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妄折娇枝 > 第223在 大结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国不可一日无主,天下不能长期无君。

百官跪伏于灵前,心怀忐忑地等待着新君继位的诏书。

朝堂之上,群臣交头接耳,却又不敢高声,生怕惹来祸端。

最终,在众人的屏息凝神中,年轻果敢的赵司泽被推上大位,正式登基为帝。

他接过那象征至高权力的龙袍,也接过父皇未竟的天下重任,目光坚定,肩头沉重。

林知鸢,被册立为皇后,凤冠霞帔,仪礼庄严。

她跪接圣旨,神情平静,眼中却闪烁着不容忽视的坚毅光芒。

她明白,这不只是荣耀加身,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她不再只是深宫之中的一介女子,而是与皇帝并肩,执掌乾坤的国母。

她要帮助皇帝稳住动荡的朝局,要平息权臣的私欲,要平衡各派势力的争斗。

她更要让天下百姓吃得饱、睡得安,让田间地头不再有哀声,让孩童不再因饥寒而啼哭。

于是,她开始亲历政务,每日批阅奏折,参与朝议,从不推诿。

她亲自巡视农耕,劝课农桑,甚至挽起袖子,在田埂边与农夫交谈,询问收成。

她兴办义学,招募寒门学子,聘请良师,只为让更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有书可读。

她从不摆架子,也不端皇后的威仪,走到哪里,都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笑容。

百姓称她“贤后”,官员敬她“明慧”,她的名字,渐渐在民间传开。

可就在这新帝登基、万象更新、举国欢庆的当口,一道十万火急的军报如惊雷般传入京城——寒潼关,又告急!

信使浑身浴血,跌跌撞撞闯入宫门,手中军符已碎,却仍紧握不放。

奏报上字字惊心:敌军压境,兵力雄厚,数量数倍于前,铁骑如潮,已连破三道哨卡。

这一次,敌军不仅来势汹汹,且携带重炮与火器,烽火连天,烧红了半边天际。

边境百姓拖家带口,仓皇逃难,哭声震野,惨不忍睹。

京城之中,人心惶惶,街头巷尾皆在议论战事,恐惧如潮水般蔓延。

满朝文武顿时慌了神,朝堂之上鸦雀无声,连平日叫嚣主战的大臣也都低下了头。

宰相抚须沉吟,兵部尚书低头不语,将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一人敢主动请缨。

没人敢接这仗,因为——没人打得赢。

前几任守将皆战死沙场,寒潼关三度失守,已然成为帝国的心腹之患。

面对这般绝境,林知鸢站了出来。

她未披凤袍,未戴凤冠,只着一身素色长裙,步入朝堂,步履坚定。

她主动求见皇帝,双膝跪地,声音清亮却坚定:“臣妾愿带兵出征,守我边关,护我国民!”

她清楚,这场仗不仅仅是打仗,更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旦寒潼关失守,敌军便可长驱直入,直逼京城,山河破碎,社稷倾覆,就在旦夕之间。

但她也相信,自己能带好这群兄弟,凭借谋略与勇气,打赢这场硬仗。

她的哥哥苏唱,听闻消息后二话不说,立刻披甲入宫,当众表态:“妹妹去哪,我便跟到哪。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他目光如炬,声如洪钟,引得群臣侧目。

这对兄妹,自幼相依为命,如今更要在国难当头之际,并肩上阵,谁也不掉队。

皇帝赵司泽听罢,沉思良久。

他望向林知鸢,眼中既有担忧,也有敬佩;他深知战场凶险,皇后亲征,史无前例。

但如今危局难解,朝中无将可用,唯有信任她,才能赌这一线生机。

最终,他缓缓点头,郑重应允。

当庭下旨,正式封林知鸢为西征大帅,统领三军,节制西线所有兵马;封苏唱为副帅,辅佐统帅,共御外敌。

诏书一出,满朝震惊,却无人再敢反对。

两人当天便投入备战,顾不上休整,连夜召集旧部,清点粮草,调拨器械。

他们四处招揽精兵强将,从退役老兵中挑选经验丰富的将领,从民间招募身强力壮的勇士。

他们把原本散乱不堪、士气低落的边防军重新整编,操练阵法,统一号令。

这支新军,有老兵的沉稳与经验,也有新人的热血与冲劲。

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写满了决心,人人憋着一口气——不为功名,不为赏赐,只为家,为国,拼了!

出征前夜,军营外旷野之上,燃起熊熊篝火。

火光映红了士兵们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夜空。

全军列阵,肃立无声,等待主帅的誓师。

林知鸢身穿银甲,披着黑色战袍,缓步登上高台。

她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我们不是为了荣耀上战场,不是为了封侯拜将。”

“我们是为了让妻儿能睡得安稳,不再在半夜惊醒于马蹄声。”

“我们是为了让家乡的炊烟能够升起,让田里的稻谷能安然收割。”

“我们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在没有战火的土地上长大。”

她顿了顿,声音微颤却愈发坚定:“所以,这一战,我们必须赢!”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

“必胜!必胜!必胜!”

火光冲天,誓言回荡在夜空,仿佛连星辰也为之动容。

苏唱紧握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刀锋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寒芒。

她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声音虽不高,却字字如铁钉入地,掷地有声:“我妹妹在前,我便在后。”

这短短一句话,像一簇火苗,瞬间点燃了全场将士心中深埋的热血与忠诚。

她们是姐妹,是战友,更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千人齐吼,声浪冲天而起,震得大地仿佛都在颤抖:“誓死报国!寸土不让!”

那一声声呐喊,如同惊雷滚过边关荒原,带着决绝与无畏,在晨风中久久回荡。

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坚毅,每一双眼中都燃着不灭的火焰,那是属于定边军的信仰与尊严。

天刚亮,第一缕阳光洒在营地的旌旗上,映出“定边”两个苍劲的大字。

定边军启程了,战马踏过冻土,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整齐的步伐如鼓点般敲击着大地。

尘土在朝阳下飞扬,宛如金粉铺就的送行之路。

身后,是千万双含泪的目光。

百姓站在城门口,母亲抱着孩子,妻子望着丈夫,老人拄着拐杖默默挥手。

他们说不出豪言壮语,只用沉默的凝望,将所有的牵挂、祈祷与希望,一一寄托在这支即将远征的队伍身上。

前方,是未知的战火,是漫天黄沙中的刀光剑影,是生死一线的残酷战场。

谁也不知道归期何日,谁也无法保证是否还能踏上故土。

可她们知道,这一去,不是为了争功逐利,不是为了加官晋爵,而是为了扛起整个天下,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

后来,她们在西北边陲与羌戎联军展开决战。

那一战,狂风卷地,黄沙蔽日,天地为之变色。

定边军以少胜多,以弱抗强,凭借严明的军纪、默契的配合和不屈的斗志,一举击溃敌军主力。

战鼓声、号角声、厮杀声交织成一首悲壮的战歌,在荒原上空久久不散。

失地收复,被侵占的城池重新升起大乾的旗帜。

百姓痛哭相拥,跪地叩谢。

那些曾被践踏的尊严,终于被她们用血与命,一点一点地洗刷干净。

旧耻已雪,山河重光。

凯旋归来时,定边军依旧列队整齐,步伐沉稳。

她们身上带着伤痕,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荣光。

百姓夹道相迎,鲜花洒满归途,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

这一刻,她们不仅是战士,更是这个国家最坚实的脊梁。

战事平息,边关再无烽火。

曾经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破碎的田园渐渐恢复生机。

牛羊回归草原,炊烟再次袅袅升起,孩童在村口追逐嬉戏,老农坐在田埂上抽着旱烟,笑看丰收在望。

天下,终于重归安宁。

赵司泽与林知鸢,终于能并肩坐在宫墙外的石阶上,看日出染红天际,看夕阳缓缓沉入远山。

朝政不再压弯他的脊背,刀枪也不再占据她的全部时光。

风吹动她的长发,他轻轻为她拢好,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不再只顾朝政,学会了在批阅奏章之余抬头看看窗外的云,听听檐下的雨。

她也不再只握刀枪,会在清晨练剑后泡一壶清茶,坐在院中赏花听鸟。

岁月静好,仿佛连风都放慢了脚步。

两人煮茶赏雪,炉火微红,茶香氤氲。

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如鹅毛般洒落庭院。

他们说着琐碎的家常,聊起幼时趣事,说起宫中趣闻,笑声在暖阁中轻轻回荡。

日子静得像一首慢歌,每一个音符都温柔地落在心上。

赵司泽勤政爱民,每日黎明即起,听政议事,从不懈怠。

他革除旧弊,废除苛捐杂税,整顿贪腐官员,启用贤能之士。

朝堂之上,不再乌烟瘴气,取而代之的是清明正气,百官各司其职,政令畅通无阻。

百姓安居乐业,田地丰收,市集繁荣。

孩童得以入学读书,工匠安心营造,商旅畅通无阻。

街头巷尾,人们谈起当今圣上,无不交口称赞。

乾元朝,一天比一天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