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 第171章 风雨共护禾苗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灌的水流过籍田垄沟时,距君臣共耕已过了月余。田埂边的柳枝已抽成嫩绿的长条,风一吹便拂过秧苗顶端。

——那些春日里亲手插下的嫩秧,如今已长到半尺高,叶片舒展,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绿光,像一片铺在田垄间的绿毯。

杨明汐和陆锦棠几乎每隔三日就会来籍田查看。

这日清晨,两人刚走到田边,就见李修远蹲在垄沟旁,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农桑辑要》,眉头皱得紧紧的。他身前的几株秧苗叶片上,沾着些白色的小点,像是霜打后的痕迹,却比霜痕更密。

“李大人,怎么了?”杨明汐走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带白点的叶片,指尖沾到一丝黏腻的汁液。

李修远抬头,脸上满是焦急:“杨大人,你看这秧苗,不知怎的就长了这些白点,我翻了农书,说是‘粉蚜’,专吸禾苗的汁液,若不除,用不了几日就会传遍整片籍田。”

他说着,指了指农书上的图注,“书上说要用草木灰水喷洒,可我昨日试了,效果却不好,你看……”

顺着他指的方向,杨明汐果然见几株喷过草木灰水的秧苗,白点虽淡了些,叶片却有些发蔫。

她沉吟片刻,忽然想起去年在西北时,老农应对粉蚜的法子:“李大人,草木灰水需得掺些苦楝叶汁才管用。苦楝叶有毒性,却不伤禾苗,还能黏住粉蚜的翅膀,让它们爬不动。只是苦楝叶要现摘现煮,还得滤去残渣,不然会堵了禾苗的叶心。”

“苦楝叶?”李修远眼睛一亮,“城外的护城河边就有苦楝树!我这就派人去摘!”他说着就要起身,却被陆锦棠按住胳膊。

“李大人别急。”陆锦棠蹲下身,仔细查看了几垄秧苗的虫害情况,“西边这三垄虫害重些,东边的还好。我们分个工:你带人手摘苦楝叶、煮汁液;我去调些竹制的洒水壶——普通水桶洒水太粗,容易冲倒禾苗;杨大人去通知其他官员,今日休沐,若有空就来帮忙,人多些,能尽快把药液都喷完。”

李修远连连点头,揣着农书就往城外跑,脚步比往日朝堂上赶奏疏时还急。

杨明汐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笑:“没想到李大人如今对农事这般上心,倒比当年编《礼部志》还认真。”

陆锦棠也笑:“那日他手心磨破了还不肯歇,说‘握过锄头才知粮贵’,想来是真把这籍田的禾苗放在心上了。”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赵烈带着十几个身着短打的士兵,推着几辆装着木桶的板车过来。他老远就喊:“杨大人、陆大人!我听说籍田要春灌,特意带了营里的弟兄来帮忙——这些木桶都是新做的,装水快,还不洒!”

赵烈说着,跳下车掀起木桶盖,里面衬着一层油纸,果然滴水不漏。他身后的士兵们也不含糊,撸起袖子就往垄沟边搬木桶,有的还拿起木瓢,小心地往干旱些的田垄里舀水,动作比上次翻田时细致了许多——上次插错秧苗被打趣后,赵烈特意让营里的老农教过,如今舀水时都顺着垄沟边缘,生怕冲坏了禾苗的根系。

“赵大人来得正好,”陆锦棠把粉蚜的事跟他说了,“一会儿要喷苦楝叶汁,你的弟兄们力气大,正好帮忙抬药液桶。”

赵烈一拍胸脯:“没问题!别说抬桶,就是让弟兄们蹲下来捉虫,都成!”

没过多久,王砚也来了。他没穿官服,只着一身青布衫,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支毛笔和一叠纸。

见众人忙着准备药液,他也不闲着,走到田垄边,一边观察秧苗长势,一边在纸上记录:“东边垄沟水深三寸,禾苗长势好;西边垄沟有粉蚜,已准备苦楝叶汁;南头两垄略旱,需多灌半桶水……”

杨明汐路过时瞥见他的记录,字迹工整,还画了简单的田垄图,标注得清清楚楚。她忍不住问:“王御史,你这是在做什么?”

王砚抬头,脸上少了往日的疏离,多了几分认真:“我想把籍田的日常情况都记下来,日后整理成奏疏。之前写奏疏总凭听闻,如今亲眼看了才知,哪一垄缺水、哪一片生虫,都得及时处置,半点马虎不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想建议陛下,让各州县都派农吏来籍田学习,把这些护苗的法子传到下面去。”

杨明汐心中一动——这正是她和陆锦棠想提的建议,没想到王砚竟先想到了。她笑着点头:“王御史这奏疏,定能帮上大忙。”

日头升到半空时,苦楝叶汁终于煮好了。

墨绿色的汁液装在竹壶里,散发着淡淡的苦香。萧承煦不知何时也来了,他没惊动众人,只接过赵烈递来的竹壶,走到虫害最重的垄沟边,学着杨明汐之前教的样子,手腕轻转,将汁液均匀地洒在秧苗叶片上。白色的粉蚜一沾到汁液,立刻就不动了,蜷成小小的白点。

“陛下!”官员们见了,连忙躬身行礼,萧承煦摆了摆手,目光落在王砚的记录纸上:“王御史这记录做得细致,正好给各州县做范本。”

他说着,又看向李修远,“李大人,苦楝叶汁的法子,你要记牢,回头教给来学习的农吏,让他们也会用。”

李修远连忙应下,手里的农书早已画满了批注,连煮汁的火候、浓度都标得明明白白。

赵烈的士兵们分成几队,一人抬壶、一人扶垄,动作麻利地喷洒药液;王砚则跟在后面,记录每垄喷洒的时间和效果;李修远时不时停下来,教士兵们如何避开禾苗叶心,免得汁液积在里面烂了苗;杨明汐和陆锦棠则沿着田埂巡查,哪里有漏喷的,哪里的秧苗有异样,都一一记下,及时处置。

正午的日头有些烈,萧承煦额角渗了汗,却没歇着。他走到一处略旱的田垄,见一个老士兵正弯腰用瓢舀水,动作有些慢,便接过瓢,帮着往垄沟里灌。

老士兵愣了愣,刚要行礼,萧承煦却笑道:“你我今日都是护苗的,不用多礼。这水得灌到垄沟满,禾苗的根才能吸到水,你看……”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把瓢贴在垄沟边,水流缓缓漫过土埂,刚好浸湿禾苗的根系,却没冲倒一株秧苗。

老士兵看得连连点头,学着他的样子灌起来,速度快了不少。

田埂边渐渐围了些附近的百姓。

一开始大家只是远远看着,见陛下和官员们都挽着裤脚,踩着泥水忙前忙后,有的还沾了一身草木灰,却没一个人摆架子,渐渐就有人上前搭话。

“杨大人,俺家田里也长了粉蚜,能借您这苦楝叶汁用用不?”一个老农攥着草帽,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杨明汐立刻点头:“当然可以!一会儿我们喷完籍田,就把剩下的药液给您送去,再教您怎么煮。您要是摘苦楝叶不方便,让赵大人的弟兄们帮您摘!”

赵烈立刻接话:“老丈放心!今日喷完籍田,俺们就去村外摘苦楝叶,谁家要,都能来领!”

老农喜得眉开眼笑,转身就往村里跑,嘴里喊着:“乡亲们,快去籍田学除虫的法子,陛下和大人都帮咱们呢!”

没一会儿,村里就来了不少百姓,有的扛着锄头来帮忙松土,有的提着篮子来送茶水,还有的妇女带着针线,见官员们的粗布衫磨破了,就坐在田埂边帮着缝补。

籍田里的吆喝声、说笑声混着水流声,比春日里的耕种更热闹,却多了几分不分君臣、不分官民的亲近。

夕阳西下时,药液终于喷洒完毕。整片籍田的禾苗上,都覆了一层淡淡的墨绿色,粉蚜几乎看不见了。

官员们坐在田埂上歇脚,手里捧着百姓送来的粗瓷碗,喝着温热的大麦茶,看着眼前的绿苗在晚风里轻轻晃动,没人再提朝堂上的规矩,只聊着眼下的禾苗、日后的灌溉,还有秋收时的盼头。

李修远摸了摸怀里的农书,笑着说:“等秋收了,我要把这籍田的稻谷留些做种,明年接着种。”

赵烈拍着腿:“明年春耕,俺还带弟兄们来帮忙!不光帮籍田,还要帮村里的百姓,让大家都有好收成!”

王砚翻开记录纸,笔尖在纸上顿了顿:“我这奏疏,得加上一条——让各州县都设‘农话会’,每月让农吏和百姓聚一次,聊聊种田的法子,这样好经验才能传得快。”

萧承煦看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脸上露出笑意。

他望向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与籍田的绿苗、天边的晚霞连在一起,像一幅最鲜活的民生图。他忽然开口:“待秋收时,我们还来籍田,君臣百姓一起割稻子,尝尝这亲手种的米,看看南陵的田,到底能结出多少粮。”

晚风拂过,禾苗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应和他的话。

杨明汐和陆锦棠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春日里埋下的不仅是秧苗,更是上下一心的信任;如今护着的不仅是禾苗,更是南陵国安稳的根基。

待秋日稻浪翻滚时,这籍田的新绿,定会变成满仓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