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181章 破局之策与家宅书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1章 破局之策与家宅书香

新法试点遭遇的阻力,如同陷入泥沼,每一步都格外艰难。叶明深知,单靠强压或一味催促难以奏效,必须找到更巧妙的破局点。

他再次召见了王账房和鲁衡,没有责备,而是详细询问了他们遇到的具体障碍和那些反对者明面下的理由。

“漕运司孙主事所言,也非全然推诿。”叶明听完王账房的抱怨,沉吟道,“数千漕丁生计,沿河仓廪周转,确是实情。我们若只考虑边军效率,全然不顾及其他,便是将朋友推成了敌人。”

他看向王账房:“你的预案做得极好,但还不够。你立刻着手,核算一下若实行新法,沛城、武定两仓短期内可能减少的转运收入及漕丁工钱缺口,拟一个‘过渡补贴’的细则出来。”

“同时,筛选出一批位于新运输线上、有潜力扩建或新建的码头、仓廪,列出扶持其发展的初步构想。”

王账房眼睛一亮:“大人的意思是……既给他们看到损失,也给他们指出新路?”

“不错。”叶明点头,“改革不能只做减法,更要做加法。要让相关的人意识到,跟着新路走,长远来看,利益更大。这份细则和构想,由户部出面,与漕运司及相关地方衙门‘商议’,姿态放低些,但原则不退。”

接着,他对鲁衡道:“你那边的情况更直接些。无非是有人不想看到‘分段承包’成功。”

“既然京都府衙暂时指望不上,我们便自己来。韩将军派去的人,明日就会到位,他们不穿军服,只维持秩序,震慑宵小。至于那些闹事的商铺……”

叶明冷笑一声:“你让陈记工队,将他们店铺门前影响施工的区域,严格按照官府划定的红线清理出来,一寸不多,一寸不少。”

“若他们再闹,便以‘阻碍官工’的名义,请坊正记录在案。同时,工部这边,我会请人放出风声,西市沟渠修缮后,周边环境改善,地价租金必然看涨。让那些真正明事理的商户自己去权衡利弊。”

这是典型的“分化瓦解,利益引导”策略。叶明不再试图与整个旧体系硬碰硬,而是精准地寻找其中的裂缝,将压力施加到具体的节点上,同时抛出新的利益诱饵。

安排完这些,叶明又对一直旁听的太子李君泽道:“表哥,朝堂上,还需你适时敲打。不必具体指责谁,只需在议及其他钱粮事务时,强调‘陛下对新法试点寄予厚望,望诸臣工摒弃门户之见,以国事为重’即可。另外,关于漕运司主事及工部几位郎中今年的考绩评语……”

李君泽心领神会:“我明白。在其位,不谋其政,或阳奉阴违者,考绩之上,必会体现。”

一套组合拳悄然打出。明面上给予利益协商的空间,暗地里施加压力和精准打击,朝堂上再悬起考绩利剑。

叶明要的,不是立刻的臣服,而是让对方意识到,阻挠的成本正在急剧升高,而配合,或许还有利可图。

---

处理完这些令人心烦的公务,回到国公府时,已是华灯初上。叶明揉着发胀的额角,刚踏入府门,便听到后院传来一阵清脆的读书声,并非往常的诗词,而是一段……《九章算术》中的段落?

他循声走去,只见小妹叶瑾正坐在暖阁的窗边,就着明亮的灯火,捧着一本略显陈旧的算学书,眉头微蹙,小声地念着:“今有田广十二步,纵十四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母亲李婉清坐在一旁,手里做着针线,脸上带着温柔而略带无奈的笑意。

“瑾儿,何时对这算学感兴趣了?”叶明笑着走进去。

叶瑾抬起头,见到叶明,立刻放下书,像只小鸟般飞扑过来:“三哥!你回来啦!我在看你上次带回来的书,里面的题目好有趣,比那些‘子曰诗云’有意思多了!就是有些地方看不懂。”

叶明有些惊讶,接过那本书,正是他之前为了推广算学,让人搜集整理并刊印的一些基础算学典籍之一,没想到被叶瑾翻了出来。

“哦?哪里看不懂?”叶明来了兴致,拉着妹妹坐下。

“就是这里,”叶瑾指着另一道题,“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方盖,令厚五寸,问方几何?我怎么算都觉得不对。”

叶明接过纸笔,耐心地给她讲解起圆形与方形面积换算以及体积计算的基本原理。他讲得深入浅出,叶瑾听得眼睛发亮,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

李婉清看着兄妹俩凑在一起讨论算学的模样,又是好笑又是感慨:“你这丫头,平日里让你多读些《女诫》、《内训》,总推三阻四,没想到对这些旁门左道倒如此上心。”

叶瑾嘟着嘴道:“娘,这怎么是旁门左道呢?三哥说了,这都是经世致用的学问!你看户部、工部,现在不都在用吗?我觉得比光会背诗有用多了!”

叶明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他摸了摸妹妹的头,对李婉清道:“娘,瑾儿有兴趣是好事。这算学并非男子专利,懂得些,于理家、看账乃至明事理,都有裨益。只要她喜欢,便由着她学吧,不必拘泥于旧例。”

李婉清叹了口气,终究没再反对。她看着儿子日渐沉稳坚毅的侧脸,又看看女儿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忽然觉得,这世道,或许真的在慢慢改变。

暖阁内,灯火温馨,书香弥漫。窗外是波谲云诡的朝堂争斗与艰难推进的革新试水,窗内却是一方探讨学问、充满亲情的宁静天地。

这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叶明眼中交织,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所做的一切,不正是为了守护更多这样的温暖与可能,为了让更多像瑾儿一样的人,能够自由地追求他们感兴趣的、有用的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