在这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为了生活而奔波。

画卷的右下角,一条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在石头间跳跃、飞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溪边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

贾芸看着这灵动的溪流,心中涌起一股宁静与平和。他仿佛能感受到溪水的清凉,洗去了他心中的疲惫和烦恼。

贾芸沉浸在这幅画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此时,他不禁想起了堂兄贾琏和堂嫂的慷慨相赠。

今日末时许,贾琏前来送行,不仅带来了这幅珍贵的《溪山行旅图》,堂嫂还塞给了他一万两的银票。

那银票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更让他感受到了这份情谊的厚重,耳边听着兄嫂说着的穷家富路,手头上有些钱,胆气也壮几分,让贾芸心里中十分感激。

而贾赦,作为贾家族长,更是大气。

他给了足够一千精锐两个月行军的粮草,还拿出十万两银票交到贾芸手中。

当时,贾赦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芸儿,此番前往太原任太守,要好好干,莫要丢了咱们贾家的脸面。”

贾芸看着贾赦那信任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郑重地点了点头。

想到这里,贾芸的眼眶微微泛红。他深知,此番前往太原任太守,不知何时才能回京。

但贾赦和贾琏父子两人的这份恩情,他定要铭记在心。他暗暗发誓,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等自己在太原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让贾家因他而更加荣耀。

他将画卷轻轻卷起,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里,仿佛那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份无比珍贵的情谊。

他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眼神变得坚定而明亮。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贾家的期望,也承载着这份厚重的恩情。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要在太原好好努力,不辜负贾赦和贾琏父子的信任。

马车依旧在前行,车轮滚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贾芸透过车窗,望着车外渐渐远去的京城,心中充满了不舍。

但他更明白,前方的路正等待着他去开拓,去奋斗!

………

与此同时,在那悠悠的运河之上,一艘贾家商船正悠然前行。

船身随着水流有节奏地晃动,发出轻柔的声响。

客舱内,贾兰正全神贯注地临摹着琏二叔贾琏送给他的苏轼《赤壁赋》和《寒食帖》。

他身姿端正,眼神专注,手中的兔毫在宣纸上缓缓游走,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与执着。

而一旁的贾环,今年十八岁,生性跳脱好动。

他百无聊赖地在客舱里走来走去,时不时探头看看窗外的运河,又时不时瞅瞅贾兰。

看着比自己小一岁却像个小大人般沉浸在字帖中的贾兰,贾环终于忍不住了,撇了撇嘴,说道:“我说兰哥儿,你就不能歇会儿吗?

整天就知道对着这字帖写写画画,有啥意思啊?这运河风光多好,你也不看看,跟个小老头一样!”

贾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微笑着看了看贾环,说道:“环三叔,这东坡先生的字帖可是难得的珍品,

侄儿我得好好临摹学习。而且,这其中的韵味和意境,越品越有滋味呢!”

贾环不屑地哼了一声,双手抱在胸前,说道:“什么韵味意境,我不懂!

我就觉得这在运河上坐着就够闷的了,你还一直写这些,更没意思了!”

贾兰放下毛笔,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潺潺流淌的运河水,说道:“环三叔,侄儿此番前往福州任太守,责任重大。

这字帖是琏二叔所赠,还有婶婶给的一万两银票,以及大祖父给的十万两银票,这都是贾家对侄儿的期望和信任啊!

临行前,祖父也谆谆教导我,要我好好为官,造福百姓。侄儿深感压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辜负他们的一番心意。”

贾环听了,脸上的不屑之色稍微收敛了一些,挠了挠头,说道:“哟,没想到你小子还挺有想法。不过,有姑父帮忙,你怕啥呀?”

贾兰转过身,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姑祖父虽然会帮忙,但侄儿也不能完全依赖他。

这福州太守之位,是侄儿施展抱负的机会,也是对侄儿能力的考验。侄儿心里还是不免紧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贾兰走到桌子前,拿起那一万两银票和十万两银票,轻轻抚摸着,说道:“环三叔,你看这银票,每一张都沉甸甸的,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钱财,更是贾家的恩情。侄儿想着,等日后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好好光耀我贾家门楣!”

贾环看着贾兰那认真的模样,心中也不由得有些触动。他走到贾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行吧,兰哥儿,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心思倒挺重。不过,你也别太有压力,有三叔帮你!”

贾兰感激地看了看贾环,说道:“谢谢环三叔的安慰。侄儿会努力的。而且,这一路有环三叔和三百家丁、丫鬟陪着,侄儿心里也踏实些。”

这时,一阵河风吹进客舱,吹起了桌上的字帖。贾兰连忙上前,轻轻按住,说道:“这字帖可不能被吹坏了,这可是琏二叔的一番心意。”他重新坐回桌前,拿起毛笔,继续临摹起来。

贾环看着贾兰那专注的样子,心中暗自感叹:这贾兰虽年纪小,却有如此的志向和毅力,日后说不定真能有一番作为。

他在客舱里找了个位置坐下,不再打扰贾兰,而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运河,思绪也渐渐飘远。

贾兰一边临摹,一边回想起临行前贾政的教导。贾政语重心长地说:“兰儿,此番前往福州任太守,要清正廉洁,造福百姓。

不可辜负了贾家的名声!”贾兰当时郑重地点了点头,把这些话都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