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188章 格物苑构想与无声较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8章 格物苑构想与无声较量

叶明关于设立“格物苑”的构想,并非一时兴起。

他深知,要破除那些基于偏见和既得利益的阻挠,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心,而要改变人心,莫过于让其亲眼所见、亲手所感。

一份精心撰写的奏疏,很快便经由太子李君泽之手,呈递到了李云轩面前。

奏疏中,叶明并未提及朝堂上的争论,而是从“开启民智”、“弘扬实学”、“裨益民生”的角度切入。

他恳请于京城择一合适之地,设立“格物苑”,陈列演示诸如杠杆、滑轮、光影、磁石、水力等自然原理的简易器具,并配备讲解人员,免费向士子百姓开放,使其“观天地运行之妙,察万物造化之工”,明了实学并非奇技淫巧,而是经世致用之基。

李云轩览毕奏疏,沉吟良久。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设立一个展示场所那么简单,这是叶明对那份《崇正学疏》无声却有力的回应,是一场争夺“道义”和“人心”的较量。

他欣赏叶明的这种机变与远见,但也清楚,此举必然招致守旧势力更强烈的反弹。

“准奏。”最终,李云轩朱批二字,并指定由工部协理,叶明总揽其责,所需费用从内帑拨付。

他没有大张旗鼓,选择了默许和支持,将风波的层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旨意一下,叶明立刻行动起来。他选中了皇城西侧一处闲置的官家园林,这里位置不算核心,但环境清幽,足够宽敞。

他亲自绘制了苑内区域的划分草图:力学区、光学区、磁学区、水力区等等。

没有动用工部那些可能阳奉阴违的官吏,他直接从皇家工坊抽调了一批手艺精湛、对新学抱有热情的年轻工匠,由鲁衡暂时统领,负责根据他的要求,制作各类演示模型。

制作过程本身,也成了一场生动的格物课。

工匠们为了制作出能清晰演示杠杆省力原理的秤杆和砝码,需要反复调试支点的位置,精确计算力臂长短;

为了制作能完美折射、反射光线的水晶透镜和铜镜,需要摸索打磨的角度和光滑度;

为了制作能灵活演示磁极相斥相吸的磁石组,需要耐心寻找磁力最强、形状合适的天然磁石……

叶瑾得知三哥要办“格物苑”,更是兴奋不已,成了最积极的“小帮手”和“质检员”。

她拿着鲁衡等人做出的第一个杠杆模型,一遍遍地挂上不同重物,移动支点,验证着“力臂越长越省力”的规律,时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哥,如果支点不在中间,两边的力臂不一样长,是不是一边省力,另一边就费力了?”

引得正在忙碌的工匠们都忍不住投来惊讶和赞许的目光。

在她的小小“监督”和不断追问下,格物苑的筹备工作虽然不算快,但每一件演示器具都力求精准、直观、坚固耐用。

---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叶明筹建格物苑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又一粒石子,迅速在特定的圈子里传开了。

徐老府邸的密室中,气氛比上次更加阴郁。

“格物苑?他叶明想干什么?是要公然宣扬那些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吗?”一个声音气急败坏地低吼。

“此举甚毒啊!”另一人忧心忡忡,“若真让百姓士子亲眼看到那些‘奇技’之效,我等以往所言‘玩物丧志’、‘动摇根基’之论,岂不成了笑话?”

“陛下竟也准了……”有人感到难以置信,更感到一丝寒意。

徐老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样子,但浑浊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凝重。他发现自己似乎低估了叶明。

这个年轻人,不仅手段强硬,更善于争夺话语权和塑造舆论。

格物苑一旦建成开放,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恐怕比十道推行新法的圣旨还要巨大。

“不能让他建成,至少,不能让他顺顺利利地建成。”

徐老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工部那边,我们的人虽然插不上手,但选址、用料、乃至日后开放时的安全、秩序……可做文章的地方,还有很多。”

他看向其中一人:“李大人,你与京都府衙关系匪浅,可否让府衙在格物苑周边,多加‘关照’?比如,严格核查往来人等,以防‘奸细’混入?或者,以维护治安为由,限制每日入园人数?”

他又看向另一人:“王御史,可联络几位言官,上书言说‘宫苑重地,毗邻皇城,设立此等公开场所,恐有不妥’,或可质疑其用地是否合规,建造是否靡费?”

他的策略依旧阴柔而粘稠,不正面攻击格物苑本身,而是从周边环境、行政程序、安全顾虑等角度,设置障碍,拖延时间,制造麻烦,试图将这件新生事物扼杀在繁琐的规章与潜在的“风险”之中。

一场围绕着一处尚未开放的展示场所的无声较量,已然展开。

一方是力图通过直观体验来普及新知、赢得人心的开拓者,另一方则是试图利用规则漏洞和行政手段来阻挠、延缓的守旧者。

叶明很快便感受到了这股无形的压力。

京都府衙果然派人前来“咨询”格物苑的安防计划,言语间暗示此地靠近皇城,需格外谨慎,建议推迟开放,先行完善保卫。

同时,工部内部也传来一些杂音,质疑动用内帑修建此苑是否合乎程序,用料规格是否过高等等。

“果然来了。”叶明对此并不意外。他一面让鲁衡等人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一面亲自与京都府衙沟通,提交了详尽的安全预案,并承诺开放初期将限制人流,分批入场;

同时,通过太子向李云轩陈情,说明了格物苑对于开启民智、推广实学的重要性,间接回应了那些关于“靡费”、“不合规”的质疑。

他知道,格物苑能否顺利开放,其意义已远超一个简单的展示场所。

它成了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新思想能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争得一方生存与传播的空间。

这场较量,无关刀兵,却同样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