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十。
天刚蒙蒙亮,汉江江面已被晨光染成一片金红。
低沉的号角撕破空气,唤醒了尚在沉睡中的襄阳城。
卯时,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汉江之上,碧波万顷。
汉江中央那座占地近千平的木质擂台如同洪荒巨兽,静静伏卧于江心,任凭江流冲刷,巍然不动。
擂台四周,百面旌旗迎风猎猎作响,一面面书写着“宋”、“蒙”以及各大门派名号的旗帜。
色彩斑斓的旗帜在江风里猎猎作响,倒有几分分庭抗礼的意味。
同时宣告着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将正式开启。
襄阳城头,亦是旌旗招展,甲胄森然。
守城兵士比平日多了数倍,个个屏息凝神,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江面与远方蒙古大营的动向。
城内,空气中弥漫着激动与紧张交织的气息。
江面上早已热闹非凡。
二十艘宋军水师的渡船往来穿梭,正有序接引各路豪杰登擂。
渡船上,崆峒派弟子背着长剑、腰悬镖囊,与点苍派高手高声谈笑。
丐帮的污衣弟子蹲在船舷边,身后背着一个大背篓,一边啃着炊饼一边警惕地盯着江面。
明教弟子则多穿青衣,步履沉稳,目光锐利。
......
而与会的豪杰人皆有一大相同之处----每人的腰间都挂着一个硕大的酒葫芦。
远处蒙古大营方向,十余艘蒙族快船也正缓缓驶来,船上武士皆穿皮甲、挎弯刀,脸上带着桀骜之色。
与宋国这边的热闹不同,蒙方船只上透着一股肃杀之气。
同时,坐镇襄阳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与安抚使赵葵,亦于清晨发布了严令。
城门两侧张贴着朱红告示,上面用大字写着:“自辰时起,襄阳四门封闭,民众不得出入。”
“城内居民可于指定区域远观,但不得擅自靠近水师码头,违令者以奸细论处。”
告示前站着两队手持长枪的士兵,盔甲锃亮,神情严肃。
一队队兵丁穿梭于街巷,传达命令,维持秩序,整座襄阳城仿佛一架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
不少看热闹的居民扶老携幼涌向江边,想亲眼看看这场关乎抗蒙大局的英雄大会。
只是江边已经人满为患,只能踮着脚望向江面方向。
而人群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乱哄哄的一片。
“听说郭大侠要亲自上场,不知道能不能打赢蒙古的高手?”
“杨教主年轻有为,之前灭了黑风教,这次肯定能给咱们长脸!”
“可别再出白公子那样的事了,唉……”
杨过此时正站在城西渡口的高台上,一身青衫,身后背着玄铁重剑。
身旁小龙女一袭白衣,青丝用一根白玉簪束起,清冷如月下寒梅。
他目光扫过江面,对身后的陈横与朱猛沉声道:“陈横,你领五十骑沿江向上游巡视。”
“重点盯防对岸蒙古大军的动向,若有发现,即刻通报。”
陈横是明教骑部的主将,闻言抱拳:“教主放心!末将定不让蒙古人有机会偷袭!”
他转身翻身上马,身后五十骑士齐声呼喝,马蹄声如雷,沿着江岸向西疾驰而去。
杨过又看向一旁身材魁梧的朱猛:“朱兄,你领剩余五十骑守下游。”
“你要留意江面下的动静,太湖帮弟子虽在水下探查,但还需你在岸上接应。”
“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放信号弹。”
朱猛瓮声应道:“洒家明白!定护好下游安危!”
说罢也率部出发,骑士们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晨雾中。
小龙女轻声道:“过儿,这般布置,该能防住蒙古人的偷袭了吧?”
“只是你为何让人查下游江底,却不是上游呢?”
“龙儿,兵行诡道,公孙止生性狡诈,咱们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有收获。”
杨过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眼下只能说是尽力而为,毕竟咱们并不知道对方到底有什么后手。”
小龙女轻轻颔首,“这些事情我帮不上忙,只能靠你自己了。”
杨过轻轻在她手背拍了拍,“咱们先登擂,郭伯伯他们该等急了。”
二人登上一艘渡船,船头早已等候着郭靖与黄蓉。
郭靖穿着一身粗布短打,黄蓉则一身鹅黄衣裙,手里拿着一本账簿,正与耶律齐低声说着什么。
见杨过夫妇过来,郭靖上前一步:“过儿,方才你安排骑部去巡视了?”
“嗯,我让陈横与朱猛分守上下游,监视对岸动静。”
杨过点头,目光落在黄蓉手中的账簿上,“郭伯母这是?”
黄蓉笑道:“还不是贾似道那边的安排,非要把观战席位算得明明白白,生怕蒙古人有机可乘。”
郭靖一脸感慨,笑道,“过儿,贾似道近来可是生生累瘦了一大圈啊!”
黄蓉点头,她心中对贾似道近段时间以来针对性的安排部署,亦是十分佩服。
“到底是领过军的文人,行事周密,确实是面面俱到!”
杨过轻笑一声,“郭伯伯,贾似道要是不用心,那可是要用命的!”
“咱们先登擂,不然咱们的贾钦差可就要等着急了。”
说话间,渡船已靠近擂台。
只见擂台东侧高约丈余的观礼台上铺着明黄色的锦缎,摆放着两张雕花木椅。
前面摆放着一张小案桌,旁边站着两名手持拂尘的太监,显然是为双方钦差准备的。
观礼台两侧各有一百张乌木座椅,左边贴着 “单” 字标签,右边贴着 “双” 字标签。
每张椅子上都刻着编号,依次排列。
贾似道正站在观礼台下,穿着一身绯色官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指挥着随从摆放茶具。
擂台上人声鼎沸,来自大宋与蒙古双方的豪杰,在双方水师舰船的接引下,分批乘渡船前往江心擂台。
两国高手各分阵营站立,只是在彼此对视目光碰撞间,仿佛有无形的火花迸射,肃杀之气弥漫江面。
巳时正刻,吉时已到。
伴随着一声洪亮的号角,主擂台上,大宋钦差大臣贾似道与蒙古代表忽必烈同时登台相见。
双方依礼相见,虽面带笑容,但言辞间的机锋与暗中的较量却丝毫不逊于战场。
贾似道面带矜持微笑,安排钦差及双方显要人物于视野最佳的观战席落座。
贾似道连忙在前带路,引着忽必烈登上观礼台,又指挥随从奉上茶点。
身后的姆拉克,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在忽必烈左右。
此时,落座的杨过仔细观察忽必烈带来的高手。
自己能叫出姓名的有金轮法王、公孙止、百毒老人以及大轮四僧等人。
在他们身后还有百余名服饰各异的人群跟随,正是此次前来与会的蒙古国高手。
人群中的公孙止察觉到有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当即扭头望去。
映入他眼帘的是杨过那张满是嘲弄的笑脸。
公孙止眼中闪过怨毒的光,强压着心中的恨意冷哼一声。
忽必烈坐在观礼台上瞥见公孙止的反应,清了清嗓子:“贾大人,今日英雄大会,旨在切磋武艺、增进两国情谊。”
“本王希望双方能遵守规矩,莫要多生事端才是。”
贾似道点头,“王爷所言极是!擂台教技,台下还是安心观战为好!”
“那接下来,咱们便按之前确定的流程来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