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塑强汉 > 第190章 天下之辩(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以黄巾之乱来说。

当时的太尉杨赐(杨彪之父)便已察觉太平道会祸乱天下,便上疏灵帝,指出“势已漫延”希望朝廷尽早采取措施,并提出“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和“诛其渠帅”等“不劳而定”的分化、瓦解措施。

然而当时的灵帝刘宏荒诞无经,根本没把太尉杨赐、御史刘陶的奏疏当回事,这才导致了动摇了东汉根本的黄巾之乱。

由此,卢植、郭全、刘虞、刘岱四人坚决反对恢复皇权,他们对“皇权至上”早已深恶痛绝。

王允、黄琬、贾琮三人不是想反汉,只是自己观念还接受不了皇权旁落。

但他们三人也认为在灵帝胡作非为期间,代表“士权”的朝堂重臣无所作为,没有制衡皇权,挽狂澜于即倒,还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

想想看,董卓入京之后,残杀朝廷重臣、自封为太师、淫乱后宫、鸩帝弑后之时,这些士族代表在做什么?

是袁隗一家被诛吓住他们了,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袁绍、曹操能逃出京都举起“反董”义旗,他们为何连话都不敢说?

以这些士族代表背后家族的能量,剿灭董卓不是难事吧?

可他们却在坐山观虎斗,还美其名曰:保护皇帝。

而董卓也是欺软怕硬,屠戮袁隗一家后,又讨好袁氏,封袁绍为渤海太守,滑天下之大稽。

刘虞的分析直指本质:

为何董卓在诛杀袁隗一家后,又讨好袁氏?

这说明哪怕董卓麾下有雄兵十万,可他还是需要世家大族来助其治理天下。

进一步说,无论何人坐上龙椅,无论董卓如何专权,但要治理这个天下,还是需要他们这些世家大族。

既然无论谁当皇帝,谁专权,都需要他们这些世家大族,那他们还何必多事呢?

不多事,不仅能保住自己一条命,还能让自己的家族在朝堂之上保有一席之地。

多事了,自己魂归幽都,自己的家族恐也会受到牵连,还会如汝南袁氏一般,再无在朝堂上的声音。

可见,士权只是“治天下”,却不是“护天下”。

换个主子,他们仍能保有士权,何必以死相拼呢?

既然士权起不到“护天下”的作用,且在“治天下”上也是私利当先,那就必须要削弱士权。

准确地说,是要把士权限制在必须“于国无害”的范围内。

王允反驳:

如今内阁成员,哪个不是来自皇室和士族?哪个敢说“于国无害”。

如今各州郡县的官吏,又有几人不是出自世家大族?又有几人敢说“于国无害”?

可见,君主立宪制是皇权旁落,士权仍在。

过去皇权、外戚权、内侍权和士权之间的相互制衡,如今皇权旁落,外戚权与内侍权消失,只余士权一家独大。

没有了制衡的士权,真能实现“皇权监察、能人治国”的目标吗?

看到所有阁老对王允的反驳哑口无言,荀彧不得已参与了进来。

荀彧告诉大家,当初在漆垣,他与成公子激辩了三天三夜,其核心议题便是“权力的制衡”。

以成公子的说法,“护天下”的是皇权。要护天下,就必须在皇权中包含兵权。

“治天下”的是士权,却又不是原来的士权。

大家皆知,有史以来,一直说的都是“家国”。

家国,家国,家为先,国为后。

然而,成公子的观念是变“家国”为“国家”。

为何要变“家国”为“国家”?

以家为先,则天下必会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利益体,无法形成合力。

其中就体现在兴亡更替与士族无关,更与百姓无关。

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之上,对于百姓来说,他们该耕田,仍然是耕田。如果实在活不下去,那就一起造反。

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之上,都需要士族来协助治理天下,故而以“家”为核心利益的士权依旧。

皇权、士权、民生权,形成了三个层次:皇权为上,士权辅助、民生权无人顾及。

整个帝国也就被分裂成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不断分割的小利益群体,史上如“三家分晋”这样的大戏,从来都没有断绝过。

既然皇权、士权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哪怕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怕说什么“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实际上,整个帝国便是基本没有合力的。

没有了合力,便会内乱不断、外患频起。

看看大汉当前的疆土与先帝(汉灵帝)时期的疆域相比,哪个更大,便可知道争权夺利、内乱不休会给大汉带来什么。

然而,要从“家国”变成“国家”,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日之功,需要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断践行,甚至其中还会包含血与火的锻造。

而要想完成这一转变,其根本便是“民生权”。

然而,民生权与皇权、士权形成了利益冲突。

哪怕有一些出自士族阶层的仁人志士以“国之利益”为先,哪怕有某个明君希望万千民众能过上好日子,可也难于遏制士族的贪婪。

说到这儿,荀彧笑着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汉以来,是不是每逢大灾,世家大族的田地便会增加很多?”

这些阁老哪个不是智盖当世,听荀彧这么一问,没思考多久,便都承认了荀彧的说法。

毕竟,他们各自的家族就是这么干的。

而且,他们也都能想到世家大族田地不断增加的后果。

“人皆自私,此题何解?”刘虞问出了核心问题。

荀彧便反问:“为何士族能当权?”

所有阁老恍然大悟。

他们也一下子看明白了蔡成把“家国”变成“国家”的途径。

荀彧告诉大家,成公子把社会的阶层称之为阶级。

阶级可以用权力划分,也可以用知识划分,还可以用财富划分,甚至可以用武力划分。

最可怕的便是这四种划分方式合为一体。

以知识获取权力,以权力掌控武力,以武力攫取财富!

可见,知识才是一切的根本。

唯有普及教育,方能动摇这一根本。