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778章 山西省-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8章 山西省-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

山西红色双璧: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的精神图谱

在三晋大地的历史褶皱中,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犹如两座巍峨的丰碑,分别以个体牺牲的悲壮与集体决策的智慧,共同勾勒出山西革命史的立体图景。前者以217字的碑文镌刻着数以千计英烈的忠魂,后者以19.45米的纪念碑铭记着八路军战略转型的关键抉择。这两处红色地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承载着中华民族从沉沦到觉醒、从抗争到胜利的壮阔历程。

一、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血色丰碑与城市记忆的交织

历史溯源:从战火硝烟到城市地标

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晋中市榆次区迎宾街站南路榆次火车站站前公园内,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中共榆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交通要冲与战略重镇的榆次建立纪念碑,悼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计的英雄烈士。

1986年7月19日,纪念碑在榆次建党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纪念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93.7平方米,建在汉白玉制作的二层正方形台基之上,碑体总高12米。

须弥座碑座以黑色大理石镶面,正面刻有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则镌刻着217字的纪念碑文。

碑文以凝练的笔触,记述了榆次作为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前沿通往延安的地下交通站,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晋中战役决战地、攻克太原大本营的历史地位,彰显了数以千计英烈为民族生存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的壮烈情怀。

精神传承:从个体牺牲到集体记忆

纪念碑周边,苍松翠柏掩映着鹅卵石小路,四周环绕的栏杆与台阶通向纪念碑基座,形成一处静谧的缅怀空间。

1988年,榆次市政府将纪念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确定其为榆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与抗战纪念日,市民、学生与党员干部纷纷前来敬献花篮,重温碑文中的历史细节。

在纪念碑西北角,东长凝村榆次路东根据地烈士纪念亭与“英雄树”共同构成另一处红色教育场景。

1943年7月19日,八路军战士高国杰在此地大槐树下高呼“誓死不做亡国奴”,被日军用刺刀与机枪杀害。

1988年,老干部寇宏业夫妇捐款在英雄牺牲处建立纪念亭,亭内碑文记载着高国杰“宁为抗日死,不当亡国奴”的遗言。

如今,古槐树被定为“英雄树”,树下石碑与纪念亭形成时空对话,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个体牺牲与集体记忆的紧密联系。

二、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战略决策与根据地建设的里程碑

历史背景: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折

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位于晋中市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其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11月的两次关键军事会议。

具体部署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与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会议旧址现存6串明清民居建筑群,主院为二层结构,下层石碹窑洞5间,上层木石结构房5间,完整保存着当年使用的木桌椅、煤油灯等文物。

张浩政委部署根据地建设任务,确立依托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策。

这两次会议标志着八路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基础。

纪念馆布局:从历史场景到精神教育

纪念馆占地面积100亩,主体工程由纪念碑、纪念馆与会议旧址院落三部分组成。

纪念碑高19.45米,寓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基座镶嵌八路军将领铜像,碑身镌刻“石拐会议纪念碑”鎏金大字。

纪念馆为二层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设4个主题展厅,通过300余幅历史图片、50余件实物及影像资料,系统展示会议历史背景与成果。

建筑群采用仿古风格设计,馆前台阶总数为354级,对应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番号(115师、120师、129师)数字组合。

广场至纪念馆的129级宽20米超大型台阶与双向楼式台阶,寓意八年全面抗战时在和顺大地留下光辉足迹的第129师。

2023年,纪念馆入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主题活动,使红色教育从历史场景走向现实生活。

三、两处地标的共生价值:山西革命史的立体叙事

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分别代表了山西革命史中的个体牺牲与集体决策两大维度。

前者以217字的碑文与“英雄树”下的纪念亭,聚焦于高国杰等个体英烈的忠魂;后者以19.45米的纪念碑与354级台阶,彰显着八路军战略转型的集体智慧。

二者的互动,展现了山西革命从思想觉醒到行动实践、从个体牺牲到集体抗争的完整叙事链。

在当代,这两处地标通过“红色研学路线”实现联动。

游客可在一日内完成从城市公园到太行山区的穿越之旅:上午在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聆听徐向前元帅的题词,下午在石拐会议纪念馆内通过VR技术复原“鏖战狮脑山”场景。

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叠加,使红色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片段,而是活态的精神传承。

正如石拐会议纪念馆讲解员所言:“每一次讲解,都是对革命精神的重新诠释;每一次参观,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再次确认。”在三晋大地上,这两座红色地标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