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 第128章 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春的余晖漫过养心殿的窗棂,将金砖地映得暖融融的。

陆锦棠刚把普惠园新收的药材账册和各州药局的月报呈上去,皇上翻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指尖在“凉州药局盈余购粮三石”处停了停,忽然笑了。

“你看这些字,”他把账册推给陆锦棠,“去年还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笔迹,如今竟也有了几分章法。小石头算的这个'三石粮',比督察院的弹劾奏章看着舒心。”

陆锦棠望着账册上熟悉的字迹,想起那孩子在沙盘里反复练习“谷”字的模样。那时他总把“谷”字的撇捺写得太长,像要把田地都撑破似的。

“孩子们如今在普惠园学算术,先算药钱,再算口粮,倒比先生教的'粒粒皆辛苦'更实在。”

皇上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御花园里渐沉的暮色。

太液池的红鲤不知躲去了哪里,水面静得像块玉,倒映着天边的霞光。

“药局能救急,普惠园能育人,可百姓最要紧的,还是那口吃的。”

他的声音轻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怅然,“前几日看江南的奏报,去年涝了三县,今年又旱了两州,流民往京畿涌,沿途饿死的......”

话没说完,却让陆锦棠心头一沉。

他想起去普惠园时,总见孩子们把麦饼掰得碎碎的,说是“留着给更饿的人”。那些从灾区送来的孤儿,夜里常做噩梦,哭喊着“娘,我饿”。

“陛下,”陆锦棠低声道,“臣去灾区查过,不是地里长不出粮食,是许多良田都被豪强占了,流民只能在荒坡上种些杂粮,风一吹就绝收。”

皇上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那盆新抽穗的稻禾上——那是江南新贡的稻种,穗子沉甸甸的,泛着青金色。

“你还记得先皇时的均田令吗?”他忽然问,“那时规定丁男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还田。虽然后来废弛了,可那会儿,百姓的米缸是满的。”

陆锦棠一怔。

均田令,那是十几年前的旧法了,后来因权贵兼并、战乱频繁,早就名存实亡。他没想到皇上会突然提起这个。

“普惠园的孩子认得字了,药局能治病了,可要是没粮吃,这些都站不住脚。”皇上拿起那株稻禾,指尖抚过饱满的稻粒.

“杨明汐懂农事,你熟悉吏治,你们夫妇二人,能不能把这均田令捡起来?先从受灾的州县试起,查清楚哪些田是被强占的,哪些是抛荒的,给流民分下去,教他们耕种。”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股恳切:“朕不要南陵国的百姓喊朕'万岁',朕要他们能吃饱饭,能在自己的地里种出粮食,能看着自家孩子像普惠园的娃娃那样,不用再饿肚子。”

陆锦棠望着皇上鬓边的白发,忽然想起刚入仕时,他还是位锐意改革的青年君主,为了查贪腐案,曾三天三夜不睡。

这些年,他拔了毒草,护了新苗,如今终于要动最根本的土地了。

“臣领旨。”陆锦棠屈膝行礼,朝服的下摆扫过地砖,发出轻微的声响,“只是均田牵扯甚广,豪强贵族定会阻挠,需得一步一步来。先让阿汐在普惠园辟出试验田,教孩子们种稻子、算收成,再让地方官摸清田亩底数,待秋收后,先在江南试点。”

皇上把稻禾递给他,稻穗上的细芒蹭着他的指尖,有些痒。

“朕知道难。就像当年推惠民药局,谁不说是'妇人之仁'?可你看如今,西北军镇的兵卒都知道,药局的甘草比金疮药还管用。”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南陵的地界上画了个圈,“粮食是根,比药材更金贵。把根扎深了,别说普惠园、药局,就是这江山,也稳当。”

陆锦棠握着那株稻禾,忽然觉得沉甸甸的。

他仿佛看见南陵的荒坡上长出了新苗,流民在田埂上欢笑,孩子们捧着新收的稻谷,在普惠园的晒谷场上数着“一、二、三”。

“陛下,”他抬头时,眼里映着窗外的霞光,“明年此时,臣定让南陵国的流民,都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皇上笑了,挥手让他退下。

陆锦棠走出养心殿时,暮春的风卷着花香吹来,怀里的稻禾散发着青涩的气息。他知道,前路比推药局、办普惠园更难,但就像皇上说的,粮食是根,只要根扎下去了,总有枝繁叶茂的那天。

远处的普惠园里,传来孩子们唱的童谣,含糊不清,却透着快活。

陆锦棠握紧稻禾,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他要赶紧回家,和阿汐一起,把这均田的法子,细细地盘算起来。

南陵国的盛世就快来了。

^%

暮春的风卷着最后一丝料峭,掠过京城陆府的青瓦飞檐。

书房内,陆锦棠刚从宫中回来,藏青色的官袍下摆还沾着些微尘土,他却顾不上拂拭,只将一份明黄卷轴轻轻放在案上,对着正在灯下核对种苗名册的杨明汐沉声道:“阿汐,陛下的意思,定了。”

杨明汐握着毛笔的手一顿,狼毫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墨点。她抬起头,烛光映着她清澈的眼眸,里面没有太多意外,只有了然后的凝重:“江南?”

“是。”陆锦棠走到她身边,伸手揉了揉眉心,素来挺直的肩背此刻竟有些松弛,“陛下说,江南遭了两年水灾,土地抛荒严重,流民聚集,是推行均田的最好试点,而且那边田地肥沃,只要把握好时机,是很容易出结果的,就是水灾有点难控,还有就是乡绅豪杰,也最是难啃的骨头。”

“水怕什么?你忘记了我们那里,江南人家称为'鱼米之乡',把运河修通了,既可以排水,还可以运送东西!“杨明汐笑呵呵的站起来,看着陆锦棠疲惫的样子,伸手扶上了他的额头,慢慢的推揉着。

“也是,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这个肯定现在不是时机,但是修河道还是要修的,我会找个时机和皇帝提一下。”陆锦棠伸手抱住杨明汐的腰,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好好的放松一下。

“嗯,还可以考虑军队,他们现在暂时没有太大的战争,也可以用一下,还可以缓解他们的粮食用度!”

陆锦棠点头,俯身看着案上的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类作物的出芽率,杨明汐娟秀的字迹旁还画着小小的示意图,哪批稻种的根须更健壮,哪样豆种的抗涝性更好,一目了然。

“你早就准备好了?”陆锦棠的声音柔和下来,指尖轻轻点在“江南贡稻新种”那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