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执白旗的不是关宁军,是鞑子兵,大王当速速回避。”
骑着高头大马在一处小山坡上观战兼督战的李自成目眦欲裂,恨不得率领最后的兵马冲上战场和那执白旗的骑兵厮杀,阵前一个将领猛地跪在他的身前,大声呼喝了起来。
所谓回避,不过是逃跑的另一种说辞罢了。
李自成一个激灵,“啊”的一声大叫,立即调转马头开始撤退。
此时的李自成,到底是没有丧失理智,尽管开始撤退,但他还是安排了下达了正确的命令,命令各部且战且退。
“怎会如此?”
逃跑的众人的当中,李岩赫然在列。
但此时的李岩,脸上尽是不可思议的神情,眼睛里满是惊恐和悔恨的眼神。
也就在这个瞬间,李岩的脑子里闪现出一个人影来,那是一个奇怪的年轻人,剃着短发像一个僧人,说的话不是大逆不道就是危言耸听。
眼前的一切,李岩是不敢相信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就发展到了现在这种地步。
太荒谬了!
太离谱了!
太恐怖了!
也太无语了!
李岩记得,此次大战来得很仓促,几乎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前奏。
他记得,这一次是闯王是统帅大军来攻打吴三桂的关宁军的。
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但同时也令他无语,原本率军来京城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忽然反叛了,打出的旗号是闯王在京城拷饷,把吴三桂家族、包括他父亲也给拷了,于是吴三桂怒而反叛。
这件事情,李岩只觉得闯王很冤枉,更觉得吴三桂可耻可恨!
事实是怎么样的?
事实是闯王的确拷饷了,但拷的是那些贪官污吏,拷的是那些不配合的没有势力背景的,根本没有拷吴三桂家族,更没有拷吴三桂的父亲!
这一次大军出征,闯王也没有真的要把吴三桂怎么样,还是想着招降吴三桂的。
只要吴三桂归降,一切都有的商量。
所以,闯王这一次大军出征都把吴三桂的族人和他父亲带上了,此刻正在军中。
吴三桂道听途说,竟然真的反叛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闯王最后一点招降的心思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力攻打,力求将吴三桂歼灭。
不得不承认,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相关联的边军的战斗力是极强的,比他们之前遇到的明军强太多,可以说是两支不同的军队。
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城池的关门口,都异常难打,哪怕是闯王的老卒军队,也是打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死伤一片。
有时候,他们攻破了一个关卡,关宁军一部投降了他们。
有时候,他们被关宁军杀伤甚重,有一部分老卒投了关宁军。
但是,即便如此,包括闯王、他、以及下面的士兵,都相信最终的胜利会是他们,吴三桂和关宁军最终一定会被他们歼灭。
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们和关宁军死斗之时,关外的鞑子兵突然从旁杀出,原本看到了胜利曙光的闯军顿时阵脚大乱,被冲垮了阵型不说,士兵也死了太多,甚至于刘宗敏也受了重伤,狼狈逃回。
现在,更是直接到了事不可为的危险境地,这让李岩他如何敢相信?
他只觉得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就跟做梦一样,完全是处于睡梦当中,飘浮在空中,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
明明他们闯军攻下了北京城,即将坐拥天下,他李岩也将成为开国功臣之一,后续不敢说有国公之位,至少一个子爵之位是稳了的,最差最差也有男爵,也是一个爵位。
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却是从一个失败走到了又一个失败,最后到了眼前的大失败。
李岩不需要太卓绝的眼光就能够看得出来,眼前的大失败之后,他们是守不住京城的!
老卒死伤太多,至少数万,这是闯军的根本,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伤筋动骨的重大损失。
他们闯军的确还有数不清的部队,至少百万众是有的。但是,百万众分散在西北、京师、中原……等地,实际手中可用的精兵已然不超过五万。
如果是平常时期,他们一点事也没有。
如果他们是坐拥天下百年的正统朝廷,他们也不会有问题,他们还可以随时动员地方的武装来勤王。
可惜,他们是刚刚打下京城的地方势力,他们无法动员地方武装,但鞑子兵却近在眼前!
他们的失败之下,鞑子兵根本不会给他们喘息之机,只会在吴三桂的带领下直扑京师。
以他们现在的惨败之师、分散的兵力,根本无法抗衡拥有超十万精兵的鞑子!
所以,他们危在旦夕!
“那个人现在在哪?”
也不怪李岩忽然想到了周飞,实在是周飞当初的话历历在目,早就看到了闯军的今日。
李岩只有悔恨:“早知今日,当日无论如何也该劝住闯王!”
……
此时此刻,位于闯军的对面,鞑子兵的军阵当中,望着兵败如山倒的闯军,被八旗和吴三桂等明军将领簇拥在中心位置的多尔衮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冷峻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然后大手一挥,下令大军压上。
“闯贼已败,给我杀!”
刚刚投降的吴三桂同样脸色一喜,然后命令关宁军全军出击。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完全投降于多尔衮。
不管吴三桂心里面是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他已经完全臣服,从他卖力的动作就看得出来,更可以从他头顶丑陋的金钱鼠尾小辫子看得出来。
是的,吴三桂已经剃发易服了。
整件事情的经过也很简单,面对李自成大军的进攻,关宁军根本抵挡不住,他不得不在大战的时候火急火燎的求助多尔衮,找多尔衮帮忙击败李自成。
对于吴三桂来说,关宁军是他赖以生存的本钱。
有关宁军在,他的荣华富贵就在。
关宁军一旦没了,他吴三桂就彻底沦为草芥了。
屁股坐在哪边,脑袋就往哪边想。
而对于多尔衮来说,吴三桂的求助是天赐良机。
不过,多尔衮也怕吴三桂是假意投降,以此来伏击他们满洲八旗,所以他在吴三桂求助的第一时间没有行动,而是等了一段时间,直到吴三桂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屈膝跪在了他面前,他才最终确信,然后让吴三桂剃发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