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随着孙氏的崩溃,曹操也很清楚,继续抵抗下去就是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他和他手下之间的信赖关系,在这个强大的外敌的影响下,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而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也决定了曹操以一国之力对抗天下注定是要失败的。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只能选择和刘备去进行交易,让自家的覆灭来得尽量晚一点。
当然,这也是基于刘备良好的信誉的。只要你不过红线,刘备一向都是以礼相待,甚至孙坚都被允许留在了江东。
曹操给的条件,就是希望他们曹氏能够继续控制益州,在益州当土皇帝。
正所谓坐地起价,落地还钱,这种讨论实在是应有之义。
而且曹操也显示出了诚意,他准备撤军了。准备从关中撤回到益州和凉州,等待刘备最后的决定。
在孙氏被击溃的情况下,在关中与刘备军对峙,又取得不了胜利,那肯定是亏本生意。为了之后有机会取得关中,反败为胜,他们也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蛰伏。
如果刘备拒绝谈判的条件,到时候,一举击败刘备军进攻主力,也未尝没有再次席卷天下的可能性。
对此,刘备和贾诩他们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曹操的归顺计划也很难说到底有几成真心,颇有些投石问价的可能性。
对于这件大事,实际上刘备早有决断,他不可能允许一片不遵守他设下的规则的区域存在。否则,刘备一直宣扬的那些,一直以来支撑刘备军的那些口号,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空谈。
所以,在曹操退兵之后,刘备礼貌的送了一封信给曹操。
在信中,刘备许诺给曹操长安的官职,或者他想要的中央职位,并且只削去他的王位,转为公爵。唯独地方之事,规则就必须要按照刘备军的规则还要,无法承诺任何特权。
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是给了曹操很大的优待了。但是,这个待遇远远不能满足曹操的愿望。某种意义上说,哪怕只剩下成都一座坚城,曹操投降也差不了多少,反正长安或者邺城的职位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和吸引力。
所以,双方自然而然的谈崩了,就像是这个时代独有的体面规则一样。双方在这个时候谈一下,还互相通信,代表的与其说是真心要谈,不如说士人之间要顾及的一种体面。
事实上,所有人对这个结果大概都心知肚明,都知道,未来刘备和曹操还要有一战,决定整个益州命运的一战。
而刘备现在要考虑的,要劝降的,与其说是曹操,不如说在张飞和轲比能两路骑兵打击下已经损失惨重的马腾了。
由于刘备军团结草原各部,他的势力范围很容易的从西域就渗透到了河湟一带。对于这些羯氐羌等族人来说,刘备军和马腾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这些边民和蛮族混血多年,完全分不清是汉化蛮族,还是汉人蛮化的部族来说,他们对于依附的对象其实没有那么挑剔。
马腾能给的,刘备甚至可以给更好的。更何况,马腾如今在刘备军的打击下实力大不如前,要不是马超带领曹军精锐还有些威慑力,这些部族恐怕也就要另寻明主了。
要知道,相比于草原各部,这些汉化程度更高的边疆民族,对于中原局势也看得更清楚,对朝廷运作模式也更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在顾南行的蓝星华夏历史上,这些民族人能够以较少的人口和力量建立国家控制政权。因为他们相对熟悉汉地的规则,再加上能够和汉地的官僚士子联系起来,以建立统治。
像是鲜卑这样在草原上极为强大的部族,就必须要与中原士人磨合更多之后,才能够取得中原的霸权,被这些士子接受为衣冠华夏的一部分。
而这些熟悉汉家官僚,也了解大汉江山的部落,很多也很清楚,刘备军已经占据了天下大半,要统一天下只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这时候,马腾真的是有一些内外交困的意思,对内各地士族和蛮族都在考虑投靠刘备,对外曹操撤军让刘备军的兵锋再次直指凉州。
马腾不得不为自己以及家族的未来进行考虑,曹操这棵大树是不是还靠得住。
要知道,马腾始终不是以自己作为独立军阀称雄的,虽然他实际上就是一方诸侯。
所以,至少在明面上,马腾和刘备军那是完全没有直接矛盾的。
陷入内外交困的马腾,也对于独立军阀的地位看得没有那么重了,只要刘备开出来的条件合适,他们自然就是可以谈的状态。
马腾自己纠结的唯一事情就是,他要不要直接给刘备去信呢?
不过很快,他就不需要担心这件事情了,因为刘备军来了一个大人物,亲自来劝说他弃暗投明,让出凉州给刘备军。
这个人正是刘备军凉州出身的高层——贾诩。
转眼三十年,贾诩虽然说两鬓斑白,但是也算是衣锦还乡。
五千铁骑组成的护卫队,突出一个军势惊人,某种意义上说,是既有谈判的成分,也有威吓的成分。
显然,贾诩这一次来得目的,就是要让马腾彻底倒戈,转入刘备军的阵营。
对此,马腾自然是心知肚明,可是他也有难言之隐,自己在曹操手下多年,其中也有不少曹操的势力渗透。
想要改投刘备军,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马腾一方面坚持拖字诀,试图两面都不得罪。
反正刘备军势力核心在河北,自己名义上臣服也无所谓,和曹操的合作也可以继续。反正主打一个太极推手,一切以维持凉州为主。
最终,马腾出了一个奇招,竟然让贾诩和曹操派来的说客司马懿,两人一起来到一场宴会上,来个正面交锋,他马腾从中调停。
这办法确实是不大聪明,等于是把谈判和还价的主动权让了出去,尤其是对于来自于曹军一边的司马懿更是如此……
只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