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444章 河北省—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定州开元寺塔(五代至宋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4章 河北省—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定州开元寺塔(五代至宋金)

河北省宋金建筑双璧: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定州开元寺塔

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宋金时期建筑遗存以独特的结构智慧与艺术美学,构建起古代高层建筑与宗教殿堂的巅峰范式。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以“十字抱厦”的立体布局突破传统建筑形制,定州开元寺塔则以“料敌塔”的双重套筒结构见证军事防御与宗教信仰的交融,二者共同诠释了宋金时期建筑技术的革新与文化交融的深度。

一、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构孤例的立体美学

1. 建筑形制与历史溯源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为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木构建筑中唯一有明确纪年的遗存。其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一歇山式抱厦,形成“四出抱厦”的独特布局。梁思成曾赞其“只在宋画中见过”,将之与故宫角楼并列为“中国立体布局的极品”。殿内现存金箱斗底槽柱网,外檐柱向内倾斜(侧脚)3厘米,檐角柱升高(升起)12厘米,符合《营造法式》“侧角生起”的宋代营造规范。

2. 结构创新与空间营造

摩尼殿采用抬梁式木构,外圈檐柱承托下层檐,中圈柱支撑上层檐,内圈八柱支撑梁架与屋顶,形成三重柱网体系。抱厦的加入不仅扩展殿内空间,更通过山花向前的歇山顶设计,强化建筑立体感。殿内北壁设泥塑五彩悬山,30余身塑像中,倒坐观音像以“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态,展现宋代塑像“将神人格化”的艺术突破。此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鲁迅曾购其照片置于书案,称其为“东方美神”。

3. 壁画遗存与文化意象

殿内现存壁画422平方米,题材涵盖佛传故事、二十四尊天护法神及十二圆觉菩萨。四抱厦绘制的护法神“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线条流畅,色彩明艳,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同属明代精品。檐墙内壁的“释氏源流”图,以连环画形式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道、涅盘的全过程,被誉为“宋代佛教艺术的百科全书”。

二、定州开元寺塔:料敌塔的工程奇迹

1. 建造背景与军事功能

开元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至和二年(1055年)竣工,历时55年。塔高84.2米,十一层,八角形楼阁式砖木结构,为“中华第一塔”。其建造初衷为供奉开元寺僧令能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与舍利,因定州地处宋辽边境,塔身兼具了望敌情功能,故称“料敌塔”。塔内现存31块北宋建塔功德石刻,其中20块涉及军人或军人家属题名,记录禁军、厢军、乡兵番号与驻地,印证其军事防御属性。

2. 结构技术与抗震智慧

塔身采用双层套筒结构,外塔体环抱内塔体,楼梯从内塔体穿心盘旋至顶。砖木斗拱、梁枋、楼板横向勾连内外两层,形成“塔中藏塔”的独特构造。塔基周长127.65米,用十余种规格青砖砌筑,砖缝间嵌入松柏木,增强拉力。塔顶设覆钵、铁承露盘与铜塔刹,各层回廊顶部以雕花砖砌天花板,饰彩色图案。此塔历经10余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其“外筒护内筒”的抗震设计,较现代建筑抗震理论早900余年。

3. 碑刻题记与文化传承

塔内二层回廊斗拱彩画绘于宋初,再现北宋初期建筑彩画的真实风格,为研究《营造法式》前的彩画制度提供实物依据。塔壁嵌有34块碑刻与名人题咏,其中北宋建塔时期的石刻记载军人“就粮、屯驻、驻泊”信息,反映北宋更戍法施行下的军事制度。2002年维修工程中,发现塔顶铜塔刹内藏有《金刚寿命修塔陀罗尼经》与舍利子,印证史书记载。

三、宋金建筑文明的双重密码

摩尼殿与开元寺塔,一为木构殿堂,一为砖塔巅峰,二者共同诠释宋金建筑文明的多元特质:

? 技术革新:摩尼殿的“十字抱厦”布局突破传统“金厢斗底槽”形制,其抬梁式木构与三重柱网体系,展现宋代木构建筑的空间美学;开元寺塔的“双层套筒”结构,则以砖木复合技术实现高层建筑抗震,其“塔中藏塔”设计较现代抗震理论早千年。

? 宗教融合:摩尼殿的倒坐观音像以“世俗化”姿态打破神佛威严,其“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态,暗合道家“逍遥游”思想,体现三教合一的宋代宗教特征;开元寺塔的“料敌”功能,则将佛教信仰与军事防御结合,塔内供奉的舍利子与佛经,成为边疆将士的精神寄托。

? 历史见证:摩尼殿的壁画与塑像,记录宋代佛教艺术的演变,其“释氏源流”图与二十四尊天护法神,反映民间信仰与官方正统的融合;开元寺塔的碑刻与石刻,则见证北宋军事制度与边疆治理,其“军人题名”石刻成为研究宋代更戍法的第一手资料。

结语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定州开元寺塔,一横跨宋金建筑史的“立体诗篇”,一矗立千年不倒的“军事丰碑”,二者以木为魂、以砖为骨,共同构建起宋金建筑文明的立体图景。前者以“十字抱厦”的形制突破彰显中华美学的创造力,后者以“料敌塔”的工程奇迹见证古代工匠的智慧。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平衡“科学修复”与“历史真实”,如何让沉睡的梁架与砖塔“开口说话”,仍是亟待破解的课题。而这两座建筑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终将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图景再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