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783章 太原市清徐县非遗-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彩门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3章 太原市清徐县非遗-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彩门楼

太原市清徐县非遗瑰宝: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与彩门楼的文化探微

在太原市清徐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片文化的天空。其中,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技艺与彩门楼作为清徐县非遗的杰出代表,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徐沟背铁棍:空中舞蹈的艺术传奇

徐沟背铁棍,这一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的民间艺术,起源于金代徐沟镇的抬神求雨祭祀活动。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它逐渐演变为一种集舞蹈、戏剧、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表演时,成人背负特制铁架,顶端固定儿童演员,随着民间乐曲的节奏,演员们或舞动水袖,或摆出各种造型,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

徐沟背铁棍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取材于古典戏剧、神话传说及现代剧目。

如《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与许仙,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都被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造型,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戏剧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徐沟背铁棍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多元化文艺形式的出现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这一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瑰宝,清徐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

同时,徐沟背铁棍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老陈醋酿制技艺:五艺精耕的味觉盛宴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作为中国传统酿醋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这一技艺以“蒸、酵、熏、淋、陈”为核心工序,选用高粱、豌豆、大麦等优质原料,通过红心大曲发酵,配合“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工艺,最终酿制成色泽黑紫、酸香浓郁的老陈醋。

清徐老陈醋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秫米酢法”与其工艺同源。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清徐老陈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酿造风格和品质特点。

它不仅具有酸醇、味烈、味长的优点,还富含氨基酸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具有断腥、去臊、除膻、杀菌等独特功效。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技艺,清徐县建立了多个老陈醋酿制技艺传承基地,如山西水塔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些基地不仅完整复原了古代酿醋场景,还通过举办醋文化节、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老陈醋的酿造过程。

同时,清徐老陈醋也积极走向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这一传统美食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彩门楼:古建与美术的完美融合

清徐彩门楼,这一集民间古建筑技艺、民间美术、民间彩绘、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起源于唐代商家柏枝装饰门楼的习俗。

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演变,彩门楼逐渐形成了柏叶门楼、柏叶彩门楼、扭彩彩门楼、彩绘彩门楼等多种形式。

彩门楼的搭建通常选用竹木等天然材料,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而成。其造型多样,既有单层门楼,也有双层过街门楼;既有古牌楼式样,也有现代创新设计。

门楼顶部和挑角用柏叶枝或五色彩布装饰,横梁脊檩匾额部分则用彩绘或剪纸贴花进行点缀。

整个门楼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寓意着祛邪纳福、商铺兴旺的美好愿望。

作为春节“闹红火”民俗的重要载体,彩门楼在清徐县乃至整个山西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每年春节期间,清徐县城内都会搭建起数十座彩门楼,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清徐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举办彩门楼搭建比赛、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彩门楼的搭建和装饰。

同时,彩门楼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如声光电技术等,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