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穿越1951 > 第324章 建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78年九月,改革的春风还没吹遍神州大地,但春江水暖鸭先知,李旭东办了家国营的建筑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用于建设宝安县的三通一平工程建设。

两家国营公司只有场地,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设备李家有不少,为了避嫌,李旭东让陈雪茹用极低的价格租给了这两家公司。

于是,靠近罗湖和福田的平地上,大量集装箱改建的房屋堆叠在一起。第一批一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已经到位,正在进行培训工作。

李家在香江的地位不是盖的,只是在电视台打了个广告,第一家“粤字001号”的“东莞太平手袋厂”的港资企业,就成为了内地首家“三来一辅”的加工厂。

当时内地生产的都是军绿色的帆布袋,有的还印着“红五星”或者是头像。太平手袋厂生产的手袋却是人造革、尼龙布为材料,还什么颜色都有,款式新颖,非常时髦。销售渠道也是通过香江,直接售往阿美莉卡。

为了方便,张子弥还建立了一个保税仓,把原材料先放在一个地方,工厂要用的话,再发出去,再登记用了多少,再打税。

第一个保税仓,就是这么来的。

与此同时,有香江“毛纺大王”之称的港商曹光彪,与华夏纺织品进口总公司粤省分公司“筹办毛纺定点厂协议书”的签订仪式在濠镜举行。

工厂选址在珠海,命名为“香洲毛纺厂”。不过由于需要建厂,该厂得等到明年才建成投产。

忙不过来的李旭东接到通知,让他陪着香江的观礼团参加国庆典礼。

“都有谁啊?”李旭东问秘书小文。

“团长是庄世平先生,成员有霍先生、包先生、郑先生、胡先生,以及陈雪茹女士和安娜女士、娄晓娥女士等等。”小文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都是熟的不能再熟的了,你跟老庄说一声,我没空,请陈雪茹女士代为接待吧。”李旭东是真的很忙。

到了十月底,国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

这意味着上山下乡将成为历史,那些下了乡的知识青年开始找回城的门路,不少消息灵通的同志听说宝安县招工人,待遇比内地的工资都要高一截,都想方设法的找门路,打申请,请求过来支援建设。

招人这种事情轮不到李旭东来操心,会议室内,摆在他身后的是一幅巨大的宝安县规划图。

“我们不仅要考虑好地铁,还要保证即使遇到了强台风,我们的下水道也能不受影响。我的意思是请德国的专家来为我们设计,他们在青岛聚居区的排水工程就做得非常好,如果咱们能达到并超过青岛的水平,多花些钱,我也觉得值得。”

晚清光绪年间,清政府被德国胖揍一顿,甩手就割了青岛。而后德国人刺刀闪亮杀到,上来就划片占地强拆,青岛口和青岛村一带的黄金地段,统统被德国人强制划走,成了白人专用生活区。

以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占了好地段更得住得舒适安全,城市排水更马虎不得。于是完全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的城市排水系统,就这样在青岛应运而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却更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独特“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横断面八十公分,且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比这更让当时国人震撼的,是那些专用排雨水的暗渠,基本都是直径半米以上的大管道,宽敞到人都能站立,沿海暗渠排泄口,直径更到两米,今天每当青岛排水,它都忙得热闹。

“下水道又看不见,咱们花大价钱,值得吗?”不少同志觉得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哪怕是修个港口,也比修下水道要强。

“不对,下水道不修好,就会造成常年污水横流,且瘟疫传染病横行,走在街上臭气熏天,根本没法住人。咱们现在开发的只是一个镇,可随着城市的扩容,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而且将来的电缆和各种管道,也将通过下水道往外连接。那些招来的知青应该也学的差不多了,下个月一号就开始动工建设吧,让他们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施工,尽可能的不出现事故。”

李旭东可不希望将来好好地一条路,自来水公司挖完,煤气公司挖,煤气公司挖完,又有其他部门过来挖。这样一劳永逸的工作方式,才最节省时间和成本。

有些工作不好做通,毕竟李旭东的思想太超前了,一个县能用得上地铁,这在领导眼中,似乎就是个笑话。

“可是中央拨下来的钱不够啊,是不是再向上面申请一些?”负责财务的常务副主任李时文说道。

“不够就直接找香江的老庄贷款,用三年内的赋税作抵押。这帮家伙回来也不来找我,这是怕我把他们的产业拉到内地来啊。”李家虽然有钱有银行,但与钱沾边的事情,李家要尽可能的避嫌。

国庆典礼,上面请了不少香江的大佬们。在参加完典礼之后,这个代表团又是飞机又是船、火车、汽车的,一路上到了长安、蓉城、渝市、汉江、花城等地,花了二十多天参观。

可上面也不想想,尽管释放了善意,这在内地开办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那么好当的么?只有让小鱼小虾米先来试试水,他们占到了便宜,那帮大佬才敢动。

十一月一日,超过万名建设者齐赴工地,开始了宝安县的建设。热火朝天的现场,不少香江的技术人员操着非常不熟练的普通话,拿着对讲机指挥着手下的工人同志干活,李旭东也戴着安全帽混迹在人群里,连着干了半个月。

“领导,您看,咱们招商局都这么低三下四了,那些香江的资本家根本不听招呼,怎么请都请不动他们啊。咱们还得向上汇报成果呢,没有优秀的业绩,这可怎么办呐?”招商局的欧阳副董事长是位老干部,主持招商局全面工作。

“梧桐树还没栽种好,哪里引得来金凤凰哟。等咱们把三通一平做好了,这梧桐树的芳香自然能引来港资和国外的热钱。下一步咱们把政务大厅弄出来,把效率拉上去,大事小事都在政务大厅里解决,甭管是金凤凰、红凤凰还是粉凤凰,咱来个一把抓。”

李旭东倒是一点都不急,自己家里几个老娘们的意见都没统一,何况是那几个人老成精的资本家。

这也是现在的形势还没完全明朗,《人民日报》的头版成了分水岭,一边是回忆,一边是变革。你说,当时的编辑,是怎么决定把语录收起来的?权力和信仰之间的博弈,是顺应大潮,还是逆势坚守?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七十年代末,整个华夏社会已经翻天覆地。十年的混乱刚结束,新领导人走上前台,大家一半是迷茫,一半是兴奋。

队伍里有人怀念往日的红色标语和口号,觉得一句“为人民服务”才让人心里踏实;有人盯着经济数据和国际新闻,希望抓住新世界的窗口,让自己和孩子们过得更好。

有些干部、学者心里还撒着小九九,觉得太快改变可能会丢失精神支柱,有点像“拆老房子,一砖一瓦都不舍得”。另一批人则鼓掌叫好,认为这是新时代的信号,不改就是守旧。

在一个刚刚走出那么多乱事的国家,大家会不会对变化感到不安?有人忧心忡忡,生怕乱了阵脚;又有人跃跃欲试,想着能不能趁“大放开”捞点机会。

报社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编辑暗里嘀咕:“是不是我们把历史忘得太快了?”还有老资深记者,哭笑不得地说:“今天语录不印了,明天会不会连这个报纸也'改头换面'?”这些声音没人敢大声说,但一点点积压心头。

实际情况是,语录没了,老百姓也没马上适应。有些家庭甚至专门把小红书收好,说不定啥时候还得用上——这就像储蓄罐,平时没事,遇到困难了总有种“备用能量”的感觉。

政策出来后,鼓励大胆探索,不再完全用一句话指挥所有行动。外资来了,知识分子兴奋,也有人觉得头脑发懵。乡下的大伯问:“以后还要看报纸学哲学吗?”城里的白领则希望新闻能带来更多实际信息。精神和经济,理想与现实,一时之间像走钢丝一样,谁也不知道哪头会掉下去。

报社内部有人压力山大,要防止被扣“右倾翻案”的帽子。一些高层甚至主张把文章压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套“保险”的话术。

老一辈干部里也传来不同声音,有人悄悄私下说:“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万一惹火烧身谁兜得住?”

对于不少普通读者来说,谁掌舵谁有理,这些大新闻离自己总有点远。但坊间议论始终没断,有人甚至说“抢先发言会不会出事?”

这股悬在半空的紧张感,谁都感受得到。

正当大家以为报纸上的语录成为历史,突然有一天,“思想更新”来了个大反转。一批青年学生在校园里,自发组织学习经典、讨论过去。

甚至在大学讲堂上,老师还会引用语录鼓励大家批判思维,不盲从权威。这可是让不少人刮目相看——你以为语录退场了,人们就不会再提?错,大道理该讲还得讲,只是换种方式。

讨论是有了,旧观念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撼动。部分保守派反而变本加厉,他们开始组织内部讲座,强调不能全盘否定过去。学术圈、官场里暗流涌动,有人因观点不同被“边缘化”。

各方分歧反而变得更深了,年轻一代跃跃欲试,老一辈坚守传统,两边各不相让。有人提出,“难道过去那么多年的道路,随便一句‘实践'就全盘改变?”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乌云压顶。

普通百姓这时咋想?有人说,“只要能把日子过好,新道理也可以听听。”也有人怕事惹麻烦,压根不想掺和。

是的,平头老百姓去操心国家大事,国家大势,有意义么?

有人说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拥抱创新;有人则觉得丢掉精神指引,就是迷失方向。就连李旭东自己也不知道,这究竟是社会真正成熟的标志,还是一次精神上的妥协?

来宝安县视察的领导不少,改革派对李旭东褒扬有嘉,保守派则对李旭东的行为感到可耻,认为他这是在向万恶的资本家低头。

“领导,八百万能做什么?能不能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能不能给百万人发工资?能不能安置超过两百万以上的人口?能不能收到税收?用资本家的钱建设自己的祖国,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要不您去香江看一看,了解一下香江是怎么从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旭东的强硬也是罕见的。

想要改变思想观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发达国家走一走,看一看了。

高干出国后诸多不习惯,宾馆等场合到处是落地玻璃门,工作人员提醒千万别碰头,但有一次还是碰碎了眼镜。

吃冰激凌,有人怕凉,就有人说:“可以加热一下嘛。”

言谈举止,笑话不断。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一个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世界舞台上竟是这样地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