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作为樊稠的亲卫,自然知道樊稠此举既是为了守住武关,也是为了复仇。
樊稠已经说了,战功全部算在出击的一千亲卫头上。
樊稠只是想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一雪之前在华阴县被突袭和被护民军堵在山谷中耻辱。
“两天后,就是护民军葬身山谷之时,我们将要立下多大的功劳呀?”
“将军说了,他只雪耻,不贪战功,战功会全部让给我们的。”
兴奋地亲卫们,议论的当然是他们即将获取的战功。
“只是可惜,护民军来得太少了,只有一万多人。如果来个十万人,把他们全部葬于山谷中,那我们岂不是要封侯?”
“哇,二娃,我又看到你偷吃干粮了。我们身上只带了五六天的干粮,而哪怕抵达了地点,要等待向东而吹的谷风,还不知道要等几天呢。”
“对,总看你在偷吃干粮。到时候你把自己的干粮吃完了,可别怪我们不分干粮给你。到时候,你饿得走不动了,我们就会把你丢在山中,战功也不会分给你。”
“二娃,其实我们也饿。走山路,太费体力,饿得快。但我们都忍着。只要我们回到武关,那便是泼天的富贵。”
“你们说,护民军会不会发现我们的布置?”
“发现?他怎么发现?本来距离武关只有十余里,可我们要绕过去,至少要走一百多里,他们如何发现?”
“他们可以往山顶上派斥候呀。”
“哈哈哈哈——你傻不傻?他们扎营的两侧,都是悬崖峭壁,起码都有两三百丈高,他们如何爬得上去?”
“就是,那两边的崖壁太陡峭,别说爬上去,只爬到半山腰,恐怕都得摔死大半。”
“这岂不是说,我们这次的战功,就是白捡来的?”
“白捡个屁?你不知道为了探索这条山间小道,摔死两个兄弟吗?如果你们只顾聊天,再不小心,保不准下一个摔死的就是你了。”都尉听到手下聊得热闹,便出言呵斥。
“对对对,我们还是别聊了。万一没看清道,哪怕踩上一个石子,脚下一滑,可能就没命了。”
“要安全地赶到埋伏地点,还要安全地返回武关,才能真正获取战功。”都尉不放心,又叮嘱了一句。
樊稠和他的一千亲卫,都想着给护民军一场灭顶之灾,可真的能成功吗?
他们这是在做白日梦。
别说灭顶之灾了,这一千亲卫哪里知道,他们现在走的这条险峻山间小蹊,是通往地狱的黄泉路。
以樊稠看来,这份大礼,护民军不收都不行。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次邓辰带来的,可是他麾下的一个山地师。
山地师,最擅长的,可就是在山地作战了。
关键是这样的战术,护民军用过。
大家有没有忘记,当年蔡成率领他麾下的一千童子军亲卫,在泰山中埋伏于禁那回事?
当然,那时候蔡成的亲卫年龄还小,不可能与于禁麾下的数万兵马面对面的厮杀。
可当时的埋伏,本就不是为了厮杀,而是冲着烧毁于禁粮草辎重去的。
滚木擂石隔断了山谷,施放的火箭把于禁的粮草辎重烧了个七七八八,还顺便生擒了于禁。
自己用过的战术,自己如何能不防备?
自从邓辰从南阳走武关道进入山谷后,就发现这两边的山不对劲,又高又险。
不对劲怎么办?
那就马上派出斥候,前出五十里,遍查两边的山顶。
不是说爬都爬不上去吗?
别人爬不上去,可一直接受山地作战训练的山地师,又怎能爬不上去。
虽然现在不叫山地师这个名字了,可其翻山越岭、攀崖走壁的本事,可从来没丢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攀爬峭壁的能力还在不断增强。
这一点,就连派给征南军团的精锐斥候都比不上。
更何况,邓辰派出的斥候,可不是到了地方才向两边攀爬的,他们是从进入武关道开始,就布置在两侧的山上了。
也就是说,邓辰派出的斥候小队,是前出五十里,一直在山顶上行军的。
邓辰在两边的山上,各派了十个斥候小队。
之所以派这么多,不仅是为了同时探查多个山头,而且还要查看山的另一面有没有埋伏。
因为当初蔡成率领的童子军,就没有埋伏在山顶处,而是埋伏在另一面的半山坡上。
这样,哪怕山顶处伪装好的滚木擂石被发现了,也不会损失人手。
即便是在山顶上,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探查,可其行进速度也一点不比谷底大队兵马的行进速度慢。
因为武关道太难走了。
这一路走来,哪怕护民军用的是特制的车辆,这一路上,都不知道有多少车辆换了车轮。
这时可没有橡胶车轮,用的都是木制车轮,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很容易被颠散架。
随军而行的木匠,只要不行军,他们就会找木材,打制车轮。
好在护民军的木制车轮上,用的都是钢制轴承,否则,走武关道运送辎重补给,便只能人背肩扛了。
按护民军的惯例,平原上,斥候至少前出一百五十里(全部骑马),丘陵地带至少前出一百里(同样骑马),而在山地,则是至少前出五十里。
在樊稠的斥候在谷道中发现护民军之时,护民军的斥候,实则已经抵达了武关的头顶上,而且也早就发现了谷中樊稠军的斥候。
不是说两边的山都很高吗?他们又是怎么发现谷中斥候的?
很简单呀,每个斥候小队,都会带上两个望远镜。
如果不是用天然水晶打磨望远镜的成本太高,蔡成一定会给每个斥候都配上一个。
两三百丈的高山顶上,用望远镜看谷底的事物,绝对是纤毫毕现。
樊稠派出的斥候个个都是那么大一坨,如何发现不了?
可山上的斥候又如何向谷底传信呢?
只能是旗令,而且只有白天才能看到。
斥候上山前就已经规定好,每日哪几个时间点,谷底用望远镜向山上观望,看山上打出的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