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的爱一生只有你 > 第273章 大同小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城乡结合部那略显杂乱的街道上时,这里的早市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新鲜蔬菜的清香与市井的烟火气。

退休职工林芳如往常一样,来早市采购一家人一天的食材。她穿梭在各个摊位间,精心挑选着新鲜的青菜、活蹦乱跳的鱼虾。

在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前,林芳蹲下身子,仔细挑选着色泽鲜艳、表皮光滑的西红柿。挑好后,她直起腰,从斜挎在肩上的钱包里掏出零钱付账。付完钱,她随手将钱包塞回包里,手里掂着装着西红柿的塑料袋,又朝着卖豆制品的摊位走去。

就在林芳专注地挑选豆腐时,一个身影突然从她身后快速闪过。还没等她反应过来,肩膀上传来一阵剧烈的拉扯感,斜挎包被人猛地拽走。

林芳本能地惊呼一声,踉跄着往前冲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等她站稳,抬头只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攥着她的包在人群中狂奔。

“抓小偷!有人抢包了!”林芳声嘶力竭地大喊起来,声音里满是惊恐与愤怒。周围买菜的大爷大妈、摆摊的商贩纷纷将目光投向她,一时间,早市的喧闹声戛然而止,众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住了。

几个热心人立刻反应过来,拔腿朝着抢包的青少年追去。林芳心急如焚,顾不上被拉扯得生疼的肩膀,也跌跌撞撞地跟在后面追。

她的脑海中不断闪过钱包里的东西,那里面不仅有一千多元现金,还有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要是找不回来,补办这些证件不知道要费多少周折。

少年十分灵活,在拥挤的早市人群中左躲右闪,不断变换方向,很快逃进一条小胡同,摆脱了追捕。逃跑途中,他撞倒了摊位上的菜筐,打翻了水桶,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哎,现在这治安是越来越差了,这些抢劫的人太猖獗了,我们老百姓都没安全感了。”一些人无奈地摇着头说道。

接到报警后,余良和同事们迅速来到了现场。

余良看了看四周,这里,低矮的平房与新建的高楼相互交织,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共同生活,本应是一片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却被抢劫案件蒙上了一层阴影。

像这样的抢劫案件,在这个城乡结合部已经发生了多起。据警方统计,近几个月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不仅给居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失,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

余良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调查工作。他们首先对这起抢劫案的受害者林芳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试图从她的描述中找到抢劫者的特征和作案特点。

然而,由于抢劫者选择在人员密集、监控较少的地方作案,且作案时动作迅速,受害者只能提供一些模糊的线索,比如抢劫者是个年轻人,穿着打扮比较随意、对地形好像比较熟悉等。

尽管线索有限,余良并没有气馁。他和同事们调取了案发地周边为数不多的监控视频,一帧一帧地仔细查看。尽管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但他们依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在一段监控视频中发现了几个可疑的身影。这几个年轻人在案发前后出现在现场附近,行为举止鬼鬼祟祟,其中一个与受害者描述的特征相符。

余良和同事们顺着这条线索,对这几个年轻人展开了追踪。他们走访了周边的社区、学校、网吧等场所,向居民和商家打听这几个年轻人的下落。在一个小网吧里,老板认出了监控中的其中一人,说他经常来上网,好像是附近一所中学辍学的学生。

根据网吧老板提供的线索,余良和同事们找到了其中一名嫌疑人的住所。经过蹲守,他们成功抓获了这名嫌疑人。在审讯室里,嫌疑人起初还试图抵赖,但在余良和同事们强大的心理攻势和确凿的证据面前,他最终低下了头,交代了自己参与抢劫的事实。

原来,这是一个由几名辍学青少年组成的抢劫团伙。他们的父母大多出去打工了,平时疏于对他们的管教。这些孩子辍学后,无所事事,便纠集在一起,起初只是小偷小摸,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实施抢劫。

“我叫陈阳,我爸妈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次面,没人管我。在学校里我成绩不好,老是被同学欺负,后来就不想上学了。和这些哥们儿在一起,觉得挺有意思的,开始就是偷点东西,后来发现抢钱来得快,就……”嫌疑人满不在乎地说道,但眼中却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无助。

原来,陈阳六岁那年,父母就拖着行李箱南下,把他留给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母的身影总是模糊的。

奶奶佝偻着背在田里劳作时,他就蹲在田埂边数蚂蚁,数到一百只也等不到那句“乖孩子,吃饭了”。直到某个清晨,他发现奶奶再也没能从那张吱呀作响的木床上起身。

初中开学那天,陈阳独自背着破旧的书包走了十多里路。当教室里的同学纷纷炫耀着父母新买的球鞋时,他下意识把露着脚趾的布鞋往课桌下藏。班主任发现这个总是沉默的学生课本里夹着皱巴巴的汇款单,那是父母每月准时打来的生活费——除了数字,再无其他温度。

初三那年,陈阳的父母终于回家了。但迎接他的不是拥抱,而是父母在房间里激烈的争吵。原来父亲在城里有了新家庭,母亲哭着砸烂了全家福。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他的这个家破碎了。

那天傍晚,陈阳偷偷离开了家,兜里揣着仅有的五十块钱,踏上了开往县城的末班车。

县城网吧闪烁的霓虹成了他的避难所。在那里,他认识了染着蓝发的阿虎等人。阿虎等人递来的香烟、带着他去游戏厅、以及偶尔请客的麻辣烫,都让陈阳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当阿虎说“想赚钱吗?跟我干票大的”时,陈阳望着自己破旧的衣衫,空空的口袋,鬼使神差地点了头。

当他第一次抢劫时,手心不断冒汗,仿佛听见了奶奶临终前的咳嗽声,又像是父母愤怒的斥责,但更多的,是阿虎说“得手后带他去吃大餐”的承诺。狂奔时撞翻的物品、路人的惊呼、被绊倒在地的疼痛,都像慢镜头般刻进他的记忆。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随着抢劫次数越来越多,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麻木。

随着嫌疑人陈阳的交代,其他团伙成员也陆续被警方抓获。经过审讯,这些人的情况和陈阳大同小异。

余良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本应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享受青春的美好时光,却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哎,如何才能预防这种青少年犯罪呢?”余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