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蹄哀明 > 第468章 烛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朕,不是傻子!”

在一声怒喝当中,一件上好的仿哥釉茶盏,在地上摔了个七零八碎。

自万历年间御窑厂因税监苛政而导致窑工暴动以后,官窑已经全面停产,御用的官窑瓷器可以说是碎一件,就少一件。

然而,没有人去心疼地上的茶盏,因为大明皇城深邃的宫中,少年天子的怒火,就犹如他身旁的烛灯一样夺目。

宫人们纷纷跪倒在地,噤若寒蝉。

“圣上息怒!圣上息怒!”

为了防止这些锋利的碎瓷伤了皇上,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膝跪上前,捡拾着地上锋利的碎瓷。

“息怒?!”

几乎被愤怒填满整个躯体的崇祯怒极而笑,抬手将刚刚浏览的奏本掷在王承恩的面前:“王伴伴,你看看,你看看,这上的都是什么奏!”

“奴婢不敢!”

王承恩吓得直接打了一个哆嗦,自魏忠贤开始到现在,朝堂之上一直在清理处置着阉党,各大太监十分畏惧与忌惮。

王承恩一直服侍崇祯,与崇祯有着深厚的主仆情义,在魏忠贤去后,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一直空悬,他虽然是随堂太监,掌管着奏本的出入,但也不敢去看奏本,生怕传出去被扣上一顶太监干政的帽子。

“怎么,连你都不跟朕一条心了?”

崇祯见王承恩没有动,嘴里寒声道:“朕叫你看,你就看!”

皇帝发了话,王承恩只好硬着头皮将奏本捡起来,然而由于崇祯勤俭的缘故,整个屋子的光亮十分暗弱,王承恩又膝跪着去凑近御案上的烛火。

他先是翻看了下提奏的官员签印,发现这个奏本乃是户部尚书毕自严所上,接着他又去翻看其中的内容。

“袁督十七日抵京师城下,臣预先并不知情,兵马数量十八日方知,然其时京师戒严,城门不开,臣与郎中王肇生计无所出,因随钦赏内使才得以出城,与袁督师面议米豆草束自城垛溜下,使发米四百石、豆二百十四、草余束也,二十日继发米、豆各二百石、草两万束,然袁督移营,未寻踪迹,二十日夜方知广渠门之战,趁夜发粮未得延误,二十一日……”

整个奏本当中通篇都是牢骚,王承恩以为崇祯是因此发怒,看过以后才笑着宽慰崇祯:“皇爷,自建奴破关以来,毕尚书忙得不可开交,虽用词孟浪不谨,但也确实为此时操碎了心,上次奴婢见他,见他头大如斗、脸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皇爷不必为此大动肝火。”

“自严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朕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群臣若都是毕尚书这样呕心沥血,便是乖张一些又有何妨,可你看看,其他人又写的是什么?!”

说着,崇祯将桌子上的奏本,一本一本地凑到刻着龙凤纹的烛台前面翻开:“这一本,是礼部侍郎周延儒叫朕请嘉靖皇帝例,斩了已经在狱中的王洽的;这一本,是吏部尚书王永光弹劾韩爌、钱龙锡的;这一本是兵部侍郎弹劾襄城伯李守锜,说他纵京营为盗的。这一本是李守锜为自己辩解,反而说工部贪渎的。”

崇祯就如同一个小孩子一般,将满腔的怒火与委屈一页一页地给王承恩翻看。

“大敌当前,这帮廷臣还在这里相互倾轧、敷衍塞责,昔日魏逆在时,其命,朝夕可传千里、其令,大工刻期而成,难道朕,在他们眼里,反而不及那个阉竖!”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王承恩在地上叩首不止,垂泪道:“自陛下御极以来,内惩权阉,外治贪腐,吏治清明,现在不过纤芥之疾,还请陛下为我大明中兴计,保重龙体。”

“吏治清明?”

崇祯冷笑了起来:“当初诛除魏逆的时候,廷臣也是这般说的,可如今又如何?还不是为了朋党争个你死我活?!”

说着崇祯又从堆叠的奏本当中抽出一个来,“啪”地摔在了桌子上:“建州夷种破关而入已近月余,你且看看,朕委以重任,尽心付托的袁都堂是怎么写的?昨日一小捷、今日一小捷!可捷在哪里?!”

“他许五年之期复辽,如今寸土未收,朕不怪他;建奴破关而入,非是他的御敌之所,朕仍然没有怪他,还让他总L外镇兵马;朕三番提点,他仍教建奴绕过蓟州直薄京师城下,朕亦为他筹措粮草。可他是如何回报朕的?夷种环阅京师他不战,扎驻皇家林苑他亦顿兵不前,朕几次催进,他反而接连奏请入城。”

“这不是将朕当傻子么?!”

崇祯越说越气,将桌子拍得震天响:“难道非得叫建奴入了京师,让那大鞑子坐在朕的位置上,他才肯甘心麽?!依朕看,他果如温体仁和那马房的杨太监所说,已经暗中与建奴勾连了起来!”

在继之前的王姓太监以后,白天的时候奴酋皇太极又将一杨姓太监给遣送了回来,并且带了一封书信。

其言称要效之前辽、金、元旧例,双方划黄河而治,说甚么“倘谓我国小,不宜称皇帝。古之大辽、金、大元,俱由小国而成为皇帝矣,亦曾禁用其称皇帝耶!而且尔朱太祖,原系僧人,赖天眷佑,起为皇帝也。岂有一姓人登皇帝位,永世不移之理乎?”

当时就把崇祯给气的够呛,此外那杨姓太监还说他回来时曾听见鞑子那边两个汉人大官密语,说袁崇焕已经投靠了皇太极。当时崇祯还不以为意,但晚间就看见了袁崇焕再请入城的奏本。

崇祯肆意抒发着自己心中的不满,王承恩根本不敢搭话,只是不断叩首叫他息怒。

良久以后,崇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终于冷静了下来,恢复了帝王的威仪,对着王承恩道:“王伴伴,替朕拟旨。”

王承恩马上在御案旁边的一张案子边坐了,提笔取墨,等着皇帝的口述。

“京师城头敷衍潦草,削工部尚书张凤翔职,着锦衣卫逮拿责问。”

崇祯第一句话就将王承恩给惊到了,要知道前几日兵部尚书王洽刚刚下狱,这不到十天的时间接连两位尚书进了大狱,朝堂必然震动。

然而,让王承恩震惊的事还没完,崇祯接下来的一道旨意,更是让王承恩透体冰凉:“着,司礼太监沈良佐、内官太监吕直提九门及皇城门;司礼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

这是自崇祯继承大宝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启用太监。

难道,天,又要变了麽?

等王承恩将这一道旨意写完以后,崇祯再次开口:“着,蓟辽督师袁崇焕、左都督、大同总兵官满桂、征辽前锋将军前锋总兵祖大寿、山海关总兵黑云龙入朝觐见。”

崇祯冷笑道:“既然他想入城,那朕就让他入城,朕要好好问问他!”

在崇祯的冷淡的声音当中,王承恩依言将圣旨写好,随后交给崇祯览阅。

接过来崇祯看了看发现没什么错误,将其交给王承恩叫明日一早就出城传旨,王承恩应了下来,刚要转身,就听见崇祯的召唤。

“等等,平台召对再加一人,乐亭游击韩林。”

崇祯看向了那堆已经批阅的奏本,对着王承恩道。

等王承恩修正以后,崇祯才挥了挥手:“都下去吧,朕有些乏了。”

很快,御案上的那盏烛灯也随之熄灭,四周陷入了巨大的黑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