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 楚门低声重复,目光下意识地扫过会场,仿佛在寻找某个潜在的影子。
“是的,对手。” 叶戈若夫的声音压得更低,拉着对方来到宴会厅一角,比划道,“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领土庞大、军力强盛、且正将其影响力急剧向外扩张的红色帝国。
我想,您明白我指的是谁。”
楚门沉默了片刻,缓缓点头。
波茨坦会议即将召开,他虽然没跟钢铁之人打过交道,但作为强硬派的他打心眼里就对毛熊的扩张野心有所警惕。
他的脑海里虽然尚未形成清晰连贯的战略应对思路,但叶戈若夫这番话无疑已经打动了他。
叶戈若夫继续灌输着早已精心准备好的说辞,这些话术完美契合了白鹰军工复合体以及部分鹰牌战略家的需求:
“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军事订单的减少,这是事实。
但合众国的安全和全球领导地位,需要一个新的、清晰的战略聚焦点。
一个能够凝聚盟友、需要持续投入、并确保我国工业和技术优势长期存在的‘挑战’。”
“而毛熊,毫无疑问,是最符合逻辑的选择。这并非主动寻求对抗,而是……未雨绸缪,基于现实政治的冷静判断。”
楚门陷入沉思。
叶戈若夫的话,为他混乱的思绪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框架。
将战略重心转向遏制毛熊,不仅能解决国内军工转型的压力,更能为白鹰的全球领导地位提供一个明确的坐标。
看到楚门意动,叶戈若夫话锋一转,开始为南洋的战略行动铺垫合法性:
“然而,与这个红色巨人的对抗,主战场必然在欧罗巴。
在遥远的亚洲,尤其是东南亚,我们需要的不是直接投入庞大的地面部队消耗力量,而是强大、可靠、且与我们利益一致的盟友。”
他适时地提到了南洋:
“就像我们那位年轻的朋友,南洋合众国的张弛大统领。
他果断驱逐苏门答腊岛上的鬼子,支持琉球复国运动,甚至在婆罗洲推动‘兰芳’故地的自治……这些行动,看似激进,实则是在为我们清扫旧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构建一道稳固的‘防波堤’。”
“这些地区,传统上是联合王国、尼德兰等国的势力范围,如今由与我们理念相近、且需要依赖我们支持的南洋来发挥影响力,远比我们直接接管要省心省力,也能最大程度避免直接与老欧罗巴盟友产生龃龉。”
“更重要的是,” 叶戈若夫最后抛出了最具诱惑力的一点,“一个强大的、与我们合作的南洋,能够有效遏制红色阵营在东南亚的扩散,从侧翼呼应我们在欧罗巴的主要努力。
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战略投资。”
楚门听得频频点头。
“当然,你说的很有道理。”
叶戈若夫的逻辑清晰而具有说服力,完美解答了他内心的许多困惑,也为他应对国内那些质疑南洋扩张行为的声音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是啊,如果主要对手是毛熊,那么南洋在东南亚的行动,就不再是麻烦,而是宝贵的资产。
“伊万,你的见解总是如此深刻。” 楚门由衷地说道,感觉肩上的压力似乎减轻了一些,至少在某一个方向上,他已经看到了路径。
“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大统领先生。” 叶戈若夫微微躬身,姿态优雅,“新世纪财团,以及我们所代表的德州产业力量,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您和合众国的伟大事业。”
酒杯再次轻轻相碰。
在这场无人知晓的谈话中,南洋未来的战略空间得到了来自白鹰最高层的默许甚至认可。
张弛提前布局埋下的棋子,在罗大统领逝去的这个历史节点,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回报。
远在勃固的张弛,虽然无法亲临现场,但通过跨洋的加密电报,他几乎能实时地知晓这一切。
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但张弛这个穿越者正在努力让其偏向其设计的方向。
-----
中午,小餐厅内,张弛、白宏盛、陈振传、张广松四个人围坐一桌吃饭。
罗大统领去世的消息传过来了,但对南洋这边,影响不大。
仗还得打,日子还得过,一切按部就班。
张弛扒拉两口饭,拿起旁边一份刚送来的经济报告,翻了几页,眉头就皱起来了。
他放下饭碗,看向白宏盛:
“老白,你这步子,还是太保守了啊。”
白宏盛一愣,也放下筷子:
“大统领,这…前四个月的数据,工业产值增速已经很快了,轻工重工都在往上跑,没问题啊。”
“生产端是跑得快,但消费端呢?” 张弛用手指敲了敲报告,“东西生产出来,得有人买啊。老百姓兜里没钱,你生产再多,堆仓库里生锈吗?”
他转头看向正小心翼翼夹鱼肉的张广松:
“广松,你说句实话,咱们内阁底下那些公务员、老师们,想不想涨工资?”
张广松吓了一跳,差点把鱼肉掉桌上,赶紧放下筷子,连连摆手:
“够了够了。大统领,现在这待遇,比战时强太多了,大家都很满意,都很感恩。”
张弛笑了:“骗鬼呢?广松,你这就不实在了。这世界上还有不想涨工资的人?我反正没见过。”
他目光扫过桌上三人,直接抛出了想法:“要我说,货币供给量,还得加大!然后,给所有公务员、教师、还有军警,普涨工资!至少涨一成!”
这话一出,桌上安静了。
张广松有点懵,不知道大统领怎么突然说起涨工资。
陈振传扶了扶眼镜,没说话,像是在心算。
白宏盛脑子转得最快,眼神一亮,似乎抓到了点什么。
张弛没卖关子,直接解释:
“就比方说现在,咱们工业园区里,生产自行车、三轮车、还有那种烧油的,自行车加个小马达的助力车的厂子,不少吧?
但生意怎么样?一般般。”
“为啥?贵啊。普通老百姓买不起。
可你们想想,那些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站讲台的老师,哪个不想买一辆代步?骑车上班,多方便。”
“但他们钱不够啊。没关系,我给他们涨工资。”
他越说越起劲:
“他们拿了钱,去买车。车厂生意好了,要扩大生产,要招更多人。
生产车需要钢铁、需要橡胶轮胎、需要轴承、需要各种零件吧?
这些上游的钢厂、橡胶厂、零件厂的工人,活就多了,赚的钱也就多了。”
“这帮工人手里有钱了,他们干嘛?
也得消费啊!买衣服,买吃的,下馆子,看电影……这钱不就流动起来了吗?
一层带一层,这市场不就热起来了吗?这经济规模,不就起来了吗?”
张弛两手一摊:
“以前咱们用刀乐发工资,不敢这么干。现在咱们自己印南洋元了,只要别瞎印,别太过火,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