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情感轨迹录 > 第810章 三个“最好”的闺蜜与我同一趟高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0章 三个“最好”的闺蜜与我同一趟高铁

办公桌上的电子钟刚跳过“17:59”,我几乎是弹起来的,一把扯过背包——赶那趟去河南的高铁,是我逃离这座钢筋水泥森林和桌上那份该死的、永远也填不满的部门预算表的唯一光亮。冲进高铁站,喧嚣鼎沸的人声混合着广播冰冷的电子音,像一锅煮沸的杂烩汤。挤进车厢找到靠窗的座位,甩下沉得要命的背包,像卸下一件盔甲。窗外城市飞速退后,榨干了我最后一点力气,我闭上眼,只想让脑子里嗡嗡作响的数字和图表彻底安静下来。

“……哎呀,我也去河南参加婚礼呢!真巧!”

旁边座位上,一个女孩清脆的声音带着几分惊喜刺破了我试图构筑的宁静。我眼皮掀开一条缝。邻座过道一侧,两个年轻女孩正凑在一起,脸上的妆容在车厢顶灯下闪着兴奋的光泽,像刚开罐的碳酸饮料。

“真的假的?我也去参加婚礼!”另一个穿米色针织衫的女孩立刻瞪大了眼睛,笑容更大,“你去哪个城市?我朋友在信阳!”

“信阳?!”第一个说话、扎着高马尾、背着个毛茸茸卡通背包的女孩几乎要跳起来,声音拔高,“我也是!我朋友明天结婚!新郎叫周帆,新娘叫……”

“——苏晓雯!”米黄色针织衫女孩抢答成功,两人同时捂住嘴,眼睛瞪得像铜铃,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又带着点探险意味的低呼,“天哪!你也认识晓雯?”

我心头那点被打扰的烦躁,像是被一根细针轻轻戳了一下,漏了气,一丝自己也未曾察觉的好奇心悄悄钻了出来。我调整了下坐姿,目光装作不经意地扫过窗外飞驰的灰蒙田野,耳朵却像灵敏的雷达,捕捉着旁边这场小型奇迹的每一个音节。

“太不可思议了!”卡通背包女孩拍着自己的胸口,转向她旁边靠窗一直安静玩手机、打扮更精致些的第三个女孩,“喂,静静,你听到了吗?她俩也是去参加晓雯婚礼!”

那个叫静静的女孩抬起头,皮肤白皙,眼角画着精致的细闪眼线。她脸上掠过一丝极淡的惊讶,礼貌地笑了笑,并未表现出同伴那种戏剧性的激动:“嗯。”她又低下头看了看手机屏幕,指尖在键盘上犹豫滑动,似乎在斟酌回复什么信息。

“哎,你是新娘什么人呀?”米色针织衫女孩热情地转向静静。

“高中同学。”静静言简意赅。

“巧了!”卡通背包女孩立刻接口,指着自己对米色针织衫女孩说,“我是她小学最好的死党!形影不离那种!你呢?”

“我是她初中最好的朋友!我们天天一起上下学!”米色女孩立刻回应,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最好的朋友”这个词,像一小块冰,在这个拥挤燥热的车厢里突兀地掉进了我的胃里。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静静。她刚才还平静无波的脸上,此刻也浮现出一种微妙的神情——不是纯粹的惊讶,更像是一种被强行拉扯后、带着点困惑和审视的茫然。她的目光在对面两个女孩同样写着“唯一”和“最重要”标签的脸上游移,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等等……”最先激动的卡通背包女孩脸上灿烂的笑容像是骤然遭遇了寒流,一点点凝固、剥落。她看看左边自称“初中最好”的米色针织衫,又看看右边刚刚确认是“高中最好”的静静,“我们三个……都是她不同时期‘最好’的朋友?”她缓慢地吐出这句疑问,声音里的雀跃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都在同一趟高铁上,前后座?”车厢规律的运行声突然显得格外刺耳。

米色针织衫女孩脸上的血色也褪了些,她舔了舔嘴唇,眼神里那份单纯的惊喜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是……有点太巧了。”她喃喃道,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背包带子。

一直话少的静静,此刻却放下了手机。她坐直了身体,那双画着眼线的眼睛变得异常锐利,像昂贵的精密仪器开始扫描程序漏洞。她没有看那两个女孩,目光反而投向了窗外飞速掠过、模糊成一片灰绿的光影,声音不高,却清晰地敲在每个人的神经上:“苏晓雯,”她顿了顿,像是在确认每一个字的重量,“她从来没跟我提过你们。”

这句话像按下了某个静音键。一瞬间,三个女孩之间流动的空气仿佛被冻结了。卡通背包和米色针织衫脸上最后残余的一点笑意彻底消失了,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震惊、受伤,以及迅速升腾起的、被欺骗的冰冷怒意。她们几乎是同时,带着一种近乎悲愤的默契,猛地从各自的包里掏出了手机!屏幕上冰冷的光映亮了三张年轻却布满疑云的脸。

“我有照片!小学毕业旅行,就我们两个去的海边!”卡通背包女孩急切地划着屏幕。

“你看!这是我们初三寒假,一起去哈尔滨看冰灯!就我俩!”米色针织衫也把手机往前递。

静静没有争辩,只是把自己手机的相册点开,指尖滑动,动作冷静却带着一种无声的压迫感。屏幕上快速闪现着一张张合影——高中校园的林荫道,只有她和苏晓雯并肩大笑;拥挤的美食街,镜头里聚焦的只有她们两个举着烧烤;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时,只有她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每一张,都精准地排除了眼前这两个自称“最好”的存在。

我坐在风暴眼的边缘,仿佛在看一场精心编排却又荒诞至极的默剧。三个女孩的手机屏幕在昏暗的车厢里亮得像小小的灯塔,固执地投射着各自坚称的“唯一友情疆域”。那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相同的两个人——笑容灿烂,亲密无间,向对面的“盟友”展示着不容置疑的“所有权”证明。她们的声音起初还带着急于证明的激烈,高高低低地碰撞着,像杂乱无章的鼓点:

“看这张!小学六年级,她生病我陪她去打点滴,她妈妈拍的就我们俩!”

“呵,那你看这个!初中校运会她跑八百米摔倒,是我冲进去把她背到医务室的!照片都在这儿!”

“高三一模她考砸了躲在天台哭,是我找到她陪了一下午,这聊天记录还在!”静静的声音冷冽清晰,指尖戳着屏幕上的日期,像在法庭上出示铁证。

渐渐地,争论声低了下去。不是和解的征兆,而是某种冰冷的、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东西开始在狭窄的座位上方弥漫。证据越充分,立场越坚定,那个被她们共同视为“最好朋友”的苏晓雯的形象,却在她们各自心中迅速碎裂、扭曲、变得面目模糊。当所有的“唯一”被证明其实从未存在过,那么“最好”本身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精心编织的巨大谎言。

卡通背包女孩靠在椅背上,眼神放空,盯着头顶行李架某处虚无的点,嘴角向下撇着,像个突然被抢走了唯一糖果的孩子,茫然又委屈地说:“她……图什么啊?这样骗我们?”

米色针织衫双手抱臂,身体微微发抖,不知是愤怒还是车厢空调太冷:“是啊,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有这么多‘最好的朋友’?还都瞒着彼此?把我们当什么了?凑数的吗?”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一直显得最冷静的静静,此刻脸色也白得吓人。她不再看手机,只是盯着面前小桌板上自己紧握的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她忽然抬起头,目光扫过身边两个同样失魂落魄的女孩,声音压得极低,却像淬了冰:“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趟车……甚至这场婚礼本身……”她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吐得异常清晰、沉重,“也许都是她特意安排的?”

这个猜想如同在密闭的车厢里投入了一枚炸弹。卡通背包和米色针织衫猛地倒抽一口冷气,眼睛倏地瞪大,瞳孔深处映出巨大的惊骇。米色针织衫甚至下意识地向后缩了一下,仿佛要逃离这个令人头皮发麻的念头。“安排我们……坐同一趟高铁?来见证彼此……都是傻子?”卡通背包女孩的声音发颤,带着难以置信的恐慌,“为什么?她到底想干什么?!”

静静没有立刻回答。她的目光锐利地扫过通道,扫过那些沉浸在各自手机或睡眠中的陌生旅客,最后落回身边两个同样惊恐不安的脸庞上。窗外,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彻底被黑暗吞噬,广袤的河南平原隐没在无边的夜色里,只有车窗玻璃上清晰地映照着她们三人煞白而惊惧的脸。车厢内昏黄的顶灯,将她们的身影拉长、扭曲,投射在冰冷的金属墙壁上,像是三个被无形绳索捆缚在一起的囚徒,正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驱赶着,奔向一个面目全非的“好姐妹”和一场早已布设好的婚礼迷局。恐惧,如同窗外深不见底的夜色,无声无息地包裹了这小小的角落。

车轮撞击铁轨的铿锵声,此刻听来都像是某种催命的鼓点。

信阳东站到了。我们随着人流下车,冬日夜晚特有的清冽寒气扑面而来,瞬间冻得人一个激灵。站台上的灯光白得刺眼,晃得人有些眩晕。我刻意放缓了脚步,看着那三个女孩沉默地汇入出站的人潮。她们没有再看对方一眼,没有交谈,更没有了高铁上初识时的兴奋。各自拉着行李箱,背影倔强而疏离,像是三个被无形的壁垒隔绝开的孤岛,朝着同一个接站口的方向,步履沉重地走去。那沉默的背影里,裹挟着被欺骗的愤怒、被愚弄的羞耻,以及对即将面对的新娘苏晓雯的、混杂着惊惧的深深困惑——她到底是谁?今晚等待她们的又将是什么?冰冷潮湿的空气吸进肺里,车站广播清晰报着站名,现实的感觉才一点点压下了高铁上那令人窒息的悬疑感。我裹紧外套,也朝着出租车等候区走去,心里沉沉的,像压了一块浸透了疑问的冰。

第二天下午,返程的高铁上。我塞着耳机,试图用音乐隔绝疲惫和车上孩子的哭闹,整理着手机里拍的几份零散资料——工作,永远像粘人的影子。在站台候车时,三个熟悉的身影竟又撞进了视线。还是昨天那三个女孩。她们竟然又坐同一趟车回去?而且,气氛……诡异得难以形容。

她们没有坐在一起。卡通背包女孩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戴着巨大耳机,脸朝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萧瑟冬景,侧脸的线条绷得很紧。米色针织衫坐在斜前方隔了几排的空位上,低着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戳点着,肩膀微微耸动,像是在跟谁激烈地打字争论。而那个静静,独自坐在更靠近车厢连接处的空位,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精致的妆容下脸色平静得像一潭结了薄冰的湖水,眼神放空地望着车厢顶棚,不知道在想什么。那种刻意拉开的巨大物理距离和彼此间弥漫的冰凉气息,比昨天剑拔弩张的互相质疑更令人窒息。昨天她们还为了同一个“最好朋友”愤怒、猜忌,此刻却只剩下一种消耗殆尽的疲惫和被彻底割裂后的漠然。

我找了个离她们稍远的座位坐下,决定不再多看。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泥潭。

车子启动没多久,广播里温柔地提示着行程信息。“叮咚”一声,格外清脆,是我的手机,家族群里跳出一条新消息提醒。我顺手点开,是远房表妹楠楠发的一个红包封面截图,配着一行字:“姐!沾沾喜气!今天我高中闺蜜结婚,抢了个大!开心!”

截图背景是大红的喜庆界面,抢红包的记录显示她得了188元。屏幕顶端,赫然显示着她刚刚退出的微信群聊名称:“雯雯大婚一生一世(高中挚友群)”。

雯雯?苏晓雯?!

我猛地抬头,目光瞬间锁定了斜前方那个静静!她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停留的界面……那熟悉的红色背景,那醒目的“188元”字样……和我手机里楠楠的截图,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静静那个群的名称后缀赫然是:“(大学挚友群)”。

血液似乎一瞬间冲向了头顶。我下意识地转头看向窗边的卡通背包女孩。她似乎刚发完信息,手机屏幕还没来得及熄灭。我隔着一段距离,在她抬手的瞬间,清晰地看到她的聊天列表最顶端,赫然也是一个扎眼的红色群聊图标:“雯雯大婚幸福久久(小学挚友群)”!再看米色针织衫,她依旧在激烈地打字,手机竖着,屏幕亮着,在一个群聊界面里快速输入,那个群的名称后缀刺眼地标注着:“(初中挚友群)”!

三个群聊名称,像三把冰冷的解剖刀,“小学挚友”、“初中挚友”、“大学挚友”……清晰得残酷。没有“高中”。昨天高铁上,静静自称是“高中最好的朋友”。这个标签,如今在她手机里那个“大学挚友群”的映衬下,就像一个苍白又讽刺的笑话。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处心积虑的安排。苏晓雯只是习惯性地,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拥抱当下,然后,用最清晰的标签,将她热忱拥抱过的朋友们,分门别类地归档封存。小学、初中、大学……每个阶段都有她“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朋友群。标签清晰,界限分明。高中呢?或许只是静静单方面固执地认为,那段时光对她而言足够特别罢了。

那一刻,我彻底懂了昨晚婚礼后她们三人脸上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冰冷。那不是对阴谋败露的愤怒,而是骤然看清真相后的幻灭与心死——原来自己珍视的、以为独一无二的厚重情感,在对方的世界里,不过是一个轻飘的、可以随时被下一个“最好”替代的阶段性标签罢了。

高铁高速行驶着,切割开冬日中原肃杀沉寂的原野。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单调灰黄,偶尔掠过光秃秃的树枝和低矮的村庄,像一幅笔触粗糙的写意画。车厢里,米色针织衫停止了打字,把手机重重扣在腿上,头靠着冰冷的车窗玻璃,闭上了眼睛。卡通背包女孩摘下了耳机,看着窗外,面无表情。静静依旧维持着那个双臂抱胸的姿势,像一尊失去温度的精致雕塑。

我低下头,手机屏幕早已暗了下去。指尖划过冰冷的屏幕,锁屏壁纸是我和大学时代号称“形影不离”的闺蜜在大理洱海边的合影,蓝天白云下,我们笑得没心没肺。毕业后第三年,她组建了新的“闺蜜环球旅行团”,晒出的照片里充满了陌生的笑脸。我们的对话框,最后一次联系停留在去年群发的春节祝福。标签,早已无声地换了天地。

高铁平稳地前行,窗外暮色渐浓,将远方的村落和稀疏的灯火涂抹成模糊的光斑。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一遍又一遍,单调而执着,仿佛在无情地度量着人与人之间那看似坚固、实则脆弱如标签纸般一撕即碎的联结。我们从一段旅程奔向另一段旅程,身边的座位空了又满,窗外的风景换了又换,唯有那被归档封存的记忆群组标签,冰冷地标注着每一次相遇的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