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900章 新的训练之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日子,兵械院的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折叠的盾牌、带倒钩的拒马、改良的锁子甲...最令人称奇的是叶明设计的\"水龙车\",利用压力原理能将火油喷射数十步远,堪称古代火焰喷射器。

每次试验新武器,兵部后院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其他衙门的官员也常借故来\"偶遇\",实则想一睹这些神奇兵器。叶明来者不拒,甚至耐心讲解原理,渐渐在朝中赢得了\"叶巧手\"的美誉。

这一日,叶明正在教授工匠们如何用滑轮组省力,忽然圣旨到——皇帝要亲临兵械院视察!

整个兵部顿时忙作一团。叶明却淡定如常,只吩咐将日常研发的成果陈列整齐即可。

次日清晨,李云轩带着太子和二皇子来到兵械院。看着那些前所未见的兵器,连见多识广的皇帝都频频惊叹。

\"叶爱卿,\"李云轩抚摸着旋风炮的配重箱,\"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叶明恭敬道:\"回陛下,有些是臣的构想,更多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比如这风箱,就是胡铁匠之女改良的。\"

皇帝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不居功,不矜能,好。\"他转向太子,\"泽儿,多跟叶爱卿学学。\"

二皇子在一旁冷眼旁观,但当看到连发弩演示时,眼中也不由闪过一丝惊艳。

视察结束,皇帝当场下旨嘉奖兵械院众人,并拨专款扩大生产。叶明谢恩时,余光瞥见二皇子正死死盯着那台旋风炮,眼神复杂难明。

夜幕降临,叶明独自在书房复盘今日的演示。

虽然表面上一切顺利,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些新式武器快速装备全军?如何培训士兵使用?还有最关键的,如何防止技术外泄?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

叶明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提笔写下明天的计划:《关于建立标准化兵器训练体系的构想》...

第二天,讲武堂后院的空地上,两百名精挑细选的士兵站得笔直,目光却忍不住往那些奇怪的木架、绳网和高墙上瞟。

叶明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中拿着一卷崭新的《新军训练大纲》。

\"从今日起,你们将接受全新的训练。\"叶明声音清朗,\"不再是简单的挥刀射箭,而是系统的体能、战术、协作训练。\"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老兵忍不住嘀咕:\"不就是跑跑跳跳吗?能比真刀真枪管用?\"

叶明耳尖地听到了,他微微一笑:\"这位壮士如何称呼?\"

\"回大人,小的姓张,边军什长,当兵二十年了。\"老兵不卑不亢地回答,眼中带着些许不屑。

\"张什长。\"叶明走下讲台,\"不如我们比试一番?就比这个新式训练科目。\"

老兵咧嘴一笑:\"大人金贵身子,小的怕伤着您。\"

场边响起几声轻笑。叶明不以为意,脱下官袍露出里面的短打劲装:\"这样吧,我若输了,今日所有人赏酒一斤;我若赢了,诸位就认真学这新法子,如何?\"

张什长见推辞不过,只得应下。叶明命人点燃一炷香,宣布比赛开始。

第一个项目是\"障碍跑\"——需要翻越一丈高的木板墙,爬过十丈长的绳网,再穿过由木桩组成的迷宫。

张什长一开始还领先,但翻越绳网时就显出力不从心,被叶明轻松超越。

等到迷宫环节,叶明如游鱼般灵巧穿行,而老兵则频频碰壁。

\"香才烧了三分之一!\"李天宝高声宣布,\"大人已经到终点了!\"

张什长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叶明已经气定神闲地喝起了茶。老兵涨红了脸,单膝跪地:\"小的有眼不识泰山!\"

叶明连忙扶起他:\"张什长能在半柱香内完成,已经胜过大多数人了。\"

他转向所有士兵,\"这障碍跑练的不是蛮力,而是灵巧与判断。

战场上,活下来的不一定是力气最大的,但一定是最会利用地形和时机的。\"

接下来的\"负重行军\"、\"平衡木\"等项目,叶明都亲自示范。

当他扛着五十斤沙袋轻松完成五里折返跑时,连最不服气的士兵都露出了敬佩之色。

\"记住要领。\"叶明擦着汗讲解,\"负重时腰背挺直,呼吸均匀,步伐稳健。这样能节省三成体力。\"

午休时分,士兵们三三两两讨论着上午的训练。

叶明走到张什长身边坐下,递过一壶水:\"边军兄弟最辛苦,听说你守过潼武关?\"

老兵受宠若惊,连忙接过水壶:\"回大人,守了八年。去年那场大战,小的就在城墙上。\"

\"那正好。\"叶明压低声音,\"下午要教新式弩机用法,你这样的老兵最有发言权。帮我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张什长眼睛一亮,胸膛不自觉地挺了起来。

下午的训练场上,整齐排列着五十架崭新的\"破虏弩\"。叶明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一看二做三教\"。

\"先看我做一遍。\"他娴熟地上弦、装箭、瞄准、射击,五十步外的草靶应声而穿。\"然后你们自己做。\"士兵们轮流尝试,叶明逐个纠正动作。\"最后,教会你身边的人。\"

张什长学得最快,不一会儿就能指导其他士兵了。

他抚摸着弩机光滑的机身,突然红了眼眶:\"大人,小的当兵三十年,用过七种弩,这是最趁手的...要是早些年有这个,多少兄弟不会死...\"

叶明拍拍他的肩:\"以后会更好。我还在设计一种更轻便的,连发速度能再快三成。\"

\"真的?\"老兵激动得像孩子,\"那...那小的能试试吗?\"

\"当然,你们都是第一批试用的人。\"叶明笑道,\"发现问题随时告诉我。\"

接下来的日子,讲武堂的训练如火如荼。

叶明不仅教武器使用,还引入了现代小队战术。他将士兵分成五人一组,演练\"三三制\"突击队形——三人主攻,两人掩护,交替前进。

\"记住,小队成员要像手指一样配合。\"叶明在沙盘上摆放代表士兵的小木人,\"进攻时呈箭头形,防守时变圆阵,追击时化扇形...\"

前来观摩的叶凌云老部下们起初不以为然,但当看到一个小队凭借这种战术在演练中完胜三倍于己的\"敌军\"时,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将都坐不住了。

\"叶大人!\"一位满脸伤疤的校尉激动地站起来,\"这阵法...能教教我们吗?\"

叶明欣然应允。演练结束时,十几位老将不约而同地捶击胸膛——这是边军最高的礼节。

训练步入正轨后,叶明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兵器改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