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文坛领袖,高考作文我写滕王阁序 > 第413章 三款车,百万公里测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3章 三款车,百万公里测试!

专业赛车场内,天色微暗,落日的余晖把整条赛道染成金色,柏油路面泛着柔和却带着金属质感的光泽。

远处看台上稀稀落落站着一些内部技术人员和赛车手团队,他们已经得到风声,知道青云汽车要进行一场特殊的内部测试。

站在赛道中央的,是刚刚被拖上场的“鸿蒙光速号”——全球第一辆量产级水动力+四电机混合驱动超跑,车身线条如同刀锋一般凌厉,深灰与银色相间,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冷酷美感。

苏青云站在车旁,戴着一副黑色的真皮手套,手指从光滑的车身缓缓滑过,指尖传来冰凉的金属质感,他嘴角微微勾起,目光如刀。

周少雄站在旁边,语调还带着压抑不住的颤音:

“苏总,刚才职业车手测试过了,零百加速1.47秒,比实验室预估的1.5秒还快……已经是现役地表最快的量产车了!”

苏青云没说话,只是低头一笑,笑意中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锋利。

他抬头看向前方,赛道笔直地在暮色里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头,仿佛预示着什么。

就在这时,旁边一阵骚动,几个赛车团队的工作人员簇拥着一个穿着火红色赛车服、头戴白色帽子的男人走了过来。

“车王舒马赫,您来了!”

周少雄快步迎上去,显得有些拘谨。

舒马赫淡淡点头,目光却直勾勾落在苏青云身上。

“苏总,我听说……您今天要亲自试驾这台怪物?”

舒马赫的语气平静,却压着一丝试探。

他可是世界顶级赛车手,习惯了所有人对自己车技的顶礼膜拜,却没想到今天会听到有人要自己上阵挑战职业极限。

苏青云目光平和,淡淡回了句:

“怪物是造给人开的,当然得先让我这个主人驯服它了。”

一句话,舒马赫眯了眯眼,没再说话,但眼底明显闪过一丝挑衅与不信。

周围的技术员、机械师、工程总监、还有几个车评人,这会儿都屏住了呼吸,偷偷交头接耳:

“苏总真要自己开?”

“他以前不是造手机的吗?真能开吗?”

“这可是光速号啊,零百1.47秒,普通人开起来估计瞬间就被推背感吓傻了!”

……

没有人敢把这话说得太大声,但苏青云偏偏听得一清二楚。

他只是淡淡一笑,走到车门旁,单手拉开车门。

车门向上扬起的一瞬间,如同振翅的猎鹰,冷光闪烁。

他跨进座舱,车门缓缓落下,车内的仪表盘亮起,黑色与蓝色交错的灯光在他坚毅的轮廓上跳动。

拥有顶级赛车手经验的他,苏青云一坐进去,血液似乎都沸腾了!

脑海中像是被灌入了一股滚烫却清澈的力量,数不尽的专业赛道图、弯道角度、制动技巧、极速换挡手法、极限甩尾、空气动力学理论,全都化作了清晰无比的肌肉记忆,扎根在他的四肢百骸中。

握住方向盘的那一刻,他的手已经不再是苏青云的手,而是一个真正顶尖车神的利爪。

“全员准备!倒数五秒!”对讲机里,周少雄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沙哑。

远处的舒马赫微微眯眼,双手抱胸,脚步悄悄向赛道更前面移了几步,想看清楚这一刻。

五秒,

四秒,

三秒,

……

苏青云深吸一口气,脚尖轻轻踩住油门,车身在一瞬间传来微不可查的颤抖,仿佛困兽在压抑怒吼。

“二——一——放!”

轰——!

低沉到炸裂的引擎声如同闷雷滚过整个赛道,光速号像离弦的箭一般猛地冲了出去,后轮瞬间卷起两道细碎的青烟。

坐在驾驶位的苏青云,表情却无比冷静,他目光如炬,前方所有的风都像是被割裂的薄纸。

他的手在方向盘上轻若无物地微调着,速度却在以恐怖的曲线疯涨。

0.5秒、0.8秒、1秒——

所有监测设备都疯狂闪烁,数据工程师眼睛瞪得圆溜溜:

“1.3……1.28!零百1.28秒!”

瞬间,观测台上的人群如同被雷劈中一般,齐刷刷发出倒吸凉气的声音!

“1.28秒!?开什么玩笑!”

“比专业车手还快——”

舒马赫的瞳孔猛然收缩,喉结上下滚动着,脸上那点自负全被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不可置信。

“他……他怎么做到的?”他喃喃低语,声音低到连他自己都听不清。

与此同时,赛道上的光速号还在继续飞驰,车身几乎贴着地面掠过弯道,碳纤维扰流板在高速下精确地调节着气流,四电机发出细微的低频嗡鸣,如同四头驯服的猛兽紧随在水动力引擎之后,提供源源不断的狂暴推力。

苏青云的双手却依旧稳若磐石,转向、换挡、补油、过弯,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

他甚至还抽空侧头看了眼后视镜,嘴角挑起一抹冷笑。

这笑容通过赛道转播的内线屏幕,清晰落入所有人眼里。

“我的天……这得是什么心态?”

“这车速换我坐里面,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吧……”

技术总监脑门上的汗珠沿着鬓角滑落,却没有人顾得上擦。

……

一圈、两圈,光速号像一道暗影般掠过看台下方,所过之处,空气都被割裂成肉眼可见的波纹。

在内场的某个监控房里,几个数据工程师死死盯着大屏幕,手指在键盘上疯狂敲击。

“刹车点完美!弯心偏差0.02度……换挡提前了0.01秒……极限……这简直是人类极限了……”

周少雄这会儿根本顾不上说话了,他死死抓着栏杆,指节因为太过用力而泛白。

他回头看向舒马赫,却发现这位车王的表情像见了鬼一样。

“舒马赫先生……您觉得……怎么样?”他小心翼翼地问。

舒马赫没回答,只是目光死死追随着那道在赛道上狂啸的身影,喉头艰难地滚动了一下,半晌后,他苦笑着开口:

“他……他不是一个商人……他是一个生来就属于赛道的人……”

这句话像一声闷雷,彻底把看台上的人拍醒了。

……

三十分钟后,光速号缓缓驶入维修区,车身在高温下散发着一股带着焦糊味的热气,却依旧散发着摄人的威慑力。

车门缓缓上扬,苏青云一脚踩在地面上,摘下头盔的那一瞬间,黑色的短发还带着点被汗水打湿后的凌厉。

周少雄第一个冲上前,声音激动到破音:“苏总!1.28秒!零百1.28秒!您太牛了!”

技术团队围了上来,一个个眼里写满了难以置信,甚至有人双手还在发抖。

舒马赫走上前来,缓缓伸出手,语气带着发自内心的敬意:“苏总,您……您才是真正的车王。”

苏青云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微扬起,和他握了握手,轻声道:

“一般一般,这辆车是我生产的,所以我比你更了解他的性能!”

这一刻,整个赛车场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忽然明白了,这台“光速号”不仅仅是青云汽车的骄傲,它也是苏青云意志的延伸!

青云汽车,世界第一!

……

……

试驾那天,赛道上那声惊天动地的咆哮仿佛还回荡在青云汽车内部的各个角落。

然而仅仅三天后,整个团队就迎来了更为严苛的一轮考验——百万公里极限耐久性测试。

这场测试,是青云汽车能否真正走向全球市场的生死关卡。

水动力超跑固然震撼人心,可真正能养活工厂、支撑品牌体量的,是闪电号中型轿车、追风号中型SUV,以及那台足以挑战国际硬派越野标杆的山海号。

在距离青云汽车总部二百公里外的沙漠试验场,一条灰黄色的长路横贯荒野。

风吹过来,卷起碎沙,拍在漆黑锃亮的车身上,像是无声的鞭子。

闪电号、追风号和山海号一字排开,头顶是烈日,四周是空旷的风沙。

伴随着机械师的手势,三辆车依次发动,引擎的低沉轰鸣声与远处呼啸的风声混合在一起,昭示着这场看不见尽头的拉锯战正式开始。

第一阶段的百万公里耐久测试并非只在封闭赛道进行。

白天,它们在极端高温与碎石中疾驰,夜里又被拉到严寒的戈壁滩跑高速——冷热交替、复杂路况、超负荷载重,每一环都像是在逼迫这些钢铁怪物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处。

第七天,一份内部测试报告出现在苏青云的办公桌上。

“闪电号底盘悬挂系统在长时间高频率冲击下出现轻微焊点疲劳,虽未发生断裂,但存在隐患;

追风号智能驾驶系统在风沙遮挡传感器时,会出现预判延迟;

山海号在涉水和连续翻越乱石滩时,后差速锁存在电子响应滞后问题。”

办公室里,苏青云坐在桌前,手指在厚厚的测试报告上轻敲。

他没开口,屋里却已弥漫着压抑的紧张气息。

坐在对面的周少雄、技术总监梁启山、智能驾驶首席架构师方曜,都一言不发。

沉默了足有一分钟,苏青云才缓缓开口:

“这些问题,不算大。但我们要造的不是能凑合开的车,是跑一百万公里,依然安全可靠的产品。”

梁启山苦笑:“这次测试确实太极限了,哪怕是国际大牌在相同工况下,也未必能一点毛病都不出。”

苏青云抬头,目光锋利:

“那我们就要做到比他们更好。极限之下无短板,才是青云汽车真正的壁垒。”

没人再敢多说一句场面话。

方曜轻声问:“苏总,您要不要休息一下?后天还有北欧那边的高寒测试……”

苏青云站起身,径直把厚厚的报告夹在臂弯里:“不用休息,从现在开始,我亲自带队,技术方案一个个盯,先从焊点开始。”

车间里,焊花四溅,弧光明灭。

凌晨两点,整座总装车间依旧灯火通明。

闪电号的底盘被架上了升降机,几个身穿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围着那条悬挂横梁,仔细观察一处用红漆做了标记的焊缝。

苏青云就站在他们背后,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弯腰凑过去,一寸一寸看焊点的接缝。

他身边的梁启山低声解释:

“这是频繁上下颠簸造成的微裂纹,如果是普通家用工况其实根本到不了这个程度,但我们用的是军用级极限测试……现阶段可以用双层焊道或者加焊外加强板……”

“可双层焊道会增加成本,重量也会影响续航。”

苏青云接过话头,声音平静,却不容辩驳。

梁启山点点头,抿了口水润嗓:

“我们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用激光深熔焊+超声波焊接叠加,再优化焊点的间距和应力分布,这样焊缝整体的疲劳极限能提高40%。”

苏青云没有犹豫,目光扫过周围的人:

“那就按第三种来。多花的那点成本,省回来的是十年后用户不必为一颗螺丝花一分钱。”

梁启山愣了愣,看着苏青云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拼了命跟着他干——他不只是老板,是那个连钢铁也要让它活得更久的人。

另一头的智能驾驶实验室,几乎是一片没有窗户的巨大黑盒子。

此刻凌晨三点,实验舱里开着几台全息仿真设备,一辆追风号的测试车正被固定在多轴模拟台上,车外架着十几个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替代组件,闪着幽蓝的光。

方曜和他的团队正一边调试,一边将一段段测试数据投射到空中的环形屏幕上。

“就是这里!!!”

一个年轻的算法工程师指着画面中一段被沙尘遮挡的传感器视角:

“极端风沙下,激光雷达散射严重,算法没能在前向路径上及时做出躲避,导致模拟车身微微偏移……”

苏青云安静地看着,目光几乎不眨一下:

“改进,回去立刻优化芯片算法!”

比起闪电号和追风号的车间,山海号的试验场更像一片布满弹坑的无人区。

半个月测试下来,山海号几乎没出什么大毛病,唯一的问题是电子后差速锁在涉水和乱石连续冲击后,响应略有滞后,可能在极端越野时造成轮胎瞬时空转。

那天夜里,苏青云跟测试组一起,直接睡在露营车旁。他裹着一条军用大衣,躺在车下,把脑袋枕在山海号后轮旁,闭着眼听机械师们拆装后差速器的声音。

黎明五点,寒气彻骨,机械师老秦蹲在车轮旁,冻得直哆嗦,嘴里还骂骂咧咧:

“这后差速锁啊,老实说设计没毛病,就是电控模块响应时间比液压式慢那么零点几秒……可就是这零点几秒,一旦遇到连续乱石,就可能拉不住扭矩……”

苏青云闭着眼问:“换回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