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凉州不战而降之后,只剩下益州还在与刘备军对抗,这天下大势所有人都看得明白了。
刘备大军入川只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根本不是能不能挡住的问题。
而此时距离董卓之乱已经二十多年,可以称得上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与汉高祖皇帝七年平定天下,光武皇帝起兵十年荡平反贼确实也是没法比。
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加顾南行的组合,还是比不上前面两位兴汉的大人物,无法与他们的战果相提并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他们所做所为又远超前人。所谓汉承秦制,光武中兴之后更是向士族门阀让利甚多,对于整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变迁。
可是,刘备军这二十年,从行政、司法、教育、经济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说很多都是不得已的临时政策,可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确实得改变了整个汉家天下的制度体系,改变了整个秦制的基础。
这种叛经离道的做法,显着的拖慢了刘备军扩张的步伐,让敌人凭空得到了许多支持,迫使刘备军不得不减少进攻作战投入的兵力,以积蓄力量。
直到刘备军的政策,逐渐被人接受,或者说让世家子弟们无力反抗,让顾南行的商业和教育举措能够推行下去。
毕竟,如果你真的对于刘备军有所犹豫,不只是那些刘备军地方安置的军人会给你好看,那些北方来得铁骑也很高兴打个秋风。
这就是顾南行数十年如一日,追求在这片没有主宰者的草原上渗透影响力,构建自家势力的好处了,草原各部的力量,正是刘备军最终压倒敌人的最后一棵稻草。
在如今的刘备军中,随着凉州被夺取,关于什么时候去夺取益州也再次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毕竟,益州就像是一块嘴边的肉,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
可整个天下,刘备军短短数年之内,一口气横扫了并、司、凉、徐、豫、杨、交七州之地,算是把控制区扩大了一倍。
而且,扬州和凉州更是新附未久,这些地方建立一套新的体系那也相当不容易。
哪怕是刘备军调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依然感到人力不足,甚至顾南行毫不犹豫从军中和市集中抽调人手也还是不够。这个缺口需要逐渐弥补改进,不合格的人员要逐步替换,或者初期宁缺毋滥,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补充。
这也是许多人建议过几年,消化了整个天下之后,再去吃掉益州的理由。
刘备军这套新体系,就是需要磨合,谁让顾南行非要对基层治理结构下手呢?
对此,顾南行是心知肚明,当时他也没办法,到了现在更是没办法改变了。
自古以来,传统中国统治体系,虽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对基层士这个阶层基本上以贿买为主。这些士构成了地方权力的核心,他们自身就会化作执行皇帝命令的机器,只不过顺便保护他们整个阶层的利益而已,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于是,传统上中华帝国的税收就非常有限,只能收极低的正税,额外的加税是摊不到这些人身上的。哪怕是汉灵帝这么执着于搞钱的皇帝,也只能用买官这种办法,而不是彻查税收之类的办法。因为你面对整个官僚体系和这个基层治理系统就没办法,更何况,一个县一共十几个大小官吏,真的为你效命又能干多少工作?
而顾南行改变了这一点的基本原因就是他穷,所以他干脆的公开把基层治理的权力卖了出来,给你们大族治理,但是让刘备军的权力透过集市和各地乡士渗透到基层,打破了传统治理的士体系。
上有豪门,下有乡士,整个乡村治理的结构被彻底拆开,不再是铁板一块。然后,再利用来自于顾南行知识的财税算法,就可以重构新的关系。
虽然让地方跟刘备军有了博弈的空间,但是把问题拉到明面上来,也让刘备军税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因为,刘备军订下来的规律,在地方同意之后,就能够迅速的执行。毕竟,地方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内部博弈和权力分配方式,而这些规则远比那些不可言说的规则要明确的多。
只是,这也意味着,新占领区,这些规则博弈需要时间去完善,去讨论去规划。远不是传统汉家意义上的占领所能够实现的。
这也意味着,刘备军要稳固后方,就需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去完善这个治理系统。
可反过来,进攻益州的事情也不合适拖太久,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如今敌人只剩下曹氏一家,何不乘胜追击?如今天下雄兵刚才经过一年休整,正是兵强马壮之时,要是散了,或者归于各地。
那再聚起来这样一支大军,那就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
对于刘备来说,未来能不能在他手上完成统一那都是未可知的事情。
这个矛盾确实是很大,可顾南行不这么看,因为历史上某位伟人已经做出了判断。
宜将剩勇追穷寇。
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也是他们实践上的做法。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哪怕是顾南行各种亲至,问题一样堆积如山,一套新体系哪是这么好建立的?
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既然已经很糟糕了,需要反复调整,那何不统一之后再徐徐图之呢?留下这个小尾巴,也没什么意义。
有了顾南行的支持,刘备也下定了决心,要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6年),发动灭曹的战役。
而且把劝降的书信由孙乾和荀彧从长安带到成都,尽量能避免刀兵就避免刀兵。
当然,那只是一个策略,真正的策略是,五路大军同时进攻蜀中!
关羽军沿着夷陵进军,张合军沿着阆中进军,于禁出斜谷,张飞入五丈原,马超所部从凉州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