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913章 “大喇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声波武器或许遥远,但制造巨大声响的装置——无论是用于战场通讯、发起进攻信号,还是作为疑兵之计扰乱敌军——都具有实用价值。

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以手巧和悟性着称的李铁匠,并让叶瑾作为“特别顾问”(小丫头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

新的工棚被开辟出来,里面不时传出“铛!”“哐!”“嗡…”等各种奇奇怪怪的金属敲击声和嗡鸣声。

叶明的核心要求很明确:声音要足够洪亮、穿透力强、可重复触发、且最好能控制发声时机。

最初的尝试简单粗暴:用巨大的锤子敲击悬挂起来的厚铜锣。声音确实洪亮,但难以控制,且需要壮汉全力挥锤,实用性为零。

李铁匠带着几个徒弟,借鉴了惊雷弩的齿轮杠杆结构,设计了一个用摇柄上弦、卡榫释放、利用重锤扭力猛然敲击侧方立锣的装置。

声音统一了许多,但依旧笨重,且每次发声间隔较长。

“声音不够尖,传不远。”

叶瑾捂着耳朵评价道,“而且好难听,像破锣。”

叶明拿起被敲击的铜锣,发现中心已经有些微微凹陷变形。

“材质不行,容易疲劳,声音也会变。而且锣的形状…不利于声音定向传播。”

他想起现代的高音喇叭和音叉。 “试试这个。”

他画了一个简单的草图,“不要锣,用这个形状,‘t’字形,用最好的响铜,整体铸造,保证内部晶粒均匀。底部固定在这个共鸣箱上。

击锤不要敲击正面,改为横向快速敲击这支‘音臂’的末端。试试看。”

几天后,一个怪模怪样的装置诞生了:一个木制共鸣箱,上面固定着一支一尺多长、儿臂粗细的t型响铜器。

另一个独立的机括单元,通过摇柄上紧弹簧,扳动释放机关后,一个小而硬的钢制击锤在弹簧驱动下,高速横向敲击在t型响铜器伸出的那根音臂末端。

“嗡——!!!!” 一声前所未有、极其尖锐、穿透力极强的巨响猛然爆发!仿佛能刺破耳膜,直钻脑海!

工棚内外的人全都猝不及防地被震得头皮发麻,下意识地捂住耳朵,连连后退。

那声音持续震荡了数秒才渐渐消散,余韵还在空气中嗡嗡作响,仿佛无形的冲击波。

“成了!”李铁匠被震得耳鸣,却兴奋地大叫起来。

叶明也感到耳膜生疼,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声音的强度和特性,已经远超他的预期。

这不再是破锣,而是一件真正的声学武器原型。

“记下来,”他对身旁的书记官说,“此物,暂命名为‘破阵钟’!重点研究如何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加快上弦击发速度、以及…如何让声音更集中,传播得更远。”

他已经想到了定向喇叭的雏形,但那需要更深入的声学知识,暂时无法实现。

破阵钟的意外突破,让叶明意识到基础材料和研究的重要性。

他下令成立“格物组”,专门负责研究各种材料的特性(声、光、电、热、力),记录数据,建立档案,为未来的更多“奇思妙想”打下基础。

兵械院的秩序已然确立。惊雷弩的量产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和问题爆发后,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合格率缓慢却坚定地提升。

而破阵钟的尖啸,如同一个不那么和谐的插曲,预示着叶明所带来的技术风暴,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弓弩之利。

规矩之内,新的力量正在滋生;方圆之间,变革的涟漪正扩散向未知的领域。技术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自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乃至…撕裂天空的惊雷。

惊雷弩的量产并非一帆风顺。

标准化与精度要求,如同两道紧箍咒,让习惯了凭经验和手感做事的老匠人们叫苦不迭。

最初几日,机巧坊送出的零件,合格者十不足三,废料箱堆得冒尖,总装坊常常无米下锅。

矛盾在一次晨会上爆发了。

一位须发皆白、资历极深的刘老师傅,将一把锉刀和一摞不合格的齿轮狠狠摔在赵德柱面前的条案上,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赵署正!老夫打了一辈子铁,闭着眼睛都能车出能用的齿轮!现在倒好!就因为这劳什子‘公法线’长了那么头发丝都不到的半点,就判废?这是哪门子的道理!这锉刀是干活用的,不是拿来比划这些微末之差的!纯粹是糟蹋材料,耽搁工夫!”

工棚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投向赵德柱和暴怒的刘师傅。不少老匠人面露戚戚之色,显然颇有同感。

赵德柱脸色凝重,他没有立刻斥责,而是拿起那个被判废的齿轮和量具,又拿起一个旁边格子里合格的齿轮。

他走到刘师傅面前,将两个齿轮分别卡进一部测试用的弩身机匣中。

“刘师傅,您亲手摇摇看。”

刘师傅冷哼一声,上前先摇动装有合格齿轮的曲柄,顺畅无比,只有均匀轻微的“咔哒”声。

他又去摇那部装了“超差”齿轮的,起初似乎也无异样,但摇到某一特定角度时,明显能感到一丝晦涩的阻滞,虽然极其轻微,但在追求极致顺畅的惊雷弩上,这一点点阻力被放大了,发出的声音也夹杂了一丝不和谐的摩擦杂音。

“这…”刘师傅愣住了。

“惊雷弩非比破虏弩。”叶明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破虏弩力大即可,公差稍大,无非是费力些,响声大些。”

“但惊雷弩,追求的是无声处的致命效率。”

“每一个零件的微小误差,在数十个零件组合叠加后,会被放大成难以预料的故障:可能是上弦不畅,可能是击发延迟零点一秒,也可能是连续射击后某个薄弱环节的应力集中断裂。”

“战场上,这零点一秒的延迟,或者一次意外的卡壳,就可能让一个最精锐的战士丧命。”

他走到工作台前,拿起游标卡尺:“这不是微末之差,这是生死之差。我们在这里锉掉的不是多余的金属,而是战场上将士们可能付出的不必要的鲜血。规矩不是枷锁,是护命的铠甲。”

叶明拿起那个超差的齿轮,递给刘师傅:“我知道这很难,很憋屈,仿佛手艺被否定。但这不是否定,是升华。从打造一件‘能用’的器物,到打造千件万件‘一模一样、完美可靠’的杀人机器,这是我们必须要迈过的坎。您的手艺和经验无比宝贵,现在需要的是将这宝贵经验,注入到这新的‘规矩’之中,让它变得更合理,更高效。”

他环视众人:“从今日起,设立‘公差优化建议奖’。任何人,若能提出改进加工方法、在保证性能前提下适度放宽某处非关键公差、或设计出新工装夹具提高精度和效率的方案,一经采纳,重赏!我们的规矩,不应是死板的教条,而应是活着的、不断进化的智慧结晶。”

叶明的话,如春风化雨,既肯定了规矩的绝对必要性,又给了匠人们尊重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