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振邦觉得赵振国就是瞎折腾,这能打动陈家人?开什么玩笑呢?

就靠那封啥“邮票”的诗还有水墨画么?

可让他瞠目结舌的是,两天后,一份精美的请柬送至赵振国手中,邀请他参加一场私人的“茶叙”。

茶叙的地方是一座融合了南洋风情与闽南建筑特色的大宅,古色古香,静谧中透着底蕴。

茶室内,紫砂壶中茶香氤氲。

主人陈延年虽年过花甲,但目光如炬,气度沉稳。

陪同在侧的,还有他的长子陈文翰,约莫三十五六岁,西装革履,毕业于剑桥大学,思想西化,言语间带着精明与干练。

白石老人的书画讨论过后,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国内正在发生的变化。

“听闻故土如今好像在求变,不仅允许外国记者采访,更是派出旅游团出外考察,振国先生来自北边,见识不凡,不知对此有何高见?”陈延年语气平和,带着长者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赵振国放下茶杯,态度不卑不亢,言语朴实却有力:

“陈老先生,依我浅见,这绝非一时之国策,而是我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波折、痛定思痛后,认清世界潮流、决心奋发图强的必然选择。其核心,依我看就是,‘打开国门,搞活经济’。”

“一下子打开国门,那么多人进来,是好是坏,犹未可知。”陈文翰插话,语气带着理性的质疑,“资本天生逐利,若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稳定的商业环境,只怕热情过后,留下一地鸡毛,反伤及自身。”

还有一句话,陈文翰并没有说出口,那就是,开门到底是真开,还是虚晃一枪,把人骗进去再...

这话赵振国确实无法反驳,曾经在某个时期,外商身份在国内,简直是自带“护甲”。

“文翰兄所言极是,可谓一针见血。”赵振国没有反驳,反而诚恳地接过话头,“正因如此,前路才充满挑战,也才更需要像陈老先生这样,既有国际视野和商业智慧,更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同胞,回去看看,回去帮忙!”他刻意用了“回去”这个词,强调血脉根源。

“不是简单的捐资捐物,”他继续深化,“而是带着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全球化的市场视野回去投资兴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血又造血!”他开始描绘具体的、诱人的图景:

“陈氏擅长航运物流,如今国内沿海港口建设方兴未艾,是否正需要引入更高效、更国际化的码头管理和船舶运营经验?

国内十亿人口,消费市场如同沉睡的巨人即将苏醒,正需要像陈氏旗下可能涉及的现代化食品加工、高级酒店服务这样的业态去满足和引领。

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可以考虑将一些成熟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既能大幅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能直接为家乡父老创造就业,带动地方发展?”

他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戳在华商最关心的核心点上,市场潜力、成本优势、发展机遇,同时又巧妙地将这些利益点与“家乡”、“同胞”、“桑梓”等深沉的情感纽带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陈延年默默听着,手中缓缓拨动着一串紫檀念珠,脸上看不出喜怒,但偶尔微眯的眼睛显示他正在认真权衡。

陈文翰则单手托着下巴,陷入了沉思,赵振国描绘的某些场景触动了他商业上的神经。

那么大的市场,由不得他不心动。

但两人都只是听着,并不搭话。

赵振国知道仅靠这些还不够,火候还未到。

他话锋一转,由商及文,由利及义,谈起了此行的人文见闻:

“不瞒老先生,此次南下,看到南洋同胞将中华文化传承得如此之好,心中万分感佩。尤其在贵校,看到‘诚毅’二字校训,更是想起陈先生‘诚信果毅’的一生。这不仅是贵校的办学精神,更是我们华人商贾能够纵横四海、屹立不倒的根本。诚信立业,毅勇致远。”

他这番将商业之道提升到文化传承和华人精神层面的论述,让陈延年古井无波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深以为然的动容。

文化认同,是打开这些老派华商心扉最有效的钥匙之一。

茶叙之后,双方的关系明显拉近了不少,气氛融洽,言谈甚欢。

但赵振国心里清楚,距离实质性的投资合作,仍隔着一层需要突破的信任薄纱。

不过,一个大概的思路已经在他脑中形成:创造一个能让陈延年亲身回国的契机。

比如说,想办法推动陈老祖籍所在地的政府,以官方名义,向这位德高望重的侨领发出诚挚的邀请,请他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国人,尤其是这些漂泊海外的游子,谁不念着故土山水,谁不想着衣锦还乡呢?

赵振国笃信,只要陈老愿意踏上归途,亲眼看到那片土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渴望,就不怕他不在故土投资……

毕竟,血脉里的召唤和那份“落叶归根”的深切情怀,是任何商业算计都难以完全割舍的。

赵振国清楚单凭他自己,就算说得天花乱坠,也绝无可能推动地方政府向陈延年这样的海外侨领发出正式邀请。

他没那么大能量,但他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

从陈府茶叙回来后,他立刻找了个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给王新军。

“新军哥,我琢磨着,想让陈老先生这样的侨领真正动心,光靠我们说破嘴皮子不行,得让他们亲身回去看看!咱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由他老家当地的政府出面,发个正式邀请,请陈老‘回家看看’?这既是人情,也是实实在在的考察机会。”

王新军听了一琢磨,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这主意……跳出了单纯商业游说的框架,打的是“乡情”这张牌,既符合政策方向,又搔到了海外游子的痒处。

邀请这帮人回来投资,不比借国外银行的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