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行侠仗义,遇不公就出手

电影里一脚踢飞“东亚病夫”牌匾,现实中拒绝高额学费坚持开馆收徒,让普通人也能靠武术抵御欺压。

总而言之!

李小龙的武德=能打却不打,该打就为弱者打。

为什么会说李小龙把功夫一词的代名词标准提高了呢?这是因为李小龙所做的事情对于功夫这个领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不仅仅是一个功夫高手,更是一个将功夫推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李小龙把“功夫”一词的代言标准提到了几乎不可再被复制的地步,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同时完成了三件别人只能做到其一、其二的事情。

这三件事情分别是什么呢?

其一!

语言层面:把“Kung Fu”写进英文字典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李小龙这位伟大的功夫巨星横空出世。

他以四部半精彩绝伦的电影作品,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西方观众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听到、看到并深深记住了“Kung Fu”这个词汇。

时光荏苒,到了 1976 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来临——《牛津英语词典》正式将“Kung Fu”一词收录其中。

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这个词汇在英语世界中获得了合法的身份,更标志着中国功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其二!

文化层面:把功夫升华为哲学符号

他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一理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功夫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将儒释道的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相互融合,融入到截拳道之中。

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得功夫不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而是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讨论价值的哲学母题。

这一理念的提出,让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功夫的内涵和意义,为功夫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

社会层面:用身体击碎刻板印象

李小龙在好莱坞银幕上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赤手空拳战胜白人壮汉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功夫技艺,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击碎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刻板印象。

在那个时代,亚洲人在西方社会往往被视为“东亚病夫”,而李小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cNN对他的评价“为亚裔在西方影视打开了一扇门”,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身体叙事成为了20世纪最鲜明的反歧视文本,激励着无数人去打破偏见,追求平等和公正。

此后,若有人妄图自称为“功夫代言人”,那么他必须要同时跨越语言、文化以及社会这三道高耸入云的门槛。

然而,李小龙却以一己之力,将这三道门槛一次性拉至巅峰,甚至没有给后来者留下丝毫喘息的空间。

须知,从古代一直到如今,唯有李小龙能够达成如此壮举。

诚然,从古至今,确实只有李小龙一人成功地将“功夫”提升到了全球通用符号的高度,并且使其同时具备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实战可信度,即真实的格斗能力。

李小龙的实战功夫堪称一绝,他的招式凌厉而精准,让人叹为观止。

其二,哲学深度,也就是截拳道思想。

李小龙不仅是一位武术大师,更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截拳道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对后人影响深远。

其三,文化穿透力,具体表现为打破种族刻板印象。

李小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技艺,成功地打破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固有偏见,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四,语言输出力,“Kung Fu”一词能够进入英语词典便是最好的证明。

李小龙的影响力之大,使得“Kung Fu”这个词成为了英语中的常用词汇,这无疑是对他语言输出能力的高度肯定。

这四点在历史上从未同时出现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小龙是功夫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代言人”。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战场上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却未能立刻摆脱“东亚病夫”这一带有歧视性的称呼。(直到李小龙出现)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军事胜利并不等同于文化话语权的掌握。

1953年,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地将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打仗不怕死”。

然而,西方主流媒体却并未因此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来消解中国的胜利。

例如,他们将志愿军的英勇表现归结为“人海战术”,将中国人民描绘成“落后但野蛮”的形象,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忽视了中国军队的战术智慧和战斗精神,更将“落后”的标签继续牢牢地贴在了黄种人身上。

尽管朝鲜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在军事层面上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在国际形象方面,中国仍然被殖民话语所束缚。

在好莱坞电影、欧美报刊以及漫画作品中,华人的形象依旧是留着长辫子、身材瘦小、抽着鸦片的模样。

这种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在体育赛事领域,中国人长期缺席,使得“东亚病夫”这一种族刻板印象愈发根深蒂固。仅仅依靠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立刻改变这种局面。

在那个时代,大众传媒在面对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缺乏一种强有力的“可视化”反击手段。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够面向全球的电影工业,也缺少能够将“中国身体”完美展示给全世界的公共人物。

然而,这一切在李小龙的出现后发生了改变,在上世纪 70 年代,李小龙凭借着他的四部半电影,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天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在这些电影中,李小龙以他精湛的武艺,赤手空拳地击败了一个个欧美壮汉,展现出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实力。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让观众们为之倾倒。

不仅如此,李小龙还成功地将“Kung Fu”这个词汇送进了英文字典,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

而在电影《精武门》中,他那标志性的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场景,更是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通过这些电影,李小龙第一次用全球观众都能“看见”的方式,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了文化上的胜利。

他用自己的身体和表演,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仅有着强大的体魄,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屈的精神。

正是因为李小龙的努力,那顶曾经被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终于被他狠狠地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成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