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李文东陪同着部长们一同踏上了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这里是李文东精心打造的百万头奶牛养殖场的所在地。
部长看着眼前壮观的景象,不禁赞叹道:“东仔啊,听说你的养殖场里的那些奶牛,被你管理得非常出色呢!我现在都有点后悔,当初怎么就那么爽快地把那 6 万亩的场地免费给你用 30 年呢!”
李文东微笑着回答道:“部长,您可别这么说呀。我不是也答应过会治理附近的 2 万亩沙漠吗?这可是我对您的承诺呢。”
部长呵呵一笑,说道:“是啊,所以今天过来,除了看看你的养殖场之外,等会儿我们还要去看看你的员工们是如何治理沙漠的。”
李文东连忙点头应道:“没问题,部长。那我们先去养殖场吧,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来过这里呢。”
一行人边走边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养殖场。远远望去,只见防风林带之间,数万头黑白花奶牛正迈着轻盈的步伐,踩着清晨的露水,悠然自得地走向挤奶厅。
它们身上的银色耳标在晨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
再走近一些,智能牛舍里的景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橡胶卧床自动翻铺着新的垫料,干净整洁;饲喂车沿着预设好的轨道缓缓前行,精准地为每头奶牛投放着食物。空气中弥漫着青贮玉米的清甜香气,完全没有传统牧场那种令人不适的粪污异味。。
这里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场之一,依托物联网、AI、循环农业技术,实现了数万头奶牛的精准化、高效化养殖,日产优质生牛乳超 200 吨。
走进牧场大门,第一道关卡是 “智能身份核验区”。每头奶牛左耳都佩戴着一枚直径 2 厘米的物联网耳标,内置芯片与温度传感器 —— 当奶牛穿过红外识别闸机时,闸门上方的屏幕瞬间弹出它的 “电子档案”:“编号 m,品种荷斯坦,胎次 2,年龄 3 岁,昨日产奶量 31.5 公斤,体温 38.2c,今日饲喂配方编号 A07”。
牧场技术总监老李指着屏幕解释:“这枚耳标是奶牛的‘数字身份证’,实时采集体温、活动量、反刍次数,数据每 15 分钟上传一次云平台,异常情况会自动推送到兽医的手机上。”
在后备牛舍,AI 摄像头正 24 小时追踪犊牛的行为。镜头下,一头出生 3 天的犊牛因食欲不佳趴在垫料上,系统立即触发 “采食异常” 警报。
张兽医通过手机 App 调阅犊牛的实时视频,同时查看它的初乳摄入记录(出生后 2 小时内已摄入 4 升初乳),远程判断为 “轻微应激”,随即发送指令给饲养员:“补充 500 毫升温葡萄糖水,增加 10 分钟人工看护”。
“以前靠人眼盯,一天最多照看 200 头犊牛,现在 AI 能管 头,成活率从 95% 提升到 99.2%。” 张兽医说。
牧场还设置了 “步态识别” 技术。在奶牛活动区的地面下,隐藏着压力传感器阵列,奶牛走过时,系统能通过蹄部压力分布判断是否有蹄病。
去年冬季,系统提前预警了 12 头奶牛的早期蹄炎,兽医及时治疗,避免了产奶量下降 —— 要知道,一头泌乳牛患蹄炎,日均产奶量会减少 5-8 公斤,治疗周期长达 2 周。
上午九点,饲喂车间一片忙碌。巨大的不锈钢料仓里,青贮玉米、苜蓿草、甜菜粕、精饲料按比例混合,传送带上的红外检测仪实时监测饲料水分与粗蛋白含量。
“我们的饲料配方不是固定的,而是 AI 根据每头牛的产奶量、胎次、生理阶段动态调整。” 营养师打开电脑上的 “精准营养系统”,屏幕上显示着不同牛群的日粮配方:
高产牛(日产奶 35 公斤以上):青贮玉米 35%、苜蓿草 20%、甜菜粕 10%、精饲料 30%、添加剂 5%,额外补充过瘤胃赖氨酸;
干奶牛(产奶后期):青贮玉米 25%、干草 40%、精饲料 30%、矿物质 5%,降低能量摄入以防难产;
犊牛(1-6 月龄):代乳粉 + 苜蓿草粉 + 益生菌,蛋白质含量控制在 22%,钙磷比 1.8:1。
饲喂车沿着牛舍的轨道缓缓移动,车身上的机械臂精准地将饲料推到食槽里,每段食槽对应 10 头奶牛,误差不超过 50 克。
“以前人工饲喂,每头牛每天饲料浪费约 0.3 公斤,现在全自动饲喂,浪费率降到 0.05%,万头奶牛一年能省 360 吨饲料,相当于节省 28 万元。” 营养师算了一笔账。
更关键的是饲料来源的 “循环闭环”:牧场周边 5 万亩农田专门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所用的肥料正是奶牛粪污加工的有机肥。
“我们的青贮玉米亩产达 6 吨,比普通农田高 20%,因为有机肥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在土壤里的蚯蚓都多了。”
负责农田管理的张伟说,这些饲料不仅安全可控,还能减少运输成本 —— 从农田到牧场的距离不超过 10 公里,比外购饲料每吨节省 80 元运费。
中午十一点,泌乳牛舍的 “转盘式挤奶机” 开始运转。这台直径 24 米的银色转盘,每分钟转动 1.5 圈,边缘均匀分布着 48 个挤奶位,每小时可处理 360 头奶牛,相当于 60 个熟练挤奶工的工作量。
奶牛们沿着通道自主走进挤奶位,系统先通过耳标识别身份,确认是 “待挤奶牛” 后,自动启动清洁程序:第一遍用 38c温水冲洗乳房,第二遍用含碘消毒液擦拭,第三遍用无菌毛巾擦干 —— 整个过程仅需 45 秒。
随后,4 个硅胶挤奶杯自动贴合乳头,杯组上的压力传感器实时调节挤奶力度,避免损伤乳腺;同时,红外检测仪扫描乳房,若发现红肿或肿块,立即停止挤奶并标记 “需兽医检查”。
挤奶过程中,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会实时显示在操作屏上:“m,当前产奶量 15.8 公斤,脂肪率 3.8%,蛋白质率 3.2%”。
这些数据会自动同步到牧场的 “质量追溯系统”,最终成为牛奶包装上的 “品质标签”。挤奶结束后,杯组自动脱落,系统再用消毒液对乳头进行 “后药浴”,随后转盘转动,奶牛走出挤奶位,下一头奶牛无缝衔接。
“以前手工挤奶,一头牛要 10 分钟,还容易污染;现在全自动挤奶,每头牛平均 6 分钟,生牛乳的细菌总数能控制在 5000cFU \/ 毫升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的 cFU \/ 毫升。” 挤奶车间主管说,万头奶牛的挤奶工作,现在只需 8 名员工监控设备,比传统模式减少 70% 的人力。
内蒙古的冬季最低温可达 - 30c,夏季最高温超 35c,但在蒙源牧场的牛舍里,温度始终稳定在 15-22c。
牛舍顶部的 “智能通风系统” 会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自动调节:当温度超过 25c时,侧面的负压风机和顶部的喷雾降温装置同时启动,雾滴直径控制在 50 微米,既能降温又不会打湿奶牛。
当温度低于 10c时,地面下的地暖系统(由沼气池供能)自动开启,卧床的橡胶垫始终保持 37c左右的温度 —— 这是奶牛最舒适的卧床温度,能减少肢蹄病的发生。
牛舍的粪便清理也实现了自动化。牛舍地面铺设着倾斜的漏粪板,粪便通过缝隙落入地下的刮板输送机,输送机每 2 小时运转一次,将粪便输送到粪污处理中心。
“以前人工清粪,每天要铲 8 吨粪,现在全自动清理,牛舍里几乎没有异味,氨气浓度控制在 15ppm 以下,奶牛的采食量能提高 5%。” 饲养员老杨说,他现在的工作从 “清粪工” 变成了 “牛舍管理员”,主要负责检查设备和观察奶牛状态。
在牛舍的南侧,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总面积达 2 万平方米。
“这些光伏板每年能发 280 万度电,满足牧场 30% 的用电需求,剩下的电还能并入电网。” 牧场负责人介绍,光伏板不仅发电,还能为牛舍遮阳,减少夏季太阳直射,降低牛舍温度 —— 这是 “光伏 + 畜牧” 的立体养殖模式,既节省土地,又实现了清洁能源利用。
下午三点,粪污处理中心的沼气发电机正在运转。奶牛每天产生的 800 吨粪污,先通过固液分离机分离出固体粪渣和液体沼液:固体粪渣经过发酵,变成松软的有机肥,运到周边农田种植饲料。
液体沼液则进入 10 个容量为 5000 立方米的沼气池,在 38c的中温环境下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一部分供沼气发电机发电,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到员工宿舍和食堂,作为做饭、取暖的能源。
“我们的沼气池每天能产 1.2 万立方米沼气,相当于 8 吨标准煤的能量,一年能节省电费和燃气费约 120 万元。”
粪污处理主管指着中控屏幕说,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沼气池的温度、压力、甲烷浓度,当甲烷浓度低于 50% 时,系统会自动调整进料量和搅拌频率,确保沼气产量稳定。
沼渣制成的有机肥不仅供牧场自用,还对外销售。“去年我们卖了 1500 吨有机肥,给周边农户种玉米和蔬菜,反馈很好 —— 用我们的有机肥种的玉米,颗粒更饱满,亩产比用化肥高 10%。”
赵主管说,这种 “养殖 - 粪污 - 种植 - 养殖” 的循环模式,让牧场实现了 “零污染排放”,去年还获得了 “国家级绿色养殖基地” 称号。
牧场的数据中心里,巨大的显示屏上跳动着各种实时数据:全场奶牛存栏 1.2 万头,其中泌乳牛 6200 头,当日总产奶量 203 吨,平均单产 32.7 公斤;饲料消耗 48 吨,其中青贮玉米 21 吨、苜蓿草 9.6 吨;挤奶厅设备运行率 98.5%,牛舍温度 18c,湿度 55%……
“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我们优化管理的依据。” 数据分析师小陈正在用 AI 模型预测下周的产奶量:“根据未来七天的天气预报(平均气温 12c,无降水)、饲料配方调整计划、待产奶牛数量,模型预测下周总产奶量会增加 3 吨,我们会提前通知乳制品加工厂准备收奶。”
更深入的分析还能优化成本:AI 通过对比不同批次奶牛的产奶量与饲料消耗,发现 “胎次 2-3 的奶牛” 投入产出比最高,于是牧场调整了牛群结构,将这部分奶牛的占比从 40% 提升到 55%,单头奶牛的年利润增加了 800 元。
“以前靠经验管理,现在靠数据说话,万头奶牛的管理效率提高了 40%,成本降低了 15%。” 牧场负责人说。
最后一批奶牛结束挤奶,慢悠悠地走回牛舍,智能卧床已铺好新的垫料,食槽里装满了新鲜的饲料。
远处的光伏板在余晖中泛着金光,沼气池的炊烟轻轻飘荡在草原上空 —— 这幅 “科技 + 草原” 的养殖图景,不仅让内蒙古的万头奶牛场实现了高效产奶,更走出了一条 “优质、绿色、可持续” 的现代农业之路。在这里,每一滴牛奶都凝结着科技的力量,也承载着草原牧场转型升级的希望。
部长看了下数据,“东仔,你不是说要养殖百万头奶牛吗?怎么上面的数目显示是1.2 万头。”
李文东说道:“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处养殖场而已,实际上还有几十处呢!下面的人解释说,如果将所有的奶牛都集中在一起养殖,那么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将这些奶牛分散开来养殖。”
部长听后,点头表示赞同,说道:“确实如此,毕竟管理 1 万头奶牛和管理 100 万头奶牛所采用的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好吧,趁着现在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去看看治理沙漠的工程是否已经启动了呢?”
就在这时,养殖场的负责人匆匆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几瓶用玻璃瓶装载的牛奶。他微笑着对部长和李文东说道:“部长、老板,这是前天刚刚制作好的鲜奶,味道非常鲜美,您们在路上可以品尝一下。”
李文东顺手接过一瓶,打开瓶盖,仰头喝了一口。
顿时,一股浓郁的奶香在他的口腔中弥漫开来,让他不禁赞叹道:“嗯,味道真的很不错!不过,你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严密监视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卫生方面的问题。整个流程不仅要追求速度,以确保牛奶的新鲜度,同时也要坚守严格的标准,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那么,牛奶和奶粉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成品呢?”
负责人连忙回答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牛奶最快 1 天就可以制成成品,而奶粉则最快需要 2 天的时间。”
李文东:“好,我们还有其他事,你忙你自己的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